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过独立思考,他们确实都该死

西坡 人间三角 2024-04-13

文|西坡

最近读了一本书,《打破社交媒体棱镜》,副标题是“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作者美国学者克里斯·贝尔。

这是一本传播学的书,观点十分新颖,不是那种“大胆假设,胡乱论证”的新颖,而是通过周密的实证研究,推翻了一项约定俗成的“常识”。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每个人都要读点传播学,因为传播无所不在,我们的心智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干扰甚至操纵,就当打疫苗了。

从这个被推翻的“常识”出发。大家知道“信息茧房”吧,或者说“回声室效应”,是说社交媒体允许人们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结果导致人们最终被同样的观点包围,导致心灵越来越封闭,认知越来越固化,观点越来越极端。这种现象有一个专有名词就是“极化”。

这些年来,关于“回声室”有许多的讨论。大家默认的一项假定是,如果人们从各自的“回声室”里出来,不断接触不同的人群、相反的观点,那么心胸就会变得开放,随之整个社会也不会那么暴躁。

然而,克里斯·贝尔他们设计了一些非常巧妙的实验,最终的结论却让人大跌眼镜:

“让参与者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温和,如果非要说这么做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强化了他们既有的观点。”

他们是在美国做的实验,实验思路简单来说,就是找一群民主党的人,让他们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共和党的观点,同时找一群共和党的人,让他们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共和党的观点。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调查他们的变化。

结果发现,原本温和的人,接触对方阵营观点之后,变得极端起来。“他们不仅更加强烈地认同自己的政党,而且对以前知之甚少的问题形成了带有党派偏见的观点。”

这个观点太有意思了。一开始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想了一想,觉得这才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观点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们先拥有一个观点,然后这个观点拥有我们。

假如一个人身边都是同类,他不需要表现地太有战斗性,或者说,他的观点大部分时候都是非激活状态。但是突然从舒适区走出来,看见那些不一样的观点,那么原有的观点就会感到自身受到威胁,于是从非激活状态进入激活状态,它必须通过战斗来捍卫自己。

我联想到《武林外传》里的一个情节。凶残成性的公孙乌龙来到同福客栈,大愚若智的吕秀才稀里糊涂把他驯化了。吕秀才告诉他,下次再杀人之前,心里默念三个问题:一,他是来寻仇的吗,二,他会伤害你吗,三,他非得死吗?

一开始公孙乌龙变成了“乖徒儿”,但很快就本性爆发,吕秀才提醒他,那三个问题你还没思考呢,公孙乌龙于是掰着手指头一板一眼地思考起来:他是来寻仇的吗,是的,他是来寻仇的;他会伤害我吗,会的,他会伤害我;他非得死吗,是的,他非得死。

公孙乌龙代表的就是普遍真实的人性。吕秀才代表的就是天真的启蒙派知识分子,他认为公孙乌龙之所以凶残,只是没受过教化,给他启个蒙,让他学会独立思考,他就会变得文明了。

然而公孙乌龙只是从无知的凶残,变成了“有知”的凶残。他开了眼界,看见了“他者”,但杀心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放大了。而且他第一个想要杀的,可能就是给他启蒙的吕秀才。

“经过独立思考,他们都该死”,这种认知转变的现象,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看见。一群人原本不会上网,对于想象中的敌人,只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内心的观点也不能够笃定。但是上了网之后,他们每天都能找到敌人的新的罪证,每次看到敌人狡猾的说辞都怒不可遏,于是“他们都该死”的信念越来越坚固不可动摇。

咋办呢?不知道,但至少别去重复吕秀才的错误。

继续阅读

亚洲人创业,只是为了当老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