查看原文
其他

医养结合背景下贵州省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发展建议

森林康养 森林与健康
2024-08-30


医养结合背景下贵州省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发展建议

曲婉莹,杜文章,曹峰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结合国内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快速发展趋势,分析老龄化社会对医养服务体系的影响及需求。融合贵州省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在现行医养结合模式基础上,提出完善政策与制度、建立保障体系支持,结合中医药特色优势及“互联网+”推广智慧康养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康养;医养结合;建设运营

Doi:10.16588/j.cnki.issn2096.8426.2024.02.019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8426(2024)02-0099-05


大健康背景下,森林康养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民健康,实现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培育、建设和服务贵州森林康养医养结合产业十分紧迫。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政策,依托贵州森林资源优势,高度重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抢抓发展机遇,重视医养结合,推进森林康养产业持续赋能发展。


1医养结合与森林康养深度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1.1现阶段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突出

1.1.1我国老年人口情况

我国从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17.90%。2020年国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0%;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数据来源《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1.1.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老年人口的基数大;老龄化进程较其他国家快;高龄化与失能化的老人多;慢性病高发;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都决定了我们要大力推进健康老龄化,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1-2]。


1.2老年人关于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同而有区别,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可分为三个等级:低龄活跃期、部分失能期、失能期。低龄活跃期的老年人,特点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可能会伴有慢性疾病,这一类人群对于健康养老的服务需求更多的是健康体检、运动健身、营养指导、疾病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以及健康旅游等。这些需求的载体以社区、旅居养老、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医疗机构为主。部分失能以及失能期的老年人,对于机构或社区、居家环境下提供的康复护理需求等则更为迫切,需要社区或机构提供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


然而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对而言较为独立、自成系统,结合不够紧密[3]。养老机构只单纯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医护指导,健康管理等内容;而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紧张,仅提供治疗,并无养老服务,这给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带来诸多不便。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加追求可医可养的“医养结合”的模式,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而早期的康养介入,加强低龄期的健康意识,也能大大减轻医疗资源的负担,缓解医疗压力[4-5]。


1.3医养结合背景下森林康养的深度融入

国家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的新型养生、养老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低龄活跃期的老年人对于健康养老需求的载体就可以是森林康养基地来承接。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立足贵州省生态资源优势,开展贵州森林康养基地产业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6-7]。


森林康养在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重视,在森林环境中体验“康”与“养”。在森林环境中推行康养模式,如果没有医药的支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受到极大限制,失去康养内涵。森林康养基地开展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研究,形成成熟的技术方案,研发特色森林养生健康产品,将完善后的康养方案向基地示范推广应用,不断的总结完善,将对探索森林康养基地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大有裨益。将特色形成模式,示范推广,对于打造特色化贵州康养品牌,建设“健康贵州”有重要意义。


2贵州发展森林康养的优势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居住,对于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天然”优势。


2.1生态优势显著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纬度适宜、海拔适中,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约15℃,处于舒适等级,利于养生。贵阳市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六盘水市拥有“中国凉都”的称号[8]。截至2022年底,全省森林面积1 106.16万公顷(1.659 2亿亩),森林覆盖率62.81%。空气负氧离子丰富,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高于90.00。


2.2资源优势突出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中药材品种资源4 85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贵州温泉资源丰富,已普查登记的温泉(地热)类资源达203处,拥有世界三大氡泉、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的息烽温泉,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各民俗节日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间健康养生文化。如苗族“药王节”、布依族“六月六”、水族“端节”、瑶族“盘古节”等。其中诸如瑶浴、爆灯火等民族民间疗法具有良好的养生治病功效[9-10]。


2.3区位优势显现

贵州省地处西南内陆,北邻成渝,东南与珠三角相连,西南经云南、广西与中南半岛相通,周边地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跨越式发展,交通路网结构日益完善,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也是西部第1个、全国第9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国家批复实施建设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为贵州带来重大机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集聚,贵州正迅速从过去封闭的内陆洼地向开放的内陆枢纽转变,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夯实了基础支撑。


