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声高歌】讨论身份吸睛的社会学作者新作

zxi 简中一只猫 2023-08-02

0.新专栏【无声高歌】和朋友讨论看书/观影时遇到的思想

前言:今天聊的书是《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书的一大卖点就是作者之一的铃木凉美,本是是社会学的高材生,但还有着“前AV女演员”的吸睛身份。

AV女演员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存在,但却写了社会学的书还出版并被多家编辑部推荐。

这种反差感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铃木凉美也在文中写了很多对与双重身份之下她的思考。

01.

读到这段让我想起《律政俏佳人》最为经典的那张剧照,全是黑白西装的人群有着艳粉色套装的女主逆流而上的一幕。

有人说她的成功是女性典范,可现在想来,家里有着庄园,父母全都是大资本家身边不论是交际圈还是受到的教育都是非常优秀的存在。

我们能把这种本身就是优秀人进化为更优秀的人定义为我们所设想的“成功”吗。似乎在我们的语境中,所谓成功总有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痕迹,没有成为人下人的经历,似乎获得的成就没那么名正言顺。

阶级跨越很难,有两类伙伴,一种已经是A,进化成了A+,一种是D,进化到了A。前者所付出的也是努力,但肯定不是后者这样困难程度大。关于鉴定怎么算成功这个问题,我想不能只看结局,还要看起点。

女主角的粉色套装,在法学院严谨肃穆之下散发香气的笔记本,缀有毛茸茸大球的笔杆,也就是文段中所说的“炫耀”。

我知道编剧在塑造人物形象可能只是想塑造她的“勇敢”,但当观众把这种勇敢对照的自我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欺骗——只要有勇气,就能达到那种高度吧。

这种炫耀背后的东西,很容易被忽视。

02.

之前写一些关于在衡水模式下读书的言论。我爸发消息说读完很感动,还看了更多的心理文章转发给我表达理解。

我一方面感激家人能理解我的真实经历,但一方面又在想:如果我不是恰巧有点写作的天赋或者有这个写作的契机,那么作为最亲近的家人们,还会知道我体验过什么吗?


想到这里,大概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人们说“最近的陌生人就是身边人”,那些被送到电击学校的少年们,是不是就是因为没有这种说话的机会或者环境,而被用最直白的暴力去迫害了呢。我能说出来,说明我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受害者了。

能去反抗暴力的我们,说出自己的脆弱和害怕,说明我们承认,承认迫害的存在。总比“一边流血一边满脸泪痕,抬起头来说我过的很好”那种要好。

我们总是接受标语化的东西,太多简单直白的指令代替了解释说明当我说我的难过,会被认为是软弱,那些不愿意相信自己遭到迫害的人避而不谈的人,难道就可以被称作勇敢吗?

03.

做一个决定有时候很简单,但是我们要考虑风险,还要考虑失败的可能性。

有时候我们迟迟不迈出第一步就是考虑太多,那么什么不想就去做,是破解之法吗?感觉也不像啊。很多选择,比如作者的这个经历,越到后面才知道名誉的跟随反而是做这份工作带来的最持久的东西。但往往意识到这一点,也需要时间。

那么,小事随脑大事随心或许是个好办法。

04.

要不要恋爱,我们这一代或许是最后一代,有时候听别人这样说。

我们觉得世界很糟糕,不免会产生这样的心思。对世界失望,对人类失望,对恋爱失望。

爱很美妙,和父母朋友在一起的熟悉感,我说你懂的知音,那种“有你分享人生,所以我更好得去体验我的生活”,“我只是和你在一起,却好像得到了全世界,而且未来无限”的感觉,或许是健康关系里“充盈”的描述。

05.

问得太好,如果多一些选择,那么是不是能少一些痛苦?

育儿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受到的教育很到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我们是什么样子。

为了有更多好的人类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改善教育体系难道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可惜,很多时候在有钱之后,就忘记了投资教育。

06.

感觉人类总是缺乏安全感呢。如果一直存在,就好了。谁都有这么想的时候吧。

07.

我在想有时候脱离制度的勇气来源于有自己的坐标,相信自制的坐标的可信度,并且满意在此基础上做到的成绩,所以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体系(比如文中是否结婚)。

突然想起高中时,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就是能否一本接一本得读心理学书,完全不关注学校的考试内容,即使什么都不会,但是我知道我获取到了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考了百分”的安心感。

所以,对抗焦虑的最好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尽快找到自己的赛道或者坐标。

08.

少女漫,有时候把恋爱奉作至高无上的东西,让人有一种“生活全部就是这样了”的错觉,才不是呢,所见太少,以为身边就是世界了,不妙,狭隘,落后,固步自封,出去看看吧。

09.

有时候恋爱会成为获取认可的手段,并不稀奇,并且观察生活,似乎这样的情况还并不少见。

获取认同感的方式有自身和外界,但听起来总是感觉靠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有一些不那么“独立”,没那么“靠得住”。

完全不靠别人,似乎也不可能,那这种无解问题,还是讨论“比例平衡”问题,只要生活重心还在自己身上,偶尔依靠一下社会支持系统,未尝不可。

10.

母爱,到底是不是无条件的爱。

东亚文化里,母爱通常是严厉的放学后先做作业的规矩,是《咱们裸熊》里的中国母亲,是刻板印象吗,还是天性使然呢。

如果母爱是无条件的爱,那么面对之后的有条件的爱,是不是也有了底气;可如果母爱是有条件的爱,那么孩子面对未来一切的情感关系,还能获得那种基本的情感底气吗。

无条件的是什么样,似乎还涉及到了伦理问题的讨论,例如如果犯下滔天大错,无条件的爱能否经得住考验。

“有时候,想要的只是‘往后退,你还在‘的勇气,没要求你去包庇罪犯。可惜一直被追问爱我你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就没意思了。”

11.

“有时候,出生太晚,也是一种遗憾”,面对一种正在发展的世界,最大的困境是:

新的还没形成,旧的已然成为过去。

选择真的成了单纯的选择题,选什么都可以的世界,是幸福也是不幸。之前只有唯一解的时候,还能说没得选,所以只能选,现在倒好,玲琅满目之后还是选不出。

但内核之中,还是没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只是选项变多,没有自己的欲望,选什么都和之前单调的“被迫选择”的东西一样。还是看自己要什么,追本溯源吧,不能活得太随便。

大声说:

不可以、不应该、不满意,有问题。

不可以、不应该、不满意,有问题。

不可以、不应该、不满意,有问题。

我是谁从哪来去哪里,哲学三问要是问住了,不妨一起再讨论讨论吧。

现在不想,难道要等中年危机吗?



封面:《秋千 The Swing》

作品年代:1766

现位于:Wallace Collection, London, UK
实际尺寸:64.2 x 81 cm
版权信息:Public Domain(公有领域)

作者:《秋千》创作于1766年,是弗拉戈纳尔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内容:作品描绘的是一对贵族夫妇在茂密的丛林中游玩戏耍。年轻的贵夫人正在荡秋千,眼中充满挑逗,她故意把鞋子踢进树林中,引得青年男子四处乱忙的寻找,她反而恣情大笑。作品趣味虽然轻佻俗艳,但却很符合当时贵族的口味,无论题材与形式,都体现了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文章插图全部选《始于极限》


【短|漫谈】高中生对高考移民怎么想
【诗歌】谈我们的高中生的爱情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上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中
长篇连载|漫谈】《他在衡水读高中》终
【中篇连载|漫谈】《夏日集》上
【中篇连载|漫谈】《夏日集》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