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说红楼精选:归结,论秦可卿
《浪说红楼》精选:归结,论秦可卿
作者:唐都浪子 来源:凯迪社区-文化散论
(本文约13000字)
一、必谈之题:略说秦氏的恋情与秦学之旨
倘提起秦氏,历来的读者,无论读红的资历如何,都会不自觉地陷入红学大八卦之一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个谜宫一样的情节里面;据说,这个故事情节,是曹雪芹最初的手稿,后来经脂硕斋和几个知心朋友相劝,恐怕“辱及大局”才给删掉了。再后来,高鄂、程伟元要出书,想保住民族文化这条命根子,迫不得已又做了一些改动。于是,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红楼梦》的成书命运,看来真是异常的曲折和艰辛。
不消多言,这个情节最“吸引”国人的地方,就是秦氏与贾珍的暖昩关系。对多数红迷来说,大约正好对应了《红楼梦》“大旨言情”的主旨。对普通读者来说,因国学的教化,他们大约都更加相信了类似于“万恶淫为首”的圣人之言。而对于乡野凡夫、流言家、道德家们来说,即满足了国人特色的“窥秘”欲望;又成就了道德家们用以批判来维护“道德”的大义;还能私下里增添市井乡人一些酒足饭饱之余的荤调和谈资。等等。所以吧,如果有人想说没有这个情节,多数读者也万万不会同意。而事实上,通行本里,除了老奴才焦大的那几句不明不白的酒后骂词;其它有关秦氏与贾珍暖昩关系的确切证据,就根本没有。
于是呢,刘心武先生秦学的诞生,就或多或少地撞击着、或打破了各类红迷读者的心灵底线;也害得刘先生论证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自圆其说了;又不得不承认,秦氏和贾珍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情”;而且,是属于真实的情感(或恋情吧)。对于焦大的那句话,他取了个“折中”的办法;主要的意思即是说,秦氏这个废太子的公主,如果按辈分算,与贾珍是平辈;小叔子即是贾宝玉。如果以小蓉奶奶的身份算,他们之间即是扒灰的不伦之恋。就这样,刘先生终于把焦大那句话给讲圆了。
以上提到的这两点——作者的手稿和秦学的部分内容,这些都是红学范畴里的大学问吧;我曾说过,对于这些大学问,原不想深入下去;因为我只是一个读者。但要论秦可卿这个人物,书里又没有太多的直观线索;所以就必须提起它们来。因为秦氏的正戏依旧太少,早早就死掉了;而且还是不明不白地死掉了。这样,越发给秦氏的形象留下了重重谜团。
多数红学家和资深读者认为,通行本里还是留下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许多“文学基因”(周思源语)。值得一提的迷惑和疑点有如下几处:
1,贾蓉与秦氏近乎冷寞的夫妻关系。
2,秦氏与尤氏奇怪的婆媳关系。
3,焦大的醉骂。
4,秦氏死后,贾珍异常的表现和超常隆重的丧事。
5,秦氏死后,两个贴身丫头瑞珠、宝珠的表现:一个殉主,一个甘当义女尽孝。
6,薜蟠毫不吝惜转送、贾珍毫不顾忌使用的高档樯木棺材。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刘心武先生秦学的求证,是从作者对秦氏卧房里那些无比香艳的摆设和超常奢华的器物而解疑开论的。秦学的主旨,以部分史实为基础,对人物原形展开求索;这个求证过程和结论,还是解释了红书中的许多迷惑。自然,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对秦氏耗费了大量笔墨的这些富贵、香艳的直描,应该不会是心血来潮式的文字发挥。应当说,他的笔锋之下,总想要读者明白什么。因为他在开篇就自评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对这些疑惑的解决,对理解秦氏这一形象就至关重要。
回顾87版电视连续剧,当时还健在的红学家们,显然也是放心不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个情节;他们几乎还原了那个传说中的作者手稿。从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学基因”和大众的通常认识来看,秦氏无疑又成了一个淫.妇的形象;贾珍更是大逆不道。这样处理,貌视也就合乎了那个大众化的“万恶淫为首”的主题。但很明显,这个看似合理的主题,于红楼大旨来说,却显得太过浮浅;相对于秦可卿这个美丽的可人儿来说,更显得何其不公呢?并且,对曹公明确夸赞她的许多文字来说,还更加有了新的矛盾。
