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淮南三叛: 嘉平之变与司马师废帝

汪平书屋 2021-07-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握中悬璧 Author 握中悬璧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三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淮南三叛: 嘉平之变与司马师废帝

来源握中悬壁


嘉平之变



新城大败后,东吴内部又发生政变,一时之间肯定没有精力再出兵了。

对于司马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最大的外患暂时已经失去了威胁。而最让司马家头疼的淮南地区,大都督毌丘俭看似也是比较老实的。

不过这也并不表明司马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在朝廷内部,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暗中展开。

话说在汉魏这个时代,皇权之下通常有四股势力,分别是朝臣、宗室、宦官和外戚。

在东汉末的一系列动乱中,宦官势力首先出局了,十常侍之后就没有出现过在朝堂中有话语权的宦官。

而宗室势力在曹魏立国以后也是处于逐步衰落的进程中。首先近支宗室始终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在魏明帝末期,近支宗室的代表(曹宇)曾有异军突起的可能,但短短几天他的希望就破灭了。等到淮南一叛后近支宗室纷纷被司马懿软禁在邺城,他们也就彻底失去了重返朝堂的可能。

而对于远支宗室,曹魏则始终是加以重用的。可无奈在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远支宗室以曹真曹休夏侯尚为代表的几位核心人物纷纷离世,而远支宗室的三代人物(曹爽)又扶不上墙,最终在高平陵之变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此,曹魏宗室势力的衰落已经不可逆转了。

这个时候处于权力核心的两个势力就只剩下朝臣和外戚了,不过在司马师当政时期,这两个势力是极其不对等的。

其实确切地说,外戚也是朝臣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凭借和皇帝的姻亲关系得到重用,不被主流朝臣所容,两者逐步也就走向了对立面,这在东汉期间是很常见的事。

对于皇帝来说,最为忌讳的就是手下铁板一块,因为那样就说明出现了可以抗衡自己的权臣,因此帝王之道必须要追求平衡,拉拢弱势的一方共同对抗强势的一方。

目前局势对于皇帝曹芳来说非常不利。宦官没有说话的份,宗室也被打压到了极致,他所能利用的只有外戚了。而以司马师为首的朝臣团体又太过强大,二者在实力上有着云泥之别。不过好在朝臣中也有少数心向曹魏之人,曹芳也不是完全没有可操作的空间。

他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外戚,通过他们去联络朝臣团体中对曹魏持同情态度的人,尽最大可能与司马家对抗。因此李丰和张缉这二人就是曹芳最后的希望了。

李丰是曹魏卫尉李义之子,虽说是高官后代,但他却是寒族出身。

严幹字公仲,李义字孝懿,皆冯翊东县人也。冯翊东县旧无冠族,故二人并单家,其器性皆重厚。(三国志魏书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

其实说李丰是外戚并不太确切,因为他和曹芳关系比较远,他的儿子李韬是魏明帝的驸马,也就是说李丰在名义上是曹芳的姻伯父,只能算有一点沾亲带故,类似于司马懿和夏侯玄的关系。

李丰也是一位大名士,名声甚至已经传到东吴去了。魏明帝因为他名气大于是加以提拔,还和他结亲。但其实此人名不副实,没什么能力。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到了曹芳时期,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争斗日渐白热化,李丰也非常滑头,绝不轻易押宝,在两派之间骑墙。不过他这一手也不算高明,根本瞒不了别人,被世人比作一种叫游光的恶鬼。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適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於游光也。(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除此之外,为了明哲保身他经常泡病号消极怠工。当时曹魏的制度是病假满一百天就开除公职,结果他每休息几十天再去上班,就这样混了好几年。

当时李丰是尚书仆射,三品高官,他的儿子又是驸马,两个弟弟李翼和李伟都是郡守,可以说内外并重,朝中和地方都有势力。他自忖也有点本钱,所以想要待价而沽,我认为这才是李丰搞骑墙的主要原因。