2.4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6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康养的发展,森林康养发展连续7年写入省委、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见表1。


明确建立集康复疗养、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融合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优势,编制了《贵州省森林康养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森林康养发展指明方向[11-12]。

3贵州省森林康养服务运行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森林康养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森林康养基地开展医养服务仍面临着许多问题[13]。通过对贵州省的部分森林康养基地进行实地走访发现,从理念上,部分基地负责人认识不够深入,“康”“养”融合度较低;从设备上,大多数森林康养基地缺乏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少部分有健康管理中心,但是运用并不多,个别存在闲置情况,必要的康养设施不够全面;从服务上,部分基地的从业人员不够专业,森林康养不仅涉及森林旅游,还涉及医学、林学、体育等多个行业,对从业人员背景及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目前的人员不能满足康养机构的服务体系;从产品上,缺乏特色化的康养方案和康养产品,康养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森林康养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森林康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森林康养的发展[14]。


4贵州省森林康养服务运行体系科学发展建议

目前,贵州省林业局联合贵州中医药大学在逐步打造贵州省森林康养健康管理中心云平台,2022年将十家代表性森林康养基地健康管理中心统一规划设计,拟建立森林康养健康管理中心管理系统,采购包括健康一体机、超声骨密度分析仪、中医经络检测仪、心肺呼吸功能检测仪、健康数据采集信息工作站、全身体温红外热成像检测仪、智能睡眠监测仪、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专业设备,逐步纳入统一系统,实施精准化数据检测,系统化健康管理,康养知识推送。建立贵州康养APP,实现贵州康养数字化,康养人群在手机端就能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养基地,并能查阅自己既往健康管理中心的监测数据。下一步发展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来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我国的森林康养产业正处于起步探索向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与我国特有的资源科学结合。在现有的基础上,定位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多部门合作,加强各行业联动,完善产业结构,建立适合我国发展和具有我国特色的康养服务模式。


政府要统一规划,指导各县市的基地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推进。统筹认识各基地的特色,充分挖掘丰富的康养资源,包括环境资源、药食资源、文化资源等等,避免各基地重复化建设,发展特色化项目,以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增强身体素质,体验康养项目,继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全面重视和研究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但是,也要认识到民间资本更为关注产业上升空间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在鼓励民营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对民间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业的时机和参与程度进行明确规划。


4.2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提升森林康养产业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深入各行各业,医疗卫生行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已经开发出丰富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医疗机构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库,为健康信息共享数据提供便利。然而在整个数据库建设中,统一管理模式尚未健全,限制了居民健康数据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统一智能化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在健康数据助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方面,更好地为居民健康提供服务。


在森林康养基地运行过程中,健康管理中心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森林康养提供健康管理和服务指导,高标准的健康管理中心是森林康养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更多的标准化健康管理中心,明确健康管理中心的定位。健康管理中心要为康养人群提供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评估、个性化康养方案制定、健康干预在内的全方位森林康养服务,并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整合健康数据,实现标准化全周期监管,为康养人群提供持续性服务[15]。


4.3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及特色的康养服务

中国的森林康养产业要走向国际,要展现出我国康养产业的独特魅力。中医药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属于最早的“治未病”思想。深入挖掘中医历代养生思想文化,开发出特色的健康服务的文化内涵。中医的特色养生方法技术,属于健康干预的必要手段,要深度融合,形成系统的特色化康养方案。融入民族医药,因地制宜地挖掘贵州的民族医药文化,民族医药技术,形成特有康养品牌,吸引康养人群[16]。