于是,读红、观剧以来,我便有了一些更大的疑惑:曹雪芹会有这么无聊,在开篇就给我们讲了个翁媳乱.伦的故事,来逗乐赚眼球的么?即使,他想要塑造这种女子的形象,何必要绕来绕去呢?《红楼梦》是雅俗共赏的写实大作,里面任何粗俗的言语的荤事都有;何至于让曹公偏偏要在秦氏情事上表现得这么含蓄呢?再说了,仅是这种翁媳乱.情的史实故事,中国的皇家史上就很多很多。在先秦时,著名的就有鲁惠公、楚平王等几桩桩素材是明摆着的;到盛唐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更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白居易、洪升早就写过了。之后的宋明几朝,皆有如此素材。现实生活中也不少。那么,你曹雪芹又有什么可害羞的呢?其中总有说不通的情理,是吧。
因此说,曹雪芹绝不至于这么浮浅和无聊。那么,他费了这么大的劲儿,绕来绕去;以秦氏的形象,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从书中描述的事实为基础,一步步开谈为好。因秦氏的戏不大多,所取的一些论据不再注明出处。
二、略说秦氏的形象
我一直在感慨,幸亏有个第五回,不然如何是好?对书中这些像秦氏一样,开篇就早早死掉的人物或那些正戏不多的主要人物,作者又写得云山雾罩,要开论着实太难。同样,秦氏的前世形象与黛玉相当;在贾宝玉的梦境之中,她也有一个“仙身”,名字也叫“可卿”,字兼美;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并且,她生得如黛似钗,还是贾宝玉的性启蒙者兼引导者。这情形,就越发使中国的“古人”多意。
也就是说,秦氏的前世仙身,就是贾宝玉做为成熟男子在梦境之中的第一个“性对象”。于是,更使得读者对秦氏的形象有了那么多神秘的猜测和想象。然而,现代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告诉我们,成熟青春男子的第一次梦遗,他们的“性对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实在与他的品质或“道德”扯不上多少关系。但是,事实证明,倘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还真的会铸下大错甚至要遗恨终生。书中的贾瑞,就是活生生的实例。
青春男子的梦遗,明明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科学,中国历朝的科普性著作和医书里,均有明确的记载。然而中国的道德文化,却一直把这一科学视为洪水猛兽,还以圣意、君意为名划入禁区;视女性为工具或妖孽。其结果,正是道德大旗之下的儒家弟子们,竟然成天在梦想着金钢不死之身;不断地在演绎着烧丹、渔色、御女、成仙、造坟的好梦;以致于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并且,不知怎么的,其中的“大师”们,身穿道袍、手持蝇刷,在八卦炉前念念有词;他们把这些高妙的“理论”;全都归于老子学说的范畴。书中的宁府老当家贾敬者,正是此类。何其妙哉!何其怪哉呢?
当有了如上的认识,我们再把秦氏的谶图、判词、谶曲列出来对照着看看。
谶图: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谶曲: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从谶图里看,秦可卿自缢死掉了,应该是确切的事实。
那么,她因何而死呢?答曰:因情。判词的第一句说得明白:“情天情海幻情身”。据警幻仙姑说:天者,离恨天也;海者,灌愁海也;身者,即是警幻仙姑;或其妹可卿、兼美。她是干嘛的?答曰:专司人间风情月债,掌管尘世女怨男痴。
第二句“情既相逢必主淫”,即是说:当初女娲造人,就只造了男人和女人;既然情是与身俱来之物,男女相逢,又怎能不淫?所谓淫者,在这里就是性.爱别称。恨与愁,即相思与爱恋;就是人类的与身俱来之情怀。男女之间有了相思与爱恋,自然就会有性.爱。没有性.爱,怎会有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进程?
但中国的大学问,只见圣人有“食色,性也”的大论;何曾见谁说过“情者,性也”的话呢?事实上,中国的道德家自来视情爱和性.爱为“淫事”(指邪恶事,与性爱本意相违);就连近代的国学大师曾国藩先生与小妾亲热之后,都要在退思堂里志悔;可见,曾大师是无情的;他同样只视小妾为工具而已。曾先生是近代公认的、集多种才能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他尚且如此,更可见曹雪芹之前的大师圣人们是如何的修行了。怪就怪在这里;中国圣人们弃情而言色;或色.情不分而诲淫;又一边忙着炼丹、御女、成仙、造坟;还要行阉割之刑……几千年里,究竟成就了几个真君子?
