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洋瓷”焕“华彩”,世博会博物馆新展融汇东西之美

秦悦 长三角之声
2024-09-06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正在世博会博物馆展出,136件/套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



17世纪晚期,广州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一历史背景下,西方的画珐琅技术传入中国,并在广东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如今人们口中的“广珐琅”。



广珐琅包含有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种类。目前仅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其余皆已失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介绍,该馆的广珐琅收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以工艺精湛、色泽细腻闻名,收藏数量达100多件,“从清代早期到晚期,覆盖范围非常全面,可以多方面地呈现珐琅的不同工艺”。



本次展览的内容策划人洪丽娜介绍,珐琅传入中国时被称为“洋瓷”。而为了适应本土市场,一些广东匠人在西方的画珐琅工艺上融合中国画的精粹,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


观众可以从展厅中的《花鸟纹盘》和《开光庭院人物图瓶》等作品中看出,坚硬的铜胎上重现了花鸟、山水、人物等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和细腻笔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尚。


《花鸟纹盘》


此外,广东匠人还进一步发展西方的珐琅工艺,制作出透明珐琅,质地透明清澈。洪丽娜表示,虽然透明珐琅的制作技艺现今已失传,但其曾经的辉煌仍让人赞叹。


以展厅中的《透明珐琅冰梅纹罐》为例,她介绍道:“首先,工匠先在胎上面刻浅浅的波浪纹,然后在外面上绿色的透明珐琅。上完后,他在上面画珐琅,画这个梅花,所以它是透明珐琅和画珐琅的结合,它的工艺比较高。”


《透明珐琅冰梅纹罐》


融合了中式传统美学和西方使用习惯的广珐琅很快外销至欧洲市场,成为18世纪“中国风”流行的重要载体,被西方人称为“华彩”。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指出,同一种器物,两种不同的称呼,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印证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她表示:“小小的珐琅背后有很多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世博会本身就是文化大汇聚的盛会,如今,世博会博物馆展览正在往文化交流互鉴的方向走,逐渐形成跨文化表达系列。”





来源:先锋派报告

图源:世博会博物馆

编辑:杨博雅

责编:严括、江冉




“才子”徐肖寰:隐于细节幕后,才是舞美设计师的常态


“戏痴”周小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戏剧是解药


“劳模”史依弘:靠着一股“傻劲儿”,只想多排几出新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三角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