4.3.1充分利用黔地灵药

贵州道地药材丰富,特色的食药保健资源也是琳琅满目,品类齐全,大力发展贵州的食药资源,开发运用,增加林下经济作物,丰富康养产业内涵,提供特色养生保健产品,诸如刺梨、蓝莓、鱼腥草、天麻以及各类林下野菜等。还有贵州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如侗族、彝族、土家族等饮食文化。充分挖掘药食资源的新功用,推进药食资源产业化,积极申请相关专利。推进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将有力推进我省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为健康贵州的蓬勃发展提供支持。


4.3.2着力打造特色康养产品

各康养基地要以不同层次的康养群体需求为导向,因人制宜着力打造休闲娱乐、康养理疗、运动健身、自然教育等产品。积极融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康养特色技术的内容,如苗族医药、侗族医药、温泉疗养、芳香疗养等产品;蜡染、马尾绣等少数民族特色体验项目。


4.3.3合理打造康养方案

融合多种方法技术,注重康养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季节时令,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群的养生方案,以及不同慢性病的疗养方案,形成特有品牌。真正体现三因制宜,个性化疗养。


4.4注重康养人才的培养

康养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一类融合性产业,发展迅速,现如今社会“互联网+”智慧康养、旅居养老、健康养老、康养综合体等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都需要更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来服务于康养行业。目前各基地都存在人才缺乏的困境,而且森林康养基地大都地处偏远,招聘专业技术人员难度大,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注重人才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4.1以需求为导向,培养现有人才

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关注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切实问题,比如慢性病的管理、健康服务模式构建、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技术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研究。大力培训现有在各森林康养基地、各自然保护区、各林场的人才队伍,由政府定期组织专业人员来进行培训,让各基地现有人才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稳步发展。


4.4.2合理规划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开始重视培养养生、健康等方面的人才,很多省内外高校开设了大健康学院,旅游学院,设置了森林旅游等相关课程。但仍没有高校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森林康养的专业人才,建立系统化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高校或科研单位把森林康养列入教学内容,培养综合性专业性复合人才,将森林康养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7]。


5总结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培育、建设和服务贵州森林康养医养结合产业十分紧迫。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应继续加大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逐步完善相关制度、行业标准。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持续推进服务质量,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坚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发展,着力推进产学研用共发展。深度融入中医药内涵文化,加强与旅游业、互联网+等产业的充分融合,发挥森林康养在促进公众健康中的特色优势,推动森林康养产业规范化发展,逐步促进森林康养纳入医疗保障范围,或者丰富森林康养相关的保险业务。让森林康养产业释放和彰显森林生态的服务功能和价值,扎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文绉.我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特点及成因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2]何耀,杨姗姗.健康老龄化与老年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3):253-257.

[3]王磊,李文静,王斌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调查与思考—以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43(2):58-62.

[4]刘茜林,崇步伟,姜开田,等.“标准化+医养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探讨[C].中国标准化年度优秀论文(2022)论文集,2022:722-727.

[5]周起,武文斌,原慧萍,等.中国医养结合发展共识性问题[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2,20(5):50-52.

[6]司明舒.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模式选择与服务供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7]王刚军,李晓红,王伯超.社区“体医结合+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6):63-67.

[8]胡利娟.贵州森林康养好地方[J].绿色中国,2019(22):56-59.

[9]陈令君.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现状及评价[J].城市学刊,2020,41(2):75-79.

[10]李巧玉,陈嬝嬝,余正玺,等.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3,43(3):175-182.

[11]容梅,郑婉露.浅析贵阳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建议[J].贵州林业科技,2020,48(2):57-60.

[12]何维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357+359.

[13]韦金云.森林旅游者对森林康养的认知与态度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14]曾鸿文.国内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0):80-81.

[15]张洋,林楠,吴成亮.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供需前景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1):89-95.

[16]李亚玲,罗敏,徐永艳,等.国内森林康养研究现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3):105-110.

[17]朱业辉.基于SWOT分析的三明市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20,49(2):44-47.


期刊: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 3月 第46卷 第2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基地中医人文景观构建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以温州市鹿城区大南中心城区为例


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监测数据分析与建设实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森林与健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