曹雪芹显然把这些玩意儿都看透了;在判词的后两句,他就直接给出了结论:荣府里的贾宝玉亲近女子被视为不肖;而贾氏老族长贾敬的烧芧炼丹,却被视为修行;何其怪哉呢?国人对情事的认识和态度,正是本末倒置;以致影响到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
在谶曲中,曹公说得更明白:在这种“道德文化”的教诲之下,无论多么豪华的栖居,都是屠杀女性之所在;所以,秦可卿终于失望,不得不悬梁自尽。可见,超越即违背(擅)人之天性的禁欲主义,却反而会使人们在风月事上走向深渊;与“道德纯洁”的追求之旨,大相径庭。而本来是人的正常的天性之情事,却成为败家的根本之因。为何?就是因为人的正常生存欲望被压制,演化成了像贾敬那样以炼丹求成仙、求长生不死的畸形修行;从而导致在生活上的彻底颓废和堕落。一家之族长尚且如此,家事怎能不灭亡?家之不存,焉有国事呢?这样的结局,归根结蒂,就是因为对人的正常情欲的打压和残害、本末倒置所致。
我知道,这样的解说,即使在当今,仍然会使一些人糊涂起来;犯糊涂的人,就是因为对“情、淫、色、欲、伦”这些基本概念的混淆和秩序的颠倒。他们甚至会抬杠反驳说:“依你的意思,曹雪芹是在支持贾珍与秦氏的情事了?”这真是从何说起?显然,曹雪芹绝不会无聊到这种地步。最终删掉了那个情节,就是铁证。
没有了这个情节,倘要理解秦氏的形象,还须不能绕过这个话题,从头说起。
第一回里,曹公写道:他的《红楼梦》,“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这句话说得清楚,此书的言情是实录其事;即生活中真实的情事;而不是那些引人消靡、虚构出来的淫词滥调。“一味”之意,更可见,他并不否定与情爱同时存在的性.爱。
这里要强调一下,警幻曾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其言下之“意.淫”,就是情爱与性.爱的统一;与如今之相当于“臆想”之意.淫,决然不同。曹雪芹明显是鄙视那些淫词滥调的艳情小说;他更担心没有情趣和情爱的一味“滥淫”,于世有害。因此,我也并不反对有人评红之“红楼一书,大旨言情”的说法;因为这是曹公的本意。
秦可卿,这个贾宝玉梦境之中的钗黛复合体,就成了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的代表人物。《红楼梦》即因此而对情事之源展开了求索。但这情,究竟又是什么呢?问世间情为何物,这依旧是一个令人断肠的千古命题,太难解答了。
三、“情、秦”之略论:与秦氏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前说明,在此段里,我将夹带一些个人的理解和观点;不强求所有读者接受。有兴趣的红迷,可以一起探讨;并欢迎批评指正。
情是什么?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样;是人类的先哲们都必须思考、或试图剖析解答的问题;哪怕你只能自圆其说。人类最大的智慧,莫过于上穷昊天、中察人性、下剖毫微。曹雪芹在前五回里,一边解述着成书的事由,一边试图探求着这些与人类生命同时诞生的疑惑;并试图以此来解构红尘之事和生命的归宿。
当然了,中国的圣贤和大学问,其特色擅于思考,而并不象西方学问那样精于实践和考察。曹雪芹时代,距离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布,相差近一百年;所以,他只好改编了中国那个古老的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据他说,贾宝玉,就是用于补天的石块中遗下的最后一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生石。林黛玉,就是这块三生石畔生长着的一株美丽仙草;之先他们修成仙道,即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神瑛因眷恋尘世的繁华而降临人间,绛珠因感于神瑛的浇灌而一同来到人间,为其还泪。秦可卿呢?即是离恨天、灌愁海幻化出来的一个情身;专司人间男女的风月和痴怨之情事。
曹雪芹写《红楼梦》,句句含泪、字字带血这样的创作态度,已经不容置疑;人物命名亦不例外。秦可卿三个字的谐音,即是:“情可情”。表面看来,虽是言情;但要解透,着实不易。这一语法特征,很自然就会令人想起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经典来。显然,“情可情”的完整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情,可情;非常情。”是吧。那么,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究竟又是什么情呢?哎呀!于不经意之间,我就把自己绕进了老君的八卦炉里;弄不好,将永远转不出来,甚至会烧死在里面。那么,这样的玄妙之学,究竟该怎样来深入,才不至于转不出来呢?
