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不增利!寿险“一重难”:规模增长,品质提升,效益承压,利率下行,利好与利空相伴...
寿险业
“三重难→一重难”
规模增长,品质提升,效益承压
①个代品质提升
银保渠道靠费用扩规模
②利率下行
“利好负债,利空资产”
③不断压缩利差
拼性价比还能走多远?
1
经历三年低迷
寿险业“三重难→一重难”
规模增长,品质提升,效益承压
过去三年,受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出行受限和个代渠道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寿险业保费增速低迷。
以头部险企为例,因大多以个代渠道业务为主,人海战术失效后,先后经历新单负增长,退保率上升,继续率下降,新业务价值率下降...
可谓是,“规模、品质、效益”三重难!
1. 寿险业:保费快速增长,利率下行,利好负债端!
今年以来,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调,以及资本市场的震荡行情下,基金等收益不理想,消费者都在寻求“长期锁定利率”的投资产品。
再加上,保险业3.5%产品的集中停售,在代理人和银行客户经理等热推下,引发寿险产品的抢购潮。
这也使得,寿险业历经三年低迷,再度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
根据监管最新披露的数据,2023年7月末,寿险业的保费增速约为15%,规模保费增速为13.35%,全部领跑行业。
因此,以老六家为代表的头部寿险公司,今年也全部实现保费规模的正增长,其中,泰康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速,更是高达21%。
2. 头部险企:“三重难→一重难”,规模↑品质↑效益承压~
这背后得益于新单保费的快速增长,个代渠道产能提升,和银保渠道的快速增长,详见后文。
从上图可见,头部险企的新单保费增速,大多超20%,且13个月的保单继续率,也都同比提升。
如果说,新单保费增速代表规模,保单继续率代表品质,那么,今年的头部寿险公司,规模和品质都有所向好。
但是,新业务价值率方面,却呈现分化的态势,国寿、平安、太平同比下降,新华和太保同比上升。
今年,上市公司已经执行新准则,在IFRS17下准备金的黑匣子打开,来自承保和投资的利润得到清晰的区分。
不考虑财务承保损益的话,从保险服务收入和保险服务费用可以看到,多数头部险企的原保险合同,保险服务业绩同比下降。
可简单理解为保险服务的毛利率下降。
也就是说,头部险企的规模增长,品质提升,但效益仍承压,从此前的“三重难”变为“一重难”。
2
规模方面:个代和银保“双升”
个代改革三年,人数降质量升
1. 新单保费增速:银保超高,个代也不低...
先看,保费规模的增长,从何而来?
自从去年,头部寿险公司纷纷宣布重启银保渠道之后,从上图可见,新单保费方面,老六家的银保渠道保费增速,大多较高。
比如,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两家公司的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均超100%。
因此,老六家能从年初的保费负增长,到年中的全部正增长,大多都是靠银保渠道拉动。
不过,头部险企今年的个代渠道,新单保费也都保持正增长。
而且,以平安和太保为例,个代渠道还是公司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详见上图。
2. 个代转型三年:人数还在降,收入和产能提升!
从团队人数看,头部险企的代理人数量还是呈下降趋势,国寿、平安等六家险企,同比减少约60万人。
为何在人数下降的情况下,寿险公司还能实现新单保费的正增长?
这可能得益于三年的个代改革,代理人清虚向实后,个代团队的质量提升。
这一点,从代理人的收入、产能等数据也能看出来,详见上图。
比如,平安持续三年打造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队伍,新人队伍中,“优+”人力的占比提升,平均收入是普才的3倍。
太保寿险方面,核心人力的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同比增长61.8%,中国人寿方面,三年资以上销售人员占比,也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
所以,在头部寿险公司规模增长的背后,是银保渠道的发力,和个代团队转型后产能的提升。
3
增额终身寿险狂卖
利率下行“利好负债,利空资产”
1. 3.5%定价产品下架,老六家传统险增速超50%!
再看,规模提升为何效益还承压?
以个代渠道为例,虽然,规模上升业务品质提升,但是,从新业务价值率看,却是同比下降。
至于,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则与今年上半年寿险业热销的产品,多为增额终身寿险等有关。
从分险种的数据,可以看到上半年老六家销售最多的产品,就是传统险。
以平安、人保和新华为例,传统险的保费增速均超50%。
此外,平安的万能险保费增速也超50%,人保和新华的万能险保费增速也超10%。
由此可见,上半年保险产品的热销,与行业停售3.5%定价的传统险,最低保证利率3%的万能险有很大关系。
2. 利率下行,利好负债端,利空资产端,效益承压...
但是,面对利率中枢的下行,与消费者的避险情绪高涨对应的,险企也同样面临资产慌。
因此,为压降险企的负债端成本,2023年7月末,保险公司才纷纷下降3.5%定价的产品。
当前,在国债等固收类投资产品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也承压。
利率的下调,对保险业的负债端是利好,可对资产端也是利空,这一点,早在去年我们就写过。
详见《股市震荡,基民亏损,银行两度下调定期存款利率:对保险业的“利好”和“利空”?》
这就是,寿险业规模上升品质提高的背后,效益承压的核心原因。
4
银行渠道增速高
险企扎堆竞争,费用飙升...
此外,寿险业效益承压的背后,还与银保渠道重回王者地位有关。
其实,熟悉保险业的人都知道,相比个代渠道,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一直偏低,详见第三章节的第一张图。
这也是为何以老六家为代表的头部险企,凭借个代渠道的护城河优势,能够保持较高盈利的关键。
因此,随着银保渠道业务占比的提升,势必会拉低险企的业务价值。
再加上,近几年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基金的收益下降,代销这些投资产品的收入不理想。
银行方面,也将中收的增长放到代销保险上,多家银行就表示今年有加大推动保险代销力度。
从上图可见,2023年上半年,头部商业银行代销保险的收入都有大幅增长。
那么,随着银保渠道的参与者增多,以及银行方面诉求的提高,想要保费规模只能靠费用去拼。
所以,当前在银保渠道实际费用超出假设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中小公司而言。
这也将加大险企的费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大险企的负债成本压力。
所以,上个月监管方面就下发《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开始通过“报行合一”的方式,管控费用!
虽然,上半年寿险产品热销,头部寿险公司规模增,效益降,寿险业从三重难变成一重难。
而且,近期利率下行趋势依旧,寿险产品的相对优势仍在。
但是,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负债端利好,资产端利空,靠不断压缩利差拼产品性价比,还能走多远?
这一点可能是下一阶段大家要权衡的了...
注:①本文多数图表的单位,如无特殊标注,均为百万元/百万港元
②本文中国人寿的保单继续率为14个月的继续率
③部分公司分渠道的保费,统计口径为保险业务收入或规模保费
# 直播预告 #
2023上半年度10家
上市寿险公司业绩比较
本期直播主题:2023上半年度10家上市寿险公司业绩比较
直播时间:9月8日(周五)20:00
关注视频号“13个精算师”,一起来参与讨论
关注我们
13个精算师
入驻平台:雪球、头条号、微博、百家号、知乎
邮箱:thirteenactuary@163.com
小编微信号:xxjss13
查询海量保险资料关注13精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