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诗经》植物的自然教育设计与实践探究——以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系列活动为例

森林康养 森林与健康
2024-08-30


基于《诗经》植物的自然教育设计与实践探究——以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系列活动为例

韩婧1,2,3,邹鑫睿1,2,毛玲1,3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2.深圳市公园之友城市景观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01;3.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广东深圳518172)


摘要:该研究在分析了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及与《诗经》植物文化结合的可行性基础之上,通过深圳市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学校《诗经》植物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实践,从传统文化情境创设、知识内容延伸和结合传统文化的自然手工、自然体验的创新设计、活动资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并从活动整体设计、传统文化融入内容的选取、内涵的创新解读、活动参与者的认知差异、活动开展方式方法及自然教育从业者传统文化素养等方面总结了传统文化融入我国自然教育的建议。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的理念与路径,也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教育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诗经》;植物;自然教育;传统文化;公园;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3(a)-0138-06


1研究背景

1.1自然教育结合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自然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欧美国家,至2010年国内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翻译并出版了美国专栏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缺失症》,书中提出当前儿童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这一社会现象,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开展自然教育[1]。该书的出版引起了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广泛关注,并认识到重建人与自然链接的重要性。2014年,我国首届自然教育论坛在厦门举行,由此,国内各大环境教育机构或者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开始了大量“自然教育”实践。


国内遍地开花的自然教育活动多借鉴、引进国外自然教育的形式、内容,同质性高,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无法适应中国国情和教育环境。因此,自然教育这一新兴行业要想在中国可持续健康发展并壮大,必须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前期自然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努力向外看世界,现在必须向内挖掘,结合各地的地域特点、传统文化属性,促进自然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根据康奈尔大学的公民生态学研究室的研究结果,自然教育的十大原则中,除了包含人们普遍认识到的“与自然链接”“游戏”“解说”等原则外,还包含“地方”原则和“文化”原则。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辈们千百年来在与自然共生的过程中,更是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自然观、生态观。因此,想要发展出具备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之路,必须回望历史,借鉴先辈千百年来积累并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1.2我国自然教育与《诗经》结合的可行性

1.2.1自然教育与《诗经》关注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自然教育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两个互为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的分支。一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人全面、个性化发展的“自然教育”。18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明确提出“自然教育”一词。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己参与的实际活动中去学习、去发现,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经验进行学习[2]。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利用自然或以自然中的素材为媒介,进行“体验式教学”,以提高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持久性记忆、提高学业成绩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在我国,类似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3]。同时,从自然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关键起点——《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缺失症》这本书的出版也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更注重在自然环境中探究自然对人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及其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希望借助自然环境、空间,采取相应教育手段来解决教育过程中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关注人的自然教育。


《诗经》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最早是以古代礼乐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一种文化形态出现,承担了较强的教化功能。其中反映古人大量优秀的礼仪、重序、孝悌、爱国等思想,对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塑造、健康人格的塑造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4-6]。从这一角度来看,自然教育中提倡的对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关注,也正是《诗经》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所体现出来的珍贵传承价值与精神价值。


1.2.2自然教育与《诗经》有着一致的自然观和生态观

自然教育的另一个分支更注重自然知识的获取与理解,其诞生的“环境教育”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早期的自然博物学教育[7]。环境工作者们希望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然知识有趣、高效的获取,注重人和自然的情感链接,从而实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达到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关注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


《诗经》中记录植物种类138种[8],本身具备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教育素材。其中有近一半的诗篇通过植物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其背后的文化意象。与西方关注植物自身美不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都注重事物的意义与内涵,而不仅是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或是气味等[9]。因此,《诗经》中植物表达的意向,更倾向于关注植物界的各种现象与人类的某种共鸣[10]。《诗经》中很多诗篇是古人在自然中劳作、生活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是人与自然情感链接最直接体现。其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生态观,与自然教育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一致。


因此,无论是自然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角度,还是其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角度,《诗经》及其植物文化都具备较高的契合度与融合点,是我国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很好切入点。


