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导片,强势来袭!|来自“科技达人”的祝福真带感!
国庆将至,系统枢纽的师生们在披星戴月搞科研的同时,也许会时不时期待一下这个长假期。全国欢庆的节日,人们或赞扬河山壮丽,或感叹国家强大,而在一个小小的系统枢纽里,祝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系统枢纽前往四大学域署理主任的办公室串门,带你发现“系统枢纽式”的特别祝福!
“啊,我这里东西好多,有点乱!”
“我怕讲得不够好,你们后面会剪辑的吧?”
“我都没有准备,尽量讲讲吧。”
天呐,这么优秀的人也需要“凡尔赛”吗?
串门时
教授们明明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办公室也是窗明几净、自有秩序
听教授们讲课一定很享受
想知道聊了什么?
马上分享给大家!
正文目录
PART 1:无限交叉,有机融合,如何认识系统枢纽?
PART 2:从国外和清水湾归来,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
PART 3:2023年将开设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出来能做什么?
点击视频看采访现场先导片
完整版采访我们将陆续发布
敬请期待!
无限交叉,有机融合
如何认识系统枢纽?
系统枢纽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四个枢纽之一。
枢纽,即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这所学校里,枢纽替代了学院成为二级组织结构的名称。在计划办学时,学校早已从基本的架构名称上便立下了发展交叉学科、打破传统院校定义的学科藩篱和“学术孤岛”的雄心伟愿。
而系统,即零散的却相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逻辑有序整理形成的整体。系统枢纽涵盖了多个在理论科学与实践能力上同样注重的学域,包含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BSBE)、智能交通(INTR)、机器人与自主系统(ROAS)、智能制造(SMMG)四大学域。
说起对这些高深名词的解释
或许出现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的
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
而从四位学域署理主任的口中说出
却变得十分有意思起来
“我们做很多对生命的现象、生命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探索,听上去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的研究着力于如何改进人类的健康,如何改善我们每日生活的质量。”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主任齐众教授介绍。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的
研究模式是“链式”的
何为“链式”的研究?
简单来说
便是围绕一个研究目的
将实现目的的路径上的多个关键环节
作为研究的单位
齐教授举例说明:“我们研究某些神经退化性疾病所造成的后果以及它的成因,需要去发现有哪些可以用于药物开发的靶点,找到靶点后进行药物开发,同时也需要研究递送技术,然后还可以往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寻求对酶、蛋白质进行人工的改造。”
这些研究往往同时进行
老师们齐力点亮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以求实现重大飞跃
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的研究模式也类似
该学域研究涉及无人驾驶技术
建筑机器人、多级协同、视觉识别等
拆解来看
就包括控制、感知、决策、多级协同
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材料、机械设计
等多种先进技术
“学域最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在一个完整的集成系统之上。”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主任刘明教授介绍。
该学域研究落地应用成果较多
如无人车、配送机器人等
在实际生活中已见实体
相对比而言
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
是生活中较常见到的词汇
“在微观上让出行更安全,在宏观上让交通系统更顺畅,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让交通系统通过智能手段变得更加安全和高效。”智能交通学域主任杨柳青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
交通是个很大的主题
港口物流货运
人类因素对驾驶安全和交通系统的影响
交通流的分析监测和优化
桥梁公路健康状况的监测
以及智慧城市等等
都是智能交通的研究内容
“我觉得可能数半天都数不完。”杨教授笑道。
智能制造学域主任汤凯教授
则向我们抛出几个“更”字
“我们去制造一个东西,第一是看能不能制造出来,再有就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需求,我们要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制造出各类产品。实现后者,就是智能制造的使命。”
除深耕自己本身的领域外
四大学域还常在枢纽内部交叉协作
也会与其他枢纽合作研究
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研发的无人车
若要应用到实际的场景
必然需要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支持
智能制造学域更是有一项有趣的研究
与促进医学进步紧密相关
“有一位老师的研究很有趣,打印出一个很小的机器人在人的血管里面游,实时收集人身体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某些方式传送出来。”汤凯教授介绍。
“我们有一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刚刚立项。”智能交通学域署理主任杨柳青教授告诉我们。
这是一个由智能交通学域
和信息枢纽物联网学域的老师主导
集合了跨所有枢纽的三十多位老师
组成的实验室
其主题是全域互联与网联智能
这便是一个跨枢纽合作的典型例子
无限交叉,有机融合,系统枢纽的活力正在于此。每一个学域本身已经是融合学科的产物,又在科研时常与其他学域互通有无。打破传统的割裂的分科模式,以求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踏实,具有广博见识的卓越人才。
从国外和清水湾归来
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
系统枢纽的老师人均揣着海外求学或任教经验,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香港科技大学转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港科广作为一所新开设的学校,对老师们的吸引力主要在哪?