等到高平陵事变爆发,曹爽一党被迅速一网打尽,李丰这时才感到了恐惧,吓得趴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了。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后来朝廷中书令一职空缺,有人跟司马师推荐李丰。李丰得到消息暗暗盘算,可这时,当年那令人心悸的恐惧感再次涌上心头。

当初没有选择站在司马家这一边,再加上自己也不是豪族出身,所以肯定会被司马师所猜忌。既然无法被信任,那就迟早会被铲除,这实在令人难以心安。

初,丰自以身处机密,息韬又以列侯给事中,尚齐长公主,有内外之重,心不自安。(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另一方面,皇帝曹芳这边势单力孤,自己又算是皇亲,如果倒向曹芳那就是雪中送炭。

中书令虽然只是三品,并非多么显贵,但却是皇帝近臣,权力极大,想想当年孙资做过什么事就可见一斑了。思来想去,李丰决定搏一把富贵。

不过政变是大事,光靠自己家人肯定是是不够,于是李丰开始拉拢盟友。他选择了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贤这几个人。

以上人选还是有一定讲究的,首先李丰自己担任政变团体的首脑,夏侯玄作为宗室中有声望的人可以成为精神领袖。

而张缉值得一提,他是凉州刺史张既之子。作为政变集团实质上的二号人物,首先他和李丰是同乡,也是寒族出身。李张两家是世交,因此绝对值得信任。另外他也还是当今国丈,从立场上也应该是保皇党。

魏略曰:既世单家,为人有容仪。(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
缉与李丰通家,又居相侧近。(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裴注)

张缉此人还是非常有才干的,多次上书分析国际形势,而且还准确地预测了诸葛恪的结局。可惜他看别人看得透彻,却没能看清自己。

而最后三个人里,其中黄门监苏铄是皇帝曹芳的亲信、永宁署令乐敦是郭太后的亲信,冗从仆射刘贤则负责宫禁侍卫。这样就张开了一张大网。

其实这个布置隐患还是太大,主要就是参与人太多,难保不会泄密。高平陵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知情者极少,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二人。李丰这么搞看似声势浩大,但其实是个昏招。政变就要隐秘,你这不是唯恐别人不知道吗?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丰的第一步计划是引入外援,当时他的弟弟李翼已经升任兖州刺史,他暗中指使李翼请求入朝觐见,然后私下带兵前来,从而合力起事。

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人家司马师就是搞政变的专家,你这么小儿科的手段能不被看穿就奇怪了。

丰阴令弟兖州刺史翼求入朝,欲使将兵入,并力起。会翼求朝,不听。(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A计划告吹,李丰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B计划。254年二月,照例应该朝拜贵人,李丰打算趁着皇帝御驾亲临,各门都有守卫的时候,当场斩杀司马师。

李丰私下面君多次,所以这件事在曹芳那肯定是通过了。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而这时候精神领袖夏侯玄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李丰自己毕竟资历太浅,因此他打算让夏侯玄接任大将军一职。

虽然三国志记载李丰心向夏侯玄,希望让他辅政,但我认为这个只是表面现象,并不确切。

中书令李丰虽宿为大将军司马景王所亲待,然私心在玄,遂结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谋欲以玄辅政。(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原因很简单,李丰虽然心向曹魏,但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这是个投机主义者,他不可能冒着灭族的风险给别人做嫁衣。也就是说虽然他的行为看似是个忠臣,但他的出发点却可能并非如此。

苏铄曾经问他:“如果皇帝不答应怎么办?”李丰说:“那就劫持皇帝,由不得他不答应。”由此可以看出李丰的野心不小。

铄等曰;"陛下傥不从人,奈何?"丰等曰:"事有权宜,临时若不信听,便当劫将去耳。那得不从?"(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如果政变能成功,控制了皇帝和禁军,到时候把夏侯玄摆出来也就是当个吉祥物,李丰一定是要自己做权臣的。