2研究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自然教育发展的需求,以《诗经》植物文化作为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寻找两者有机结合的联系与纽带,通过基于《诗经》植物的自然教育实践,丰富自然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内涵与特色。同时,借用自然教育理念、方法弘扬《诗经》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与传承的新路径。


3课程设计与实践

3.1课程实施背景

2014年,深圳挂牌成立了中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在全国率先推进了自然学校建设。同时,深圳市围绕打造全国首个“自然教育之城”的目标,推出了自然教育“满天星计划”。根据该计划,深圳已在2021年底前建设30个自然教育中心,并预计在2025年前建设30—50个自然教育中心。本研究实践的《诗经》植物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地点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该中心于2021年11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且纳入了“满天星计划”之中。该公园以音乐为主题,公园设计与功能分区充分融入音乐元素,让音乐文化融入公园,通过音乐链接公园与游人。因此,结合公园主题与特点,2023年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系列课程定位为“草地自然声乐周”,以突出公园“音乐”这一特点。

本次实践系列课程由公园主管方深圳市龙华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主办,深圳市公园之友景观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诗经》文化传承基地协办。系列活动面向深圳市全体市民免费开放网上报名通道,每次活动限定15组家庭或个人。


3.2课程整体设计

活动设计理念是将自然教育中对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关注与对自然知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观与生态观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以《诗经》植物为切入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然教育系列活动设计充分融入白石龙音乐公园“音乐”特色,以23首含有植物的《诗经》篇章为每次活动的主题。在《诗经》篇章选取上,既要求含有常见的植物及其背后在个人品格、家国情怀、自然观、古人智慧等方面具有一定文化意境,也要求具备积极向上的育人价值。现在为止,共举办了24次面向深圳市全体市民的基于《诗经》植物描写的自然教育系列公益活动。包含以教师团队原创19首《诗经》草木歌曲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讲+唱”为主的“《诗经》唱诵系列”、以“讲+观”和“讲+玩儿”等活动形式为主的“草地自然系列”,以及以教师团队原创的《诗经》草木手绘画为基础、以“讲+画”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草地艺术系列”。


课程选取23首《诗经》篇章,其中包含了40种不同的植物,针对各《诗经》篇章的难易程度、植物文化与涵义、唱诵歌曲风格等定位活动对象。通过网上公开报名,限定参与者年龄范围,再根据参与者的年龄特点,设置每次活动具体的《诗经》植物相关自然教育环境,以达到较好的自然教育和《诗经》文化传承的效果。


基于自然教育十大原则之首的“与自然链接”的原则,整个系列活动开展全程在公园的户外空间进行,实现了在草地夕阳中歌唱、在自然中体验、在自然中游戏、在自然中创作的理念。系列活动实际参与人数超过了700人,由于在公园开放空间进行,公园游客也可以现场报名,随时加入,因此实际上辐射带动的人群更加广泛。该系列活动受到了深圳市媒体的广泛报道,并通过参与者留言与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活动调研,均收到良好反馈。


4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

4.1自然教育户外情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自然教育强调“与自然的链接”,这种链接是从与自然环境或者自然物的链接,走向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活动开展过程中强调参与者的体验与感受,传统文化因时间久远,往往需要更为直观、直接的感受与体验,才能让停留在古籍中的文化更容易被参与者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尽量融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于一体,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环境。


具体实施过程有两种方式:

其一,在已有的自然的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场景布置。比如:在《诗经》植物的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户外环境布置中,选择公园已有的开放式疏林草坪,在其上布置教师团队设计的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垂帘、屏风,或摆设传统风格设计的《诗经》植物科普宣传版,其上绘制《诗经》草木及其对应的《诗经》篇章和植物简介等。活动在营造传统文化情境的同时,对公园游人也具有良好的科普宣传作用。同时空间装饰上使用中国传统风格的纸扇、祥云等传统元素,乃至课程奖品也采用教师团队设计的传统风格《诗经》植物书签、香包等。整体营造吸引人入胜而又优美古朴的自然环境。


