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评丨人们质疑11万跟评的深层次原因

墩爸 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2023-12-28


大家好,我是墩爸。

关于四川巴中市委书记跑步获11万海量跟评,进而引发人们对当地是否有意为之,组织“马屁”式跟评的质疑猜想,还是想趁现在事件热度逐步平复、话题讨论渐趋冷静的时机,对性讲讲。

在详细比对公开显示的地址IP及跟帖内容后,我收回此前与很多围观网民认定这是巴中政府部门刻意组织的判断。

一是因为评论显示的IP地址。如果是当地政府部门有组织地开展跟评跟帖,内容的公开IP地址显示则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也就是统一显示为“四川”,但进一步跟踪这些跟评内容的公开显示IP地址不难发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地域化特征,这不符合组织化的特征。

二是因为跟评跟帖的内容比对。按照我对当前政府部门现有跟评能力的理解,即便是有组织地开展跟评,也基本上属于“能少几个字,就少几个字”“能复制黏贴,就绝不自己动脑筋”这样的1.0版本能力范畴,能写出这么洋洋洒洒马屁长文的概率几乎为零。

三是因为没有额外使用AI等技术力量的原始动机。在话题讨论中,我看到了网上不少关于当地是否委托外包公司开展跟评、结果用力过猛的猜测声音,但以我对政府部门现有工作体系的了解,他们基本不会想到去引进第三方技术力量,这是因为在越到市县一级的政府工作潜意识里,求稳永远放在第一位,像这种额外使用IP地址显示修改器、委派第三方公司力量派发口径这类方式,完全不会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与注重逐利导向的企业完全不同。

分析认为,网上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海量式“马屁”跟评,应与该新闻传播蔓延之后,人们想借这样的言论效仿,集中表达当前一些领导作秀调、部分单位“唯上主义”作风盛行等不良风气的心理不满存在关联。此前,刀郎《罗刹海市》瞬间引发全网点赞传播,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是因为“自古公公好威名”“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这一系列批判歌词恰恰生动地说出了人们心中对谄媚成风、唯上欺下的痛恨呼声。
这里面需要区别的是,人们质疑的核心其实是那些违背本意说假话、违逆本心拍马屁,而并非有组织、有动机地开展跟评跟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在,社会层面对跟评跟帖,特别是有组织性地开展评论引导,普遍存在一些误解,这是因为带有明确目的地开展评论,总是会给人以动机不纯、刻意洗白这样的心理暗示,而一旦有了这层心理暗示,引导工作就会出现负面偏差,一方面是因为开展评论引导的工作者自己也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这种怀有明确动机的评论引导工作不具有道德正义感,这对于需要高度“走心”的评论引导工作而言,效果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社会也会因为对动机论长期以来的心理偏见,而对评论引导工作产生较为强烈的排斥感、抵触感,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针对舆情处置的评论引导工作的现实困局。
而这些需要加以正确解读。从动因理论看,每一个人发帖都会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不断弱化,而把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不断强化,必然导致围观网民出现一些判断上的误差。而处置部门作为涉事的另一方,对事件线下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和从专业领域的专业解读,都会比单纯的网上围观要看得长远一点,也就是说,只要从信息对称角度出发,从专业知识科普角度切入,即便是有组织地开展跟评跟帖,也应当被正确看待,而非作为原罪一概否定。比如,2013年10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当时令全网震惊的杀医案,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医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卫生行政部门、涉事医院、医疗界大V组织了一些评论文章,去告诉公众“杀医行为不对”“要严惩杀人凶手”这样的评论观点,事实上也存在很强的目的性、动机性和组织性。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里面的区别加以正确区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舆论引导做到人们的心里头去。
本文终。
欢迎大家订购这本可以帮助大家建构舆商思维的实战工具书籍,如需订购,可以点击微店链接咨询客服事宜。
没有经常点“在看”的,可以请将“墩墩舆情课工作室”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看”!

1.舆评丨“清廉餐”被问责的宣传工作警示

2.舆评丨为什么内部信息总是容易外泄?

3.舆评丨舆情“洁癖”的错误舆论观需要纠正

4.舆评丨关于及时开展存量涉低级红高级黑信息处置的提醒

5.舆评丨萧山发布这份处置通报下的主动姿态需要推广

6.舆评丨“病毒入侵”的解释加剧了这个不雅信息事件的不信任感

7.舆评丨“以网对网”才是处置这类负面风波的正道良方

8.关于开学季的舆情风险提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