还好,中国有五千年的所谓文明史,可以帮助我们转出来;曹雪芹在创作时,以带泪的眼光不停地审视着她;从书里的文字也能读得出,他对五千年文明包藏的母系文化即爱又恨。他的爱,寄托给笔下一个个青春靓丽的红粉女郎;他的恨,在一百七十年之后,让一个名叫鲁迅的人直白地说了出来:我横竖睡不着,翻开历史一查……见满本的字里行间,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两个字:“吃人”。
有人可能要说:你在论红讲秦氏,正说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呢;怎么一会儿《道德经》,一会儿《狂人日记》;天马行空地穿越,累不累呀。究竟想说什么呢?那么,我回答你:老子处于东周乱世,当初之所以骑着青牛仰望昊天,出走涵谷关西游著书立说,就是因周王室发生内乱而受到牵连。鲁迅当年弃医行文彷徨呐喊,就是因清室灭亡后中国茫然,正处在十字路口。曹雪芹泪著红楼,就是因家事消亡落魄不堪。他们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却有着近似的人生经历;他们望着渺渺太空求索,翻开历史察查,对着茫茫人海探知;都想试图为生命找出一个合理的归宿。就这么简单。
有人可能又要说,有这么邪乎么?那么,我们就把第五回中、作者笔下与秦氏相关的几个历史人物逐个摆出来看看,然后再来探讨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第五回里,秦氏引着宝玉去自己的卧室里午休;从宝玉的眼中看到的秦氏房里的陈设,牵出如下几个历史人物和文化典故;顺便略作介绍。
1,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唐伯虎,即唐寅;明代杰出的艺术家。前面曾多次提起;他的诗、文、书、画俱有极高的成就;与仇十洲、沈周、文征明并称为苏州“吴门四家”。此四人,均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稀世奇才。唐伯虎曾中榜入仕,但因后来无意中陷入南昌“宁王叛乱”的政治逆案当中,差点儿丢了性命。幸亏,他能急中生智、装疯卖傻才保下一命。从此,唐伯虎潦倒一世,放浪山水。总之,他虽生于盛明又兼才华绝伦,却无意中被卷入政变的漩窝,成为一个受害者,导致终生落魄。
唐伯虎的名作《海棠春睡图》,该画取意于苏轼的七绝诗《海棠》,此诗,是苏轼被贬黄州落魄之时所作;该诗该画均取材于杨贵妃醉酒酣睡、如海棠春睡的历史典故。表面香艳凄美,其实内涵无尽惆怅。落魄之人观之,无语而泣。
2,秦太虚;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太虚,即秦观;字少游,号太虚;扬州人。北宋神宗朝婉约派词人,传说中苏东坡的妹夫。秦观初入仕途,即陷入北宋后期朋党斗争的政治漩窝之中,并且终生受到打击,屡遭贬谪。秦观又适逢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时代;故而,他的诗词文章,多为借情喻政的凄婉之作;略带颓堕之调,以来抒发胸中不平。这幅对联,似乎很合乎他的写作风格;但疑为曹雪芹假其名而作。
3,武则天。
武氏可谓中国史上最具争议的美女兼才女;集多种才能于一身。初唐的武周时代,可算作中国史上一个变革时代。她的摄政、主政,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曾易国号李唐为武周,因其个性独断专权,时常引起政局动荡。但她行政清明,为盛唐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历来的史家,多把武氏描述成为一个淫妇的形象;民间更有“其淫堪比武则天”之说。相对她的历史功绩,何其不公呢?
