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理念下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以郑州市郊野公园为例
自然教育理念下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研究——以郑州市郊野公园为例
孙欣鑫,郭海霞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城市快速发展,城市边缘自然绿地遭受破坏,为了对自然生态景观加以保护,人们利用城市周边自然景观,采取将其开发为郊野公园的方法,来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加之城市居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追求日益强烈,郊野公园因以自然植物为主,具有生态、科普、保护的功能深受青睐。然而我国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理论和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本文以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为切入点,以自然教育、景观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作为指导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植物景观营造原则和设计方法,针对郑州市已建成的郊野公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期对郊野公园的设计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美学理论;自然教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00(2023)24-0109-05
1郊野公园
1.1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最早出现在英国,其内涵和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根据所说的共性总结为: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城市边缘或城市近郊,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景观区域,是介于城市公园与自然风景区中间状态的生态绿地空间。其特点如下:
一是对城市周边自然风光良好的地带进行保护和恢复。
二是开展旅游休闲、自然教育、康养活动等多功能区域。
三是不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开放公园。四是作为城市保护层,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蔓延,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2郊野公园的功能
郊野公园功能有别于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的公园。
1.2.1自然保护功能
郊野公园提倡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适当的运用,遵循科学保育适度开发的原则,在开发设计时会考虑到不同自然资源的生长能力,通过一些人为手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例如森林景观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减少人们畜牧、砍伐、山火,提高林分质量。通过对自然进行资源保护,从而有利于涵养水分,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恢复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
1.2.2公众游憩功能
经济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城市中的人们受人造景观的视觉冲击,以及面临工作的压力,开始追求生态自然景观,产生了周末到城市郊野户外游憩的想法。郊野公园恰巧因其出行便利、自然生机、质朴野趣、远离喧嚣,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然,近几年在国内深受喜爱,是人们身心疲惫得以放松的好去处,可供开展多种类型的游憩休闲娱乐活动。
1.2.3自然教育功能
郊野公园也可作为自然博物馆,通过规划,以科普展览馆、植物园等多种方式向民众提供有关郊野公园历史、地理、动植物以及自然的科学知识。建立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等远足路线,配合讲解牌,并提供树木、鸟类等自然教育读本,让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更容易获得关于自然的科普知识,增进民众对自然的认识,加深民众对郊野公园的认识。
2植物景观规划
郊野公园中,植被景观占据70%以上的景观资源。植物景观范围有人工和自然两方面,包括用于观赏、分隔空间、覆盖地面、遮阴、组景、装饰、防护等用途的乔、灌、地被、藤本、竹类、草本花卉、水生植物等,具有树形美、色彩美等特点。自然状态下的植物景观并不等同于美丽的景观,还需要经过后天的选择、设计、种植与管理,在适宜的生长年龄和季节,成为公园内的主要观赏内容。同时植物的生长环境、水土、气候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植物景观的营造产生影响,因此,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植物景观规划是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的布局要求,对园林中的各类植物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包括对原始自然植被的利用、整理和修饰,以及次生植被的合理布局。植物自身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和生态习性等都是不同的,这也是景观丰富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景观作用和观赏性,需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整形;在设计中,运用对称、重复、对比、变化等手法,对植物进行组织与编排,将其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发挥出来,与周围的构筑物、硬质铺装、自然环境相融合,既美化环境,又对要突出的主体物起到强调作用,使得整体的植物景观既符合功能要求,又显得和谐。整个植物景观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憩与娱乐的地方,配置出让人心驰神往的旅游、欣赏风景的空间美景,这既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又是对空间艺术的展现。
3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
3.1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理论依据
3.1.1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致力于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认识和保护,改善自然缺失症。其主张在科学的前提下,理论支撑、技术成熟、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场地合适地在大自然中实现与自然的有效联结。可通过植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让人们体验植物的生长,发现季相变化,真实感受生物在大自然中周而复始的循环,增加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与自然互动释放天性,实现教育目的。