其二,在传统园林风格的户外空间或情境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我国有丰富、源远流长的传统园林文化,可以利用具有传统文化特点的户外空间设计、开展相应的自然教育活动,或者配合自然教育主题,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建设相应的传统主题园林。比如:台湾植物园建有《诗经》植物专类园,以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诗经》草木园等,它们都种植了丰富的《诗经》植物,打造户外《诗经》文化情境,为开展相应的《诗经》植物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户外空间。


4.2将自然知识延伸至其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

自然教育中无论是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还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最终都是希望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改变人的言行。而根据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人行为的改变,需要经历“认知”到“被认知物”的“情感链接”,之后进行情感“价值的内化与重新组织”,再到“价值观形成”,最后才能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因此,自然教育活动仅停留在自然知识、与自然物的情感链接上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与其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延伸,在原本客观的自然物上附加主观的情感及其代表的价值观,这种情感链接才会更为生动与牢固。同时由于传统文化由社会发展沉淀而来,其接受对象在其熏陶下形成的价值观也更为社会接受和认同。比如:在进行《郑风·有女同车》这一篇章的自然教育活动时,通过5步,完成自然认知与接受到表达与行为形成的目标。


第一步,通过诵读熟悉诗篇,认识诗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中的“舜”是指木槿花,之后通过观察、讲解等方式,让参与者获取木槿形态、生长等相关的自然生态知识,了解木槿花“朝开夕落”,花期非常短暂,因此被古人称为“舜”。


第二步,延伸至诗句中的木槿,其指代了女孩子漂亮的容颜,通过对诗句诗篇的解读,让参与者对木槿这种自然物由形态上的美感进一步产生情感链接,但是其文化内涵的延伸解读没有停留在此。


第三步,由木槿指代的容颜之美扩大到诗篇中结束时强调的“德音不忘”,即木槿花期短暂,虽象征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外在容颜易逝,唯有内在的高尚品德之美才是持久让人难以忘怀的。至此,通过对诗句中木槿代表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其附加了一定的价值观。


第四步,通过在优美的自然草坪上聆听、模仿古人歌唱该诗篇,切身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情感与观点,通过生动而直接的方式来巩固和内化这种情感链接。


第五步,以该诗篇为主题进行传统风格的小木槿压花作品的制作,再次强化参与者对木槿花外部形态认知,通过创作活动,完成参与者内心情感表达与行为。至此,完成了自然教育中“认知”—“情感链接”—“价值观内化与组织”—“价值观形成”—“表达与行为”的整个过程。


4.3融传统文化元素于自然手工

在自然教育活动中,为了增强参与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增加自然知识的趣味性,往往会融入一些自然手工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与主题相符合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自然手工制作,不仅完成对自然的情感表达,还可进一步获取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体验。例如:现在自然教育活动使用最广泛、发展相对成熟的自然手工活动之一就是自然笔记。大部分自然笔记主要采用普通白纸,参与者观察自然物后,使用绘画配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来完成。在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实践中,教师团队引入了中国传统风格的书签、国风纸扇等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参与者将自然笔记记录在传统国风书签、纸扇上,活动过程中有专业的自然笔记教师辅助,并介绍传统绘画中各种色彩风格、颜料使用与调制等,作品完成,不仅是对自然物的一次观察与记录,也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这些植物与传统文化结合绽放的优雅与美丽,心灵得到一次“美”的洗礼。


4.4创新自然体验形式,融传统文化于自然感知

目前,大多数自然教育活动只注重自然体验,希望通过与自然接触进行身体“五感”的体验,促使参与者与自然环境产生更为直接的链接,锐化自然感知,从而对自然更为敏感。在系列活动中,教师团队打造了集“唱”“画”“观”“玩”四位一体的自然体验形式,其中更融合了传统文化,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感和获得感。比如:在自然中歌唱,采用了团队原创的19首《诗经》草木歌曲,将枯燥难记忆的《诗经》篇章以在自然中歌唱的形式让参与者体验;“画”这一环节将普通的自然笔记融入传统国风书签、纸扇面的绘画;在自然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导师引导参与者将观察对象的形态特征或者生态习性延伸至《诗经》原诗句中植物意象;而“玩儿”这一环节,通过具有一定挑战性或者运动性的游戏,融入《诗经》中带有植物的诗句,或者古人喜欢玩的运动,如投壶,在增强活动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强课程中自然体验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协同效应。