4,赵飞燕。
赵氏乃西汉倒数第四位皇帝汉成帝的皇后。汉成帝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昏君,他的贪色和无能,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覆灭。故而,汉成帝可算作西汉的末代皇帝;后面虽还有三个,基本形同摆设;加之王莽篡权,西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后世的史家,却把西汉的灭亡,全都归于赵飞燕的淫.乱。故而,赵飞燕可谓一个朝代更迭时代著名的悲剧人物。
5,安禄山、杨贵妃(法号太真)。
此两人是盛唐史上一对浪漫情人。传说中,是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情事,引起大唐的社会动荡;即著名的安史之乱。从此,大唐一厥不振;逐渐走向衰落。平乱之后,杨贵妃被赐死。故而,此二人也可视做历史动荡时代的著名人物。
6,寿昌公主。
此女寿昌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女儿。李旦,武则天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主政之后,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诛杀武氏裙带,恢复李唐国号。所以说,李旦和其女寿昌公主,应该是武周向李唐转型时期的皇家人物。
但据红书原作第五回里“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这句话来看,寿昌公主,应该是“寿阳公主”的笔误。寿阳公主,即东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会稽公主”,名叫刘兴弟。她关联一个美丽的传说: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殿前的榻上休息,可巧,梅花落在额头拂之不去;衬托得寿阳公主更加美丽;宫女竞相仿效。是为“梅花妆”传说。
南朝宋武帝刘裕,因在论宝琴谜诗《钟山怀古》时已经有过详细介绍,不再重复。总之,无论是寿昌公主还是寿阳公主,她们均可视为朝代动荡、更迭时代的女性人物。
7,同昌公主。
此女同昌公主,乃唐王朝倒第四位皇帝唐懿宗的掌上明珠。生得十分美丽,并且才情非凡。唐懿宗李凗把她嫁给新科进士韦保衡,嫁妆倾国库之珍奇,异常奢华;书里所述之“连珠帐”,就是之一。据说,韦保衡不但才高八斗,并且生得英俊潇洒。不幸的是,不到两年,同昌公主病故。唐懿宗又为她举行了更为隆重的葬礼;并且因此斩杀许多太医,诛连大批朝臣,造成无数冤案。再后来,被冤杀的朝臣得势反击;又暗杀了附马韦保衡。一时,世人又视同昌公主为妖孽。
唐懿宗李凗,与汉成帝一样,都是自己当政的王朝实际上的末代皇帝;后面的几个,都是形同木偶的名义皇帝;他们也都是史上比较有名的无道昏君。因唐懿宗李凗,在宝琴怀谜诗《交趾怀古》中已有介绍,不再重复。总之,同昌公主,还是朝代变迁时代的皇家人物。
其中,还牵扯一个无聊的八卦。据说,同昌公主的附马韦保衡风流倜傥,与常来看望公主的丈母娘郭淑妃关系十分“厚密”;这是不是公主的致病之因?有兴趣的自己去考证吧。诸位,你以为我要把这个风流故事,来替代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吗?倘这样进行下去,翻开中国的皇家史,何时有个尽头?曹雪芹,会有这么无聊的么?
从上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典故信息,不知你看到了与秦氏形象有关的什么线索没有?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即因此而起;他从上面这些信息,则看到了秦氏具有皇家的高贵身份;所以,他就辨证出了秦氏是康熙朝废太子的公主;求证过程,基本可以自圆其说。然而,后面的几个好说;而前面的唐伯虎、苏轼和秦观,与公主的高贵身份,究竟有什么关系?着实费解。但我又是打心底里支持秦学的;缘由后面再述。
通过上面对这几个历史人物的简介,我们看,是不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他们都是处于史上动荡、变革时代著名人物;并且,他们都是其中实质上受害者,或在名誉上与事实相违的受害者。他们的这一特征,倘把与秦氏有关的“家住江南本姓秦”这一诗句的寓意解开;通过对她形象和出身的进一步辨析;或许,就可以帮助我们探知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了吧。
四、秦可卿的形象与身世探源
作者对秦氏家世及出身的直接介绍,是从第七回秦钟的上场开始的。之前,多是他人眼中或口中的秦可卿形象;自然也关联着与出身相关的许多信息。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曹雪芹想要让读者逐渐理解他心中的“非常情”。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秦氏的形象。