这时候夏侯玄也是惴惴不安,他对自己的结局早有觉悟,之前他还跟好友许允说:“司马懿能容我,但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容不下我。”也就是说他清楚司马师早晚对他下手,就看是什么时候了。

这时李丰派儿子李韬来摊牌,这对夏侯玄来说是个救命稻草,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跟李韬说:“愿闻其详。”但李韬讳莫如深。

世语曰:丰遣子韬以谋报玄,玄曰"宜详之耳",而不以告也。(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李丰就是在利用夏侯玄,否则的话就应该把计划和盘托出,因为这样遮遮掩掩根本没法取得对方信任。

夏侯玄这时候也是乱了方寸,他犯了和当初楚王曹彪一样的错误,等着天上掉馅饼,但这是不可能的。

李丰等人这种做派没法相信,既然不能信,那就要立刻和他划清界限,政变可不是闹着玩的,沾上一点关系就洗不清了。

司马师确实想除掉夏侯玄,但他也不可能胡乱杀人,总得找个借口才行,你这么犹犹豫豫毫无作为不是正好给了司马师动手的理由吗?

何况李丰是个什么人还不知道吗?那可是恶鬼一样的人,这种人当政难道会比司马师好吗。

这时候夏侯玄就应该立刻举报李丰,那样司马师想动手都没有借口。而且司马师也只有一年多的寿命了,我想这也是夏侯玄唯一的活路,可惜这时候他已经当局者迷了。

再说回李丰,此人野心虽大,但是能力却跟不上。傅嘏曾评价说:“李丰虚伪多疑,有小聪明而热衷于权力,如果让他处理机密大事,那么他必死无疑。”

嘏又与李丰不善,谓同志曰:“丰饰伪而多疑,矜小智而昧于权利,若任机事,其死必矣!”(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虽然傅嘏和李丰关系不佳,但他还真没有故意抹黑,李丰确实是个志大才疏的货色,他并没有司马师那种训练三千死士如臂指使的功夫,因此很快就泄密了。

司马师派舍人王羕召见李丰,王羕说:“李丰如果没有防备,那他肯定来。如果李丰不来,我一个人也能解决他。不过要是他知道计划泄露,事先让人进入云龙门挟持天子,那样就危险了。”不过王羕还是太高估李丰了,因此任务顺利完成。

等李丰来了,司马师对其大声斥责。李丰一看大势已去,横下一条心说道:“你父子二人乃奸邪之徒,社稷将因你们而毁于一旦,只可惜我势单力孤,不能够诛灭你!”司马师闻言大怒,命人将李丰当场斩杀。

随后司马师立刻下令,逮捕了夏侯玄、张缉、苏铄、乐敦、刘贤等人,押送给廷尉监管,经过审判,皆夷三族。只有李韬和齐长公主的三个儿子因为是先帝血脉得以免死。

这时候李丰的弟弟李翼也收到了兄长的死讯,他的妻子是散骑常侍荀廙的姐姐,荀氏说:“现在大势已去,还不赶紧投奔东吴?”

李翼说:“孩子太小,我就不去了。按照国家律法,他们不会被株连。”事后果然如他所料。

关于夏侯玄,魏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夏侯玄被拘捕后,司马昭竟然还在为他求情,但是司马师拒绝了。

司马师说:“你忘了在赵司空葬礼上的事吗?”原来司空赵俨葬礼时夏侯玄来晚了,结果所有客人都越席来迎接他,风头一时无两,司马师因此对其十分厌恶。

不过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赵俨在正始六年去世,当时夏侯玄在雍凉做大都督呢,而且他的传记中也没有入朝的记录,因此可信度不高。这点裴松之已经论证过了。

这位大名士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行之际,不知道他会不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呢?我想凭他那份从容的态度,应该是不后悔的吧。