4.5创新、积累、整合,融传统文化的自然教育教学资源

一次完整的自然教育系列活动,需要充足的高质量教学资源支持。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自然教育,更需要根据活动主题,筛选相符合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诗经》植物自然教育课程,首先,在外部环境上,挖掘公园特点和场地动植物资源;其次,课程教师团队自身积累了全部《诗经》原创歌曲共计305首,包含曲谱和歌唱音频,并对其中138种植物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分类、总结与研究,之后选择了23首带有植物且符合课程场地、授课对象特征的《诗经》篇章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再次,活动开始前,团队制作了大量传统风格的《诗经》植物宣传板、垂帘等宣传资料,同时每次课程均专门设计了支持活动内容的《诗经》植物卡片,整合了自然知识、传统文化等相关资源,包含了标注拼音的《诗经》原文、《诗经》生僻字释义、植物照片、植物科普小知识等内容;从次,创新应用了信息化资源与手段,将《诗经》歌曲音频转变为二维码,整合到活动的植物卡片中,参与者可以扫码,并反复欣赏和跟唱;最后,每次活动结束后,将以上教学资源整合后上传至网上,通过公众号,再次对没有机会参与系列活动的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由于系列活动开展的内容、方式方法多样,同时结合了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对师资要求较高。因此,自然导师团队自身的自然知识和传统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擅长植物与传统文化、《诗经》草木歌曲唱诵、植物科学画、动植物夜观等方面的专业自然导师,每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环节,几位自然导师分工配合,共同完成活动。


5反思与建议

通过基于《诗经》植物篇章的自然教育实践,反思整个系列活动设计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方法、教学环节等,仍然有很多待进一步深度挖掘与研究之处。在系列活动设计时,研究团队针对以往参与的自然教育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自然教育活动的关注重点仍然是自然体验或者自然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自然教育的“育人”作用。将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应加强参与者对情感共鸣、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关注。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自然主题或者自然物进行其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应仔细斟酌并选择传统文化切入点,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根据活动场景、自然主题及活动目标,应对所融合的传统文化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适当创新解读,以符合新时代背景下自然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在活动设计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选择融合的传统文化内容、解读深度、自然活动形式等应符合其年龄特征和知识学习特征。这就要求自然教育活动设计者与导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能将两者融会贯通,提升参与者的体验感与获得感。自然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系列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教具等有待进一步创新和积累,在符合现代人审美、兴趣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自然教育效果和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传播的要求。系列活动采用了匿名留言、现场访谈的形式来搜集参与者的反馈,只能对活动效果进行定性分析,无法做到精准定量的分析与衡量。同时,自然教育活动结束后的可延续性、辐射带动性,对参与者后续情感、行为改变等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以为未来的自然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路径。


6结束语

《诗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包罗万象,记录了丰富的动植物及自然现象,可以为我国自然教育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丰富自然教育的内容、内涵,拓展自然教育多维度育人的综合作用,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通过自然教育这种教学活动形式,利用在自然环境中教学、调动“五感”的自然体验、游戏和手工制作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使晦涩难懂的传统《诗经》文字生动活泼起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新的理念与路径。


参考文献

[1]洛夫·理.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2]陈妍凌.自然缺失症,多少人中枪了?[J]环境经济,2016(Z1):71.

[3]石玲.大学生自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2):89-95.

[4]冯志根.《诗经》礼乐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纵横,2017(11):173-175.

[5]惠琳,裴晓晓,李烨辉.诗经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J].科教文汇,2021,535(19):43-46.

[6]崔晨丽.《诗经》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成就和谐人生的教育启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8):11-13.

[7]裴斯泰洛奇.天鹅之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8]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M].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14.

[9]赵滢.中国传统云林植物的人文思想[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26-28.

[10]雷晨.《诗经》植物意境对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2,38(16):225-226.


期刊:文化与教育 第7期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相关文章,仅用于传播森林与健康信息,不做商业用途。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美国森林康养实践及启示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园本户外活动


江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森林与健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