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展评|石榴漂流记:远洋与怒放
石榴,起源于中东,向西传入西班牙,“石榴花”则成为西班牙的国花;早在西汉时期,石榴由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中国,“石榴”又承载了多子多福的象征。
意大利探险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 Vespvcci 1454-1512),站在甲板上眺望远方,远处飞来奇异的鸟、天使、海兽——这是一幅欧洲的铜版画,人们幻想他冲破艰难险阻证明美洲是新的大陆。艺术家赵玉迷恋亦真亦幻的故事,她将这张古代版画,制作成巨大的壁纸张贴于空间之中。肃穆的领袖崇拜,朴素的至高精神,正超越理性捍卫着传说的魅力,那是神圣的召唤,也是大航海时代的传奇。赵玉近期在香港的个展“石榴”,展出了以“石榴”作为符号贯穿整个创作,并以大航海为文化背景的“故事”。在故事的“起点”,是艺术家用雕塑布阵的如“岛链”一般的礁石群落,名为《爆汁的礁石》。这些礁石大小不一,上面肆意地生长出形态各异的石榴花(石榴钟状萼筒),姿态仿佛与海洋中的礁石珊瑚产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结。这些看似仿真的“礁石”,事实上是使用发泡剂、水泥、树脂等建筑材料制作的,这是否暗含着都市的蔓延?抑或是在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重新寻求、建构某种被异化后的平衡?
《爆汁的礁石》无疑想要打开一幅宏观图景,嫁接、寄生的关系,暗示着当下文化频繁交流诞生出的奇异果实。正如《太阳神图集:大航海》中,赵玉借用的那幅描绘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的版画,同样的奇异感与之遥相呼应。面对图集,观者如同肉身走入一部巨著,珍奇异兽充斥在海域间,一颗石榴被安放在冉冉升起的旭日之下,与之对称的方向,张挂了一张黄色的纸张,上面是赵玉的外公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关于中西贸易的文章——《回民街上的中美合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外公笔下的文字与阿美利哥共同描绘了“世界”的图景。在这里,石榴引出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流变,而这一切的遐想则源自于赵玉对于外曾祖母的记忆,画面停留在她手捧石榴的盛夏;而外公的文章,则进一步推演出她对于外公身份的想象。家庭记忆与身份,同样在展览空间的对面呈现,《太阳神,宫娥》系列布满了蓝色的墙面,赵玉借用了委拉斯凯兹于1656年创作的《宫娥》,福柯指出,《宫娥》具有自我指称的功能,它就此打开了现代主义主体化(镜像)的逻辑,对镜像的依恋即对自我的审视与关注。这件被福柯称为“对古典再现的再现”之作,被赵玉又增加了一层“再现”,手写的书信与emoji的笑脸是典型的两种“信使”,它如幽灵般传递着信息,它诠释着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这一系列作品如同一本本书籍的封面,内涵盖一封封书信,图像和文本层层叠加的“蒙太奇”手法,就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在多重语言和情绪中寻找身份的立场。
在《太阳神图集:大航海》的对面,有着一件名为《大芬村的大航海》的作品,这是赵玉多年前购于深圳大芬村的一幅小油画,这幅画面正描绘着扬帆起航的某一处欧洲风景。上世纪90年代,大量的欧美订单涌入大芬村,这里一度成为流水线作画的生产中心,画工们想象远方的场景,临摹欧洲的画作,将异域的风景带入他们的绘画,这些订单最终被发往欧洲,它们完成了从欧洲到大芬村,再从大芬村回到欧洲到航程,如同一场富有幻想的航海。这种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引向艺术与历史、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关系。赵玉有感于本土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困惑,因此会格外注重文化扩张现象。例如《海洋战袍》系列作品,是一件件如古罗马战袍样式的雕塑,在雕塑之中,暗含着一件件真正的“布面战袍”,赵玉将AI生成的石榴树图像与象棋棋盘的图像进行融合,印制于轻盈透光的布面之上,她将象棋的传统排兵布阵映射为对峙、博弈与共存的关系,并巧妙地将“楚河汉界”转化为“世界”,通过两张拼合在一起的棋盘传达了一种界限模糊的观念,同时发问在这种变迁之下我们将如何共存。
赵玉《海洋战袍》(局部),布面印制、综合材料、石榴粉末、金属粉,2023。© MOU PROJECTS
那些拓展边界的人文历史,在赵玉看来是彼此的“新来者”,《新来者•信使》通过将拍摄的包含“跨地域物种”的图像制作成反相,并印制在大理石的表面,她借此营造出一种考古挖掘的效果,仿佛观众正在揭示过去的记忆和文化的痕迹。事实上,整个展览在不同层面上探索了“新来者”的意义,无论是植物的迁徙、文化的交流,还是沟通的难以捉摸。
赵玉《新来者•信使》系列,意大利黄洞石、水泥、金属板、丙烯、树脂、摄影,2023。© MOU PROJECTS
走入展厅的最后一部分,便进入了赵玉记忆中亦真亦幻的童年“故事”——《软情境》。这部双屏影像作品,以外公的叙述视角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古老的迁徙历程,从东南古民族向太平洋迁徙的考据出发,以航海活动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寻找太阳出生地的情感动因。外公化身为他者,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双向追逐的故事,一方面是对太阳的追逐,另一方面是对爱情与自我探寻的追逐。影片以文学化的叙事方式,建构起离别、等待、精神感召等情感元素交织的情境,将古老的神话情节融入当代的情感共鸣之中。这复杂的文化线索,和知识拼图般的呈现,背后是赵玉对世界复杂性样貌的重构,同时也是对被异化的现当代的一种解构。“石榴”固然寓意着美好,但却是近乡情怯和远走他乡的牵绊——追忆永远是不真实的,就像考古也无法揭开历史的全貌,唯有怀揣着石榴般的热情而怒放着,远洋探寻属于自我的未知之地。
赵玉个展“石榴”,展览现场,MOU PROJECTS,香港,2023。© MOU PROJECTS
撰文/李泊岩
赵玉
赵玉(Pocono Zhao Yu),本科(DNAP)及硕士(DNSAP)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她的创作主要致力于将“自文化”转化为“他文化”视角,并置进时空深层框架进行思考,她通过图像、视频、写作及装置等诸多媒介进行转译。她基于行走、基于个人经验,借用符号学、文学以及相关社会学科中的元素对场景进行重构,籍此呈现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流动,文化流变,一个“新”的叙述者从中产生,以“闯入者”的形象迫问历史之真,探讨和回应原本与副本的复杂勾连。
作品曾在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OCAT研究中心、喜马拉雅美术馆、三影堂艺术中心、碧云美术馆等大型展览或机构展出;曾入选天目里美术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Paris X Berlin等艺术驻地项目。2019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策展计划”终选名单,同年出版短篇小说《美丽城地铁站》。
李泊岩
李泊岩,独立策展人。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他曾担任2017年“三星堆戏剧节”公共展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二届深圳当代戏剧双年展”公共空间表演单元策展人,2018年“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单元策展人,2020年“第二届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主题展策展人,2023年“平遥国际摄影节”青年摄影推广计划评委,2023年“燃冉”驻留项目特约观察员,以及“ENACTMENT23年度驻地项目”评审团成员。2017年入选泰康空间青年策展人计划,2019年入选台北关渡美术馆驻馆策展人。还曾入围2015年PSA青年策展人计划,以及2019年Hyundai Blue Prize等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