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
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
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
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轮船靠岸
再由运输车将集装箱送到堆场进行码放
只是或许较少人观察到
当前已有无人集装箱运输车在码头运行
“目前我们有70台无人集装箱运输车在24小时不间断运行,现在上岗作业有一年了,”刘明教授讲述着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之后我们还会推出120台运输车,日夜兼程地通过调度协同的工作方式,使整个码头的作业可以全部实现无人化。这样的一个模式将来也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包括海内外的复制。”
南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经济环境
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等等
无一不是吸引教授们
带着研究来到这里的因素
聚焦《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的新要求,近年来,南沙不断招引智能汽车产业,并陆续出台相关扶持办法。今年6月,《广州市南沙区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区及特殊运营场景混行试点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南沙区成为广州市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混行试点区。在南沙
智能交通学域的老师们
能够拥有在许多地区做研究时
都难以比肩的研究条件和应用便利
“我们希望通过网联,让路变得更‘聪明’,让智慧体之间多些交流互助,”杨柳青教授为我们讲解刚成立的实验室在研究什么:“比如说前面本来有个车遮挡了我的视线,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信息共享,它反而可以帮助我看得更远。”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在具有相当交通体量的地区
来铺开实践
而智能制造方面的科研工作
同样也被南沙庞大的制造业体量
深深吸引着
“制造业在较小的地区不太有发展的空间。无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发展前景来看,我都认为来到这里能更有利于我们的研究。”汤凯教授谈到。
南沙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
独特魅力也不容小觑
“港科广的成立是非常让人心生向往的,”齐众教授吐露心声:“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的成绩十分瞩目,但传统的大学架构必然有着一些传统的限制因素。港科广对于突破传统学科架构、传统教学方法的尝试,是吸引我来到这里的动力。”
无论是港科广本身对学科架构的创新、教学理念的革新,还是落地南沙的选址,都让人可以预见其未来的科研活力和创新动力。而科研成果也将反哺学校、南沙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发展进步。
2023年将开设本科专业
学生毕业出来能做什么?
2023年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即将开设三个本科专业
系统枢纽智能制造学域的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占其一
关于期望培养出怎样的本科毕业生
汤凯教授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清水湾的时候,有一个公司来找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个本科毕业生给我,来操作一台从瑞士进口的五轴机床。”
汤凯教授告诉我们
操作这台机床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设计
机械操作等各种技能
当时该公司已经开出了
大约是当时香港本科毕业生
平均工资的三倍的薪水来招聘
却迟迟招不到这样的人才
最后
汤凯教授的一名研究生
接下了这个高薪工作
“因为我们的研究有用到五轴机床,他有操作经验。”
比起要经历过相应的科研工作
才能拥有这样的技能
汤凯教授更希望培育出的本科生
毕业后能直接在这些
人才空缺严重的制造业岗位上岗
“我们不希望学生把书读死了,而是会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动手实验、实践历练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为现代制造业认可的、亟需的人才。”汤凯教授说。
可以预见的是
港科广将来会开设
越来越多的本科专业
而对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这一点
四个学域的看法十分统一
“我们希望培养的本科生除了理论扎实以外,他们也会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求职于一些科技企业的时候,他们可能相比一般的毕业生,会拥有更强的系统意识、更广的知识面,同时在专业的某个方向有着自己的专长。”刘明教授说道。
目前
他已有四个学生
被华为招聘为“天才少年”
享受着丰厚的薪资
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齐众教授则表示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
大约会在两三年后开设本科专业
“我们的本科专业要提供全新的、和其他传统院校所不同的一种训练课程。”齐教授谈道:“本科生不仅要学习科学的课程也要学习工程方面的课程,我们会有很多的机会给学生做实验、做实习,和教授一起进行项目的研究。”
智能交通学域的本科培养
则在注重实践的同时
强调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就业的领域面
“我们不仅要讲传统的交通体,还要引入更多跨学科的教育,让学生的眼光更广阔一点。在智慧城市的蓝图上,有太多可以去发光发热的地方。”杨柳青教授说。
其实关于本科生的实践途径和就业去向
教授们早早就开始了探路工作
杨柳青教授告诉我们
学域的老师们加入了学校开展的
校企互访活动
广泛得知了现在的整个交通行业
都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人才
有非常急切的需求
汤凯教授日前前往了珠海
与当地一所有名的无人船企业进行交流
希望将其作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本科生的实践基地
“让我们的本科生大三的时候就去那里,真正动手做无人船的设计、制造,做两三个月。”汤凯教授初步构想。
学生的未来就是枢纽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映照着枢纽的生机。我们期待着每一位从港科广系统枢纽走出的同学,都有着卓越非凡的科研硬实力,能够应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不断在人才需求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2022年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正式开启运转的第一年
也是系统枢纽第一届的师生们
从五湖四海来相聚的起点
我们展望湾区发展
对融合学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身体力行建设更广阔的科技的未来
在2022年的国庆节前夕
系统枢纽将辛勤的科研工作
编织成一幅“贺寿图”
向国家展示我们的努力将会给
湾区发展、人们幸福带来的改变
这是热爱科研、潜心技术的我们
表达心意的特别方式
最后
一起来听听教授们的祝福
齐众教授
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有一个非常愉快、非常轻松的长假期。
杨柳青教授
提到国庆我就想到,国庆的时候交通压力多大呀,我们智能交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有多少呀!
刘明教授
国庆节快到了,祝愿老师同学们在不忘工作、不忘科研的情况下
汤凯教授
中国的制造业让每一个国人都非常自豪。希望我们的工业、制造业芝麻开花节节高!
社交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
系统枢纽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进入
系统枢纽微信视频号
微博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小红书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知乎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B站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今日头条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
抖音搜索关注
@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