3.1.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门新兴学科,将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涉及多门学科,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为指导思想,研究生物系统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实现对景观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的目的。对郊野公园植物配置方面提供的借鉴意义如下:
一是注重整体协调。讲究各方面协调,注重保护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多学科交叉,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二是注重生态效益。以保护为前提开发,注重不同景观的特征、结构、功能和可再生能力,重视资源枯竭的承受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限制对自然界的开发程度和伤害行为,并担负起促进自然环境自我更新能力的责任。
3.1.3美学理论
美是种主观感受,人类在观察和感知事物时,本能地将视觉作为第一要素。而针对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而言,就强调植物造景与美学之间的联系,采用对比、陪衬、统一、均衡等艺术手法,进行改造、融合,展现植物的自然美、形式美、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发挥植物的观赏价值和功能。需要强调的不单是单一自然物的美,而是整个空间所有自然生物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下所形成的和谐、稳定、平衡的美。
3.2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原则
3.2.1尊重自然,师法自然
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要尊重场地原始自然环境现状,充分考虑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基底,保护场地原有植被。在设计时,对植物的生长特点、生态习性、美学特性、园林用途等综合考虑,合理配置。此外,应考虑到场地内存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设计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野趣的植物群落。
3.2.2科学保育,适度开发
在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掌握好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做到科学保育、适度开发。对资源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布局。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复、更新和改造,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当的开发和人为干预,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2.3突出特色,意境营造
在设计前围绕郊野公园主题,植物配置要有特色,突出人文色彩。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周围环境进行植物选择和搭配,体现地域特色,尽可能保持原场地山体水系,以本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选择适当的植株完善植物配置,保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并以合理的比例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此外,还要注重美学感染力,营造意境。意境是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观赏,在头脑中产生的精神上的享受,而引起内心情感上的共鸣,达到精神愉悦,是种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关系。植物景观设计营造美感要做到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景观效果良好,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植物搭配所带来的不同体验,使人心情愉悦、感到放松,在美景中流连忘返。
3.3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由于郊野公园的特殊性,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以及种植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3.3.1突出生态功能
植物景观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生态缓冲带来缓解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
3.3.2强调综合设计
综合设计要考虑到景观的审美需要,还要考虑到人、动植物和整个生态环境;既有对美景的创作、引导,又有对景观的保护、管理的设计,要将植物和园林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取代单一的孤立的、忽视其他要素的设计,而是一套完整的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方案。
3.3.3注重公众参与
现代景观设计更加关注人的参与性设计,充分发挥人的五感作用,通过提高趣味性和刺激性,使人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注重人性化,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设立开放平台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广泛的调查,对需求深入了解,这能使设计朝着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也促进了人们对景观的理解与认知,可以更好地发挥园林的教育性和保护性。
3.3.4遵循美学原则
植物配置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运用艺术手法和营造形式,将植物个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相结合,针对乔灌地被结合、常绿落叶结合等多种植物色相、植株高低、姿态、叶形、花色、果香、线条、质感的特点,互相利用组合配置,进一步凸显空间层次变化,表现植物搭配的艺术造型。此外还要注意色彩与季相景观的协调统一,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和观赏效果,达到美观、协调、生动,产生节奏和韵律,再现景观观赏价值与效果感染力。
4河南郊野公园现状及发展建议
河南作为我国的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河南省着力构建都市区大生态基底,在2018年制定了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计划新增43个郊野公园,形成“一河一山大生态,三带一环大郊野”游憩空间结构。
4.1郑州潮湖郊野公园
位于郑州东三环,与潮河相连,数百亩的水面波光粼粼,保留原始生态的风貌,草木自在生长,释放自然野性。公园类型为近郊森林型郊野公园,以森林游憩、科普研习、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园区大约占地80hm2,水域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面积约35hm2由于处于城市边缘,该公园功能分区不明确,道路系统缺失,多为土路为主。
4.1.1现状
公园现有的植物较为丰富,全园绿化覆盖率高,乔木长势茂盛,为公园营造了适宜的绿荫环境,植被凌乱生长,虽自然野趣,但毫无美感,分布较乱,缺乏层次,无法形成很好的观赏效果。且全园多为常绿植物,缺乏观花观果植物,颜色以深绿、浅绿为主,色相变化不够丰富,没有视觉亮点,不够明快,表现效果不好,不能突出景观特色,没有“个性”,季相变化不明显,林冠空间缺乏疏密层次变化,显得十分单调,并且与硬质景观缺乏呼应。
