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观察笔记 | 元素小说

ARTBBS ARTBBS
2024-08-30



观察对象:展览“元素小说”

观察地点: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

观察员:朱文琪

观察时长:2小时56分




不妨从《烈焰之下,静水深流》谈起。作为美凯龙艺术中心“元素小说”展览的第一件作品,这段由朱利安·查理埃(Julian Charrière)创作的影像是那种会永远吸引人观看的视觉奇观:喷泉在汩汩流淌的同时烈火熊熊。展览册子里对这件作品的介绍写得很到位,但即便没有任何诠释,它所引发的对矛盾体相互共存的渴望、对未知经验的向往仍然是本能性的。也许物质与我们就是这样一种关系:物质是我们自身,也是对象。亲近与谜团并存。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作为“谁拥有自然?”系列展览的第二回,“元素小说”灵感来源于作家、化学家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的文学作品《元素周期表》。这本以元素名称作为章节名的小说构建了一种奇特的写作结构:将叙事锚定在某种物质之上,从物质及其特性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与遭遇。展览中最能与之直接呼应的作品,是马丁·范登·艾恩德(Maarten Vanden Eynd)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艺术家穆萨萨(Musasa)合作的系列绘画《物质的重要性》——作品看上去很像科普教育挂图(实际上这些作品也确实在当地承担教育功能),每张画描绘了某一元素的外观和与之相关的产品及功用,比如在《锂》的画面上,紧挨着锂矿、锂盐出现的,是特斯拉的logo。全球能源危机下,电动车产业成了资本的宠儿,锂电池又是电动车的根本。同时,作为全球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刚果也在贫穷方面榜上有名……在挂图上的图像简单地并置在一起,作为一种知识被本地人精心勾勒,而海量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被轻轻地转化了。物质扰动世界的方式从来不止是化学反应,人类的整个历史便是在物质的此消彼长中兴衰起落。



如何描述变化?无论在化学实验还是在艺术创作中好像都要花一点功夫。此次展览不乏一些影像论文性质的作品,比如路易斯·亨德森(Louis Henderson)的《一切坚固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垃圾,在非洲某地化为滚滚黑烟,只因当地人想要“提炼”出其中的一点金子。不同的场景和影像在屏幕上通过窗口的叠加而被压缩在一起,这视觉上的暴力感一如其背后那个有关循环、掠夺、侵占和毁灭的完整故事。就像作品标题没有说完的那半句话:“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像是一种有趣的回应。夏赫鲁·阿努尔(Syahrul Anuar)的作品名为《唯一不变的是渐进景观》,在作品中,艺术家制作了一片虚拟的沙地景观,并随着这颇具抽象美的画面,娓娓道来有关沙这一资源在城市经济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是在虚拟世界中讲故事,许家维选择用游戏《我的世界》来还原了台湾金瓜石地区铜矿的地貌,以及这里从日据时期的兴起至后续衰落的整个历程。在这件名为《矿物工艺》的作品的结尾,艺术家把铜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从电子设备引至云端——没有铜,眼前这个与玩家社群共同搭建起来的创意世界皆尽枉然。就像比特币的价值本质仍是建立在对电力资源的消耗上,今天看似活得很理念的我们实际上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更多的物质,只是我们需要它们在形式上转化更多更频繁了而已。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时间太令人着迷了,尽管时间只是人类的发明,毕竟对于宏观和微观世界来说,时间并无意义。在《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章中,莱维描述了一颗碳原子,它如何在地下躺了上亿年、如何在一片绿叶中被阳光固定、又升上高空、进入一串长分子链,然进入了作者的大脑。它还将永远存在下去。

万物之恒常与人世之须臾的强烈对比激起了多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展望作品《素园造石机——一小时等于一亿年》在标题上就很直接地说明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它能在一小时内模拟自然界中的山石外表亿年级的风化效果。人类修习上千年以不断打磨有关“效率”的技艺,理所当然做到了“人定胜天”,而当努力与无意义被置于同一天平,荒诞和自嘲就产生了,毕竟和人类的分秒必争相比,自然并不着急。无独有偶,郭城的《倒数No.1》灵感来源于沥青滴漏实验——它证明了沥青的滴落速度大约为十年一滴——艺术家用沥青和常见于交通或施工现场的物件制造了一件关于倒计时的装置,配以摘取自各种大事件的倒数声。但引力和沥青分子间范德华力的漫长较量终将消耗掉这些紧张、期待、焦虑和雀跃。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王思顺收集了不少未经人工干预却酷似某些人类文化符号的奇石,它们所显现的形象包括并不限于:眼睛(人最倚赖的器官之一)、爱心(人喜欢的商品符号)、ET(人喜欢的幻想电影的主角)、生殖器(人喜欢的欲望)…有造型的石头和普通石头当然没有区别,故事只是附着其上的魔魅,在人类世的时间段里,姑且让它算数。在这件名为《启示》的作品里,艺术家温柔地模仿了信仰的诞生,而信仰、艺术或迷恋,都不过是人的游戏一种。



《元素周期表》的小说结构遵循着某种对位法:一个元素对应着作者的一段人生经历,以及与这经历相关的某一个人。也许化学的价值观是有那么一点刻板:如元素周期表所示,世间万物早有其位置。人类总有种试图把万事万物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欲望,而对自身位置的认知却总在摆荡。

“谁拥有(亏欠)自然?”(Who owns nature?)是一句双关发问,只是在展厅里徘徊的越久,对“owns”一词的理解就越倾向于后者。似乎只有一件作品,展现出与当下格格不入的天真与乐观。那是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于1958年摄制的《苯乙烯之歌》,在这一短片的开头,导演以类似自然纪录片中拍摄植物、菌类快速生长的手法展现了各类塑料制品伸展、充盈、定型的过程。在灵动的音乐和精致的打光的配合下,塑料显得无比可爱。带着一些风趣和自豪感,影片带领观众溯源了塑料的制作过程,就像发明家在展会上对来宾展示自己的专利。随着对自然之变化了解的愈多,人类愈发将自己摆在了创造者的位置上,短短几十年过去,又因为种种意料之外的结果,人类开始反思和徘徊。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界已与今日大不相同,雷乃的手法越恰当、美妙,当下观之的伤感就越强烈。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元素⼩说”展览现场,MACA美凯⻰艺术中⼼,2023。摄影:杨灏。图⽚致谢MACA美凯⻰艺术中⼼

“谁拥有(亏欠)自然?”答案似乎不言自明,而问题本身却也值得推敲。即便是作为反思者,我们有时也过于放大了自己的身姿。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脱口秀演出中辛辣讽刺了人类中心主义式的环保主张,他说:“地球可能会把塑料看成它的另一个孩子……地球允许我们在此繁衍的原因也许就是它想要塑料。” 自然始终拥有我们,无论我们如何安放自身在自然中的位置。





关于写作者


朱文琪


多年来从业于当代艺术领域,现为自由撰稿人和书籍设计师。






相关展览







延展阅读


介入劳动的李燎和李燎的介入劳动

在“北京中产的宜家”,当代艺术哪里贵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BB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