通行本的第七回,忽然有了回前诗;据说,其它各本都有。《红楼梦》并不是中国传统式的章回小说;所以不是每回都有回前诗;但第七回有了。第七回的前半厥,是周瑞家的代薜姨妈给迎、探、惜、黛、凤等人赠送宫花。薜家是皇商,像宫花这样的“特供”,薜家自然会馀点儿存货。宫花共有十二支;其他人每人得到两支;而凤姐得到了四支;显然,应是把平儿计算在内;因为巧姐太小,还不能享用此花。但平儿命人把自己的两支,转送给了宁府的小蓉奶奶;即秦氏。后半厥,就是秦钟因学业之事正式登场。我们先看这首回前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这首回前诗表面平俗,并带有言情之旨,但寓意极其深刻;诗眼是最后一句的“家住江南姓本秦”。显然,这一诗句,是从《玉台新咏》里收录的南梁诗人刘瑗那句“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演化而来的。《玉台新咏》,是中国文学史上、于南朝时代编汇、继《诗经》和《楚辞》之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当今语文教科书上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经典,皆出其里。其中收录的作品,以歌颂爱情的情诗和艳歌为主,多有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实谓中国文化文学的一大进步。故而,也尝被道德家们评为淫词滥调。
倘单究刘瑗的“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其实并不算早;而更早的,应该是《陌上桑》中的前四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目为《艳歌罗敷行》。这首诗俗称《罗敷歌》;其主题有歌颂女子不畏强权、不甘欺辱的抗争精神之内涵。显然,如果这首诗果真出于汉代文人之作,那就着实值得讴歌。也能说明,真正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女子的身上亦然存在;而并非冠冕堂皇的圣人之言里才有。
针对秦氏的形象,有了以上这些新的认识之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看秦氏的家世和出身,和其中衍生的几个相关问题。
作者在第八回明言:其父秦邦业,年近七十,现任营缮郎。所谓营缮郎,是曹雪芹虚构的官职;大约相当于明清时代工部的五品郎中;即替皇家管理工程建设的官员。以五品郎中之女的秦可卿,婚配三品世袭将军的儿子贾蓉,基本门当户对;因为旧时的婚配,多讲究女方要“低一些”。曹公还说,这一姻缘的形成,还因秦家与贾府“素有瓜葛”。那么,秦邦业的秦家,与贾究竟有什么瓜葛呢?记得吧,我在论冷子兴、论刘姥姥、论妙玉之时,都已证实,她们与贾府都是有些瓜葛的。尤其是妙玉之家,与贾府应该是前朝的同僚世交。
秦邦业早年无子,估计是因夫人生育无望;就在养生堂抱养了一儿一女。抱养的那个儿子,后来死了;他的夫人也死了。抱养的那个女儿,就是秦可卿。再后来,于秦邦业五十多岁时,估计添了一房新夫人,才生了个儿子,就是秦钟。以秦邦业年近七十推算,当时的秦钟,应该十四五岁的样子,与宝玉、钗、黛等人相当。总之,秦可卿与秦钟,并非亲姐弟。
秦钟在家里原来有个业师,不幸去年死了。秦邦业因“宦囊羞涩”,现在他东拼西养凑,给亲家贾府封了二十四两银子的见面礼,通过女儿秦可卿来求助于贾府,就是为了让秦钟完成学业。这就十分费解。按说,如果会来事,工部的营缮郎中,应该是个肥差,怎么会那么寒酸呢?连为独子上学的经费也如此难为情?莫非与如今一样,当时的教育费用,亦然十分高昂?其中究竟会有什么隐情?
我也不再绕了;为解决秦氏身上许多神秘的疑惑、和以上因秦氏家世衍生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我就直接说出看法。
以论宝琴之时确定下来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从秦家的状况和秦邦业的年龄来推测,秦邦业,应该是被当朝新政接收过来的前朝官员。所以,他就显得十分寒酸。因新政的当局,很可能是蛮夷匪类;所以他们不够重视文化教育,以致于连五品郎中之家也显得求学困难。秦氏与贾氏的结亲,主要是因两家“素有瓜葛”。就是说,秦氏和贾蓉属于包办婚姻;所以,他们的夫妻关系,就不见得亲热;只是“他敬我,我敬他”(秦氏语)。
进一步推测:秦可卿的亲生父亲或亲人,很可能是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的前朝武职将领;或是殉国罹难的官族贵族。总之,她的家人和亲人,都成为那场朝代更替战争中的殉葬品。当秦氏成了孤儿,很有些良知和同情心的秦邦业(秦业,情孽),或许与他们也有些瓜葛;也因自己正好无子女;所以,就收养了他们的遗孤。开始抱养的那个儿子,应该也是如此的情况。等等。
以上虽为推测,但像秦家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朝代更迭之时代的新政之下,应该很多很多。并且,只有以如此推测的结论做为基础,才可以基本解决秦氏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神秘的疑惑和矛盾。下面,即以此为例解释几个:
1,贾母因是个历经贾氏五代、见过大世面、很重礼仪、很有包容心的老太太,所以,她就视秦氏为重孙媳妇第一得意之人。因为与贾氏“素有瓜葛”的秦家与贾氏联姻,她做为还健在的贾氏老祖宗,不可能不知其中端底。
2,尤氏因明白秦氏的来历,所以,她们之间的婆媳关系,并不能以常俗关系来相处。
3,秦氏死后,两个贴身丫头瑞珠和宝珠,一个以死殉主;一个甘当义女尽孝。她俩因是秦氏的贴身丫头,定然在平时为秦氏的气节所感染、感动。
4,以贾母之位,竟视秦氏为第一得意之人;贾珍还用说吗?所以,对于秦氏的丧事,他就“尽我所有”;并且不顾贾政的劝阻,毫无顾忌地使用了高档樯木棺材。
至于“贾珍哭的泪人”一般,自有他的哭处,实是也为自己和自家:贾珍是贾氏族长,兼世袭的三品威烈将军;别忘了,这种爵位,是可以世代享用的;尽管位品越来越低。而秦氏是独子的长房媳妇,并无子嗣;那么,由谁来继承爵位呢?在宗法社会里,这是正经的要命大事;做为家长,他焉能无泪乎?所以,他要为秦氏、贾蓉捐个更好的名份,还要大办秦氏的丧事,来显示自己对长房子嗣问题的尊重;以求得再娶名门闺秀来继承贾氏香火、延续皇家龙泽的眷顾。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如何却被流言家窥视出了奸情呢?