4.1.2优化建议
(1)布置人工花境
花境模拟自然界中林缘地带各种野花的生长形式,通过艺术凝练形成的植物景观,源于自然但高于自然。在入口处设置自然式花境,引起好感,前往探索,起到丰富植物多样性,分割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而且花境植物种类丰富,由各种地被植物、宿根花卉和灌木组成,各类植物高低错落排列,既丰富了垂直界面变化,又丰富了季相和色相变化,既展现了个体生长的自然美,又体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吸引游人驻足观赏。
(2)注重苗木的选择和后期维护
虽然郊野公园尽可能保留原始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修剪,但也并不是说不修剪。此外要避免植物种类的单一,株行距的整齐划一,及苗木规格的一致,可以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栽植密度的适度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和稳定,保持自然形态,让游人有置身于大自然感觉。
(3)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植物景观垂直界面缺乏疏密层次变化,植物空间类型单一。在郊野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尽可能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乔灌草本共同组成高低起伏,自然柔和的林冠林缘曲线,从而使人们获得节奏和韵律的视觉美感,也可采用孤植与丛植的对比搭配形式,充分展现出绿色自然式植物的景观多样性。
(4)丰富植物季相和色相变化
增加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姿、观树皮植物的种植,营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看雪的植物氛围,红色的有红枫、紫叶小檗,黄绿色有金边大叶黄杨,秋色叶有银杏、马褂木。也可以运用不同植物的质感和曲线,形成两种植物的质感。
4.2郑州索河郊野公园
位于郑州荥阳健康园,环万山湖而建,背靠万山,公园依山傍水,是风景秀丽的大自然天然氧吧。作为郑州第一批建成的郊野公园,总规划102km2,为近郊综合型郊野公园,以湿地游憩、康体健身、登山远足、科普研习为主要功能的近郊综合型郊野公园。
4.2.1现状
公园面积很大,功能区较为完善,并根据植物品种分为月季广场、望荷台、樱花大道、阳光草坪、百草园、密林。具有自然野趣的风貌,树木郁郁葱葱,植物品种多,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空气清新,多采用乡土树种,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公园入口处布置自然式花境,引起游人注意。但公园乔灌木密度和郁闭度较高,组合形式多为乔—灌,限制了低矮的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生长,植物的叶色、叶形、质地来看,差异不明显。
4.2.2优化建议
(1)加强地被植物应用
地被植物的株丛紧密、扩展性强且应用方式灵活多变,可以代替草坪生长。增加投资低、管理粗放、生长迅速,有一定稳定性和自播能力,同时植株优美、色彩丰富、自然野趣的地被植物,如波斯菊、二月兰、黑心菊等使其自然生长形成景观,成片播种展现出群体美,犹如美丽的风景画卷。同时也为一些授粉动物提供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又使动植物向更高的群落生境发展。搭配乔、灌、花卉、观赏草等植物使植物层次搭配更丰富。
(2)合理巧妙搭配水景植物
合理巧妙的水景植物配置,可以增加公园的观赏效果,平直的水面搭配各种树形、色彩及线条的植物。如一些树形奇特,似倒非倒的树形倾斜倒影于水面,别有野趣。且一些色彩绚烂的水生植物倒影于水中,调和碧绿的水色,景观更加活泼生动。配置时应与周围环境互为映衬,疏密有致,避免植物太多挡了水景。
(3)观赏草打造自然野趣
观赏草作为展示自然野趣特征的典型代表,在郊野公园中应特别值得重视和推崇,其所具有的线性结构在有风的时候产生动感韵律,虽没有鲜艳的花朵,艳丽的色彩,但也给人们提供丰富、独特的美感,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使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再加上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管护成本低等特点,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飘逸自然的观赏草,与绚烂美丽花境巧妙结合,跳跃在自然林缘,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5总结
郊野公园的定义虽没有统一的解释,但其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提供娱乐、休憩、科普、保护自然等方面的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虽然我国对郊野公园的研究不足,但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将会对郊野公园规划设计以及发展展开大量研究。以自然教育、景观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为主,设计尊重场地原有自然风貌,保留古朴美,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基底。在保护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适度的人工干预及开发,以城市规划的前瞻性视角,可持续发展等设计思路进行规划,以此完善公园服务、休闲及其他功能,并按照当地土壤条件、水文特点,根据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植物配置,多角度综合考虑,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达出植物的美感,以提高郊野公园植物景观上的美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园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德昌,武静一.郊野公园景观植物的营造和配置浅析[J].花卉,2020(10):120-121.
[2]赵天鹏,丁彦芬,陈舒博.郊野公园自然式植物景观营造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7):108-113.
[3]来淑一.城市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手法分析[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黄金.城市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手法分析[J].装饰装修天地,2019(1):392.
[5]张婷.郊野公园植物群落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6]蔡伟.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7]朱爱青,孙彦伟,张浪,等.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研究[J].园林,2022(5):100-110.
[8]郝炅旗,张建林.基于节约性理念的郊野公园园林植物应用研究——以山西省潇河湿地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1(18):116-120,124.
[9]刘淼,刘心茗,董丽.北京市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6):245-249,265.
[10]彭超,吴晶晶.近自然植物群落营造探讨——以武汉市郊野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4(8):110.
期刊:景观物语 2023年 8月 (下)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