5,最后,重点说说焦大的醉骂。我以为,应该这样理解:焦大是一个朴实、忠诚、简单的老家人;他并无“政治观点”;只有“好坏之分”。他之所骂,也并无明确的所指,而是针对当时上层社会普遍的“不良现象”。倘有人非要以此来判断秦氏与贾珍、与贾蔷、拟或与宝玉的非常关系,显得十分牵强;就会陷入八卦炉中转不出来。
焦大不愿意去送秦钟,缘于对秦家的不屑;而并非针对秦氏。为何呢?因为秦家相对于前朝的原主来说,属于“投降变节”之流。焦大的头脑虽然“简单”一些,但做为一个历经贾氏几代的老家人,他对秦氏的身世应该略知一些根底。故而对秦家怀有鄙视;这种“廉耻”他应该有;自古中国的凡夫百姓,基本都有;无论他们是哪个阶层、对“廉耻”理解到什么程度;甚至,这种所谓的“廉耻”观(即忠义、忠孝),是中国人能够活下来的精神食粮。可见,所谓的圣人之言对于中国来说,影响何其巨大深远呢?所以,到最后,被塞了满嘴马粪的焦大,依然痛哭流涕地诉说,他要到家庙去哭祖宗、哭太爷。这态度和气质,直堪比以死相谏的“忠臣”了。
退两步说,即使秦氏与贾珍有私,焦大凭什么能亲眼看见?还不是来自贾府下人们经久不息的是非口舌么?即使贾府下层所谓的民心,都认为秦氏是个淫妇;而中国的所谓民心,果真就是正确的么?这个问题,较之秦氏的情事,就更加令人断肠;中国的道德家们对褒姒、对赵飞燕、对武则天、对杨玉环等人的评价和歧视,就是铁证。等等。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当然了,贾珍与秦氏之间,确实有点“非常情”;但又不是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秦氏究竟又是因何而走上绝路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剖析。
五、秦可卿之死略论(推测)
此节之前,顺便解释一个小问题。有红友——比如云小五同学,就常常讥讽我,既然你的论红,有自己的观点;却为何总要捧着秦学不放呢?莫非想傍刘先生这个名人了?现在,这个疑问就好说了。秦学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求证过程中,以清初乾隆朝那个著名的政变即“弘晳逆案”为主要证据。并且史学界认为,乾隆处理“弘晳逆案”的手法和结果均较好。而我的论红,就是本着从书里体味出来的——曹雪芹始终站在文明文化的高度,对中国史上的变迁、更迭、变革和政变,不停地审视;不停地咀嚼;试图为史上轮回式的悲哀做个合理的解释,试图走出这种迷茫的困境。
在曹雪芹时代,南明政权的逐个覆灭和“弘晳逆案”,就是曹雪芹经历的、或听说了的朝代更迭和一个政变;尤其是“弘晳逆案”,甚至直接影响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所以,他自然不会放过对这些事件的不断审视;“弘晳逆案”给他间接造成的打击,几乎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原动力。我的论红,就是对文本中曹雪芹的终极之味试图展开求索。秦学对“弘晳逆案”一些见解,就与我的论红之旨“不谋而合”。
还有一点,秦学在解释秦氏与贾珍情事之时,对通常认识中的淫棍贾珍这一形象,重新做了评估。刘先生认为,贾珍是一个颇具阳刚之气和民族气节的男子;所以,他得到了一直想正位的“秦氏公主”的爱慕,并以身相许。这样的解说,与我对秦氏这一形象(主要是秦氏的性格、品格和气节)的认识,也有了“不谋而合”之处。所以,我从心底里,就很支持刘先生秦学的大旨。
言归正传。既然前文略已探明,秦可卿的原型或形象,很可能是原先生活在江南的、前朝或南明王朝一个贵族或官族的遗孤;又是当朝一个中高级官员的千金;嫁到贾府做了长房媳妇,她应该十分珍惜这个位置。从秦邦业十分重视秦钟学业的态度来看,秦可卿应该也受到了不错的教育,如钗、黛一样。那么,最初的她,应该是一个很努力、很上进的女子。这点从合府上下对她赞不绝口的评价,可以得到证实。
因是长房媳妇;秦家、或秦可卿的新生父亲很可能与贾府还“素有瓜葛”;即,不是旧亲就是世交。况且,秦可卿还是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的烈士之遗孤;这就越发令人崇敬。因为这些,宁府对秦氏在生活用度上就放得很宽。这就使我们在书里看到的,她卧房里的异常豪华的陈设;以及生病之后两府当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天天长大、成熟了的秦氏,应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并且,她的养父之所以还在寒酸的境况中坚强地苟活着,很可能就是因为南明各朝的“汉族人民”,一直试图着要光复大明王朝。秦氏从小就生活在这些故事当中;在她的心底里,应该抱有某种期望。贤静柔媚的秦可卿,默默地把自己做为长房当家媳妇的本职工作做好;比贾蓉还强十倍(贾珍语);故而迎得了合府上下的称赞和垂爱。
但当她得到的是南明各朝逐个灭亡的消息之时,失望情绪折磨之下的堕落行为和自弃行为,又是极有可能要发生的;但未必一定要养小叔子或被扒灰;这可能就是曹雪芹先写了、又删了的原因。这时候的秦可卿,交际活动可能就会超乎寻常;因为她常常可能要说一些“私秘”的话;连和贾珍、贾蔷之间也不例外。这样,又会惹得下人们接二连三的是非口舌。
第九回的众顽童大闹学堂,细究十分耐人寻味。所谓童口无忌;加之宝玉和秦钟的亲昵行为所致,秦氏的身世秘密,很可能从此走漏了一些风声。这也成为凤姐下决心要制裁学校掌事人贾瑞的起由。
南明各朝的坏消息不断传来;加之贾府当家人的堕落;秦钟在学校又惹事生非;使得秦氏更加失望、更加焦虑;继而一病不起。很有可能,正当此时,当局还掀起了一些政治运动;比如对前朝或南明各朝的死硬分子和他们家属,展开了秘密调查。秦氏自然算在其内。这就是我们在书里始终能看到的,一个似乎神秘的秦氏形象的原因。
以上的推测,虽说大多无考;但这种情况,史上的各朝的新政之初,应该确切均存在。但秦氏在很早就患上了严重的“复合型抑郁症”的证据,作者在第十回通过张友士之口,都做了明确的、详细的交待;服侍秦氏的婆子们,无不大赞张太医诊断医术的高明。
患上“复合型抑郁症”的女子,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经潮的紊乱,即而影响到夫妻生活。张太医的诊断结果,丈夫贾蓉是个“聪明人”,也默默承认了。这就是我们在书里看到的,秦氏、贾蓉夫妻关系冷寞的根本之原因。实与传说中的“翁媳乱情”扯不上多少关系。
终于,病中的秦氏,彻底失望了;对着自己身世的空虚和伤感,对着自己梦想的失落,对着自己希望的破灭,她有了自己的打算;她看到了“彼岸”的阳光。从张友士给秦氏的诊断的结果和所开的药方来判断,秦氏的这个病症,患得很早;属于极度焦虑、极度恐慌导致的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因此,她的自尽,就比较附合这类病人的后期行为。
但我认为,秦氏的抉择,里面有“以死殉国”的成分;即所谓的“民族气节”吧。
上面的这一推断,从秦氏给凤姐托梦所表现出来的大气才情和品格,可以得到证实。但是,秦氏的身上,即使具有这种民族气节,依然不是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所谓“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句诗的原意,是说做为传国玉玺的和氏璧,第一个拥有它的,就是统一了中国的秦朝。该诗把玉玺人格化,比作一个未嫁的少女;一旦嫁出去,就代表着皇权的更替。
该诗句还有一层意思:无论玉玺这个少女如何改嫁,她最初原本总是姓秦。引申之意即是,中国史上的皇权换来换去,而其本质和结局,与秦朝无异。这就颇值得玩味了;然而曹公明言,秦可卿却是“情”的幻化之身,似乎与皇权无关。那么,曹雪芹心中的“非常情”究竟是什么呢?
(发文不易,点赞是美意,打赏是动力,欢迎转载,欢迎关注汪平书屋)
( 因2018年以后建的所有公众号不能开通留言功能,如有联系的好友,请在公众号后台消息中留言)
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