最后再来说说本次事件中的边缘人物许允,此人是豪族出身。

允字士宗,世冠族。(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裴注)

许允虽然和李丰夏侯玄等人关系密切,但他并未深度参与此事。从他后续一系列表现来看,他既不是曹魏死忠,也不是司马家的铁杆,他的立场还是比较犹豫的,可以说许允是世家大族中对曹魏持同情态度的人。

李丰一党密谋期间,有一身份不明之人趁天未亮,将伪造的诏书交给许允家看门的人,诏书中说委任夏侯玄为大将军,许允为太尉,共同执掌朝政。许允阅后立刻将其烧毁,但没有报告给司马师。

先是有诈作尺一诏书,以玄为大将军,允为太尉,共录尚书事。有何人天未明乘马以诏版付允门吏,曰"有诏",因便驰走。允即投书烧之,不以开呈司马景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这诏书应该不是伪造的,而是皇帝授意的。不过陈寿毕竟是晋臣,只能写诏书是伪造的。许允看了以后心里恐慌,不想惹祸上身,但他内心深处或许又对此有些期待,这应该就是他如此处理的原因吧。

等李丰等人事败,许允想前去面见司马师,出门时徘徊不定,司马师得知后戏谑道:“我捉拿李丰等逆贼,你为什么要这样慌忙呢?”司马师这时候也看出来了,这个人虽然没有参与谋反,但是立场不坚定,所以不能留。

后来镇北将军刘静去世,朝廷调许允为镇北将军,许允大喜,以为可以幸免。不过他的妻子阮氏是个有眼光的人,说:“你现在高兴太早了。”

果不其然,临行前皇帝曹芳诏命宴会群臣,许允坐在皇帝身边。临别时,许允失声痛哭,这更加引起了司马师的嫉恨。

很快,朝廷以擅自发放官物的罪名,将许允抓起来,于当年秋天流放乐浪郡,最终死在路上。

就这样,一场阴谋还未实施就被司马师扼杀在了摇篮里。虽然几名主谋都被诛杀,但司马师心里明白,这件事和皇帝曹芳绝对脱不了干系。

自己父子两代人为朝廷鞠躬尽瘁,立下多少功勋,可皇帝却要将自己除掉。他越想就越是愤怒,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计划逐渐在他心里萌生了。


司马师废帝

关于李丰等人这场叛乱,肯定是没这么简单的,这点司马师非常清楚。以李丰的胆识和手中的力量,若是他背后没人支持绝不敢冒这个险,从当初高平陵之变后他那怂到极点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

李丰背后的支持者很明显就指向皇帝曹芳,因为李丰多次私下面君已经不是秘密了,如果说他们谈的事情和政变无关,这绝对没人相信。另外黄门监苏铄是皇帝的亲信,司马师很有可能从他这里得到了相关供词。

那么司马师在盛怒之下要采取报复行动吗?最初他倒没这个打算,他的想法是先铲除皇帝身边的人,敲打一下他。如果皇帝收敛了,那自然皆大欢喜。

司马师选择的目标是张皇后,也就是张缉的女儿。二月李丰等人事败被杀,三月份司马师就动手将皇后废黜,另立王皇后。说实话这是个常规操作,毕竟张缉谋反,作为反贼之女肯定是不能再做皇后了。

司马师请求废皇后的时候,晋书中用了“讽”这个字,这里我觉得很有讲究。讽是委婉劝说的意思,司马师也没打算立刻和皇帝撕破脸,还是希望他自觉一些的。

三月,乃讽天子废皇后张氏。(晋书景帝纪)

其实这个提议对曹芳来说并没那么难接受,甚至可以说正对他的胃口。

当初曹芳第一任皇后甄皇后病逝后,他希望立自己宠爱的王贵人。但郭太后却不同意,为此曹芳和太后之间产生了许多不愉快。这件事最终以曹芳妥协而告终,但他对于郭太后中意的张皇后也是颇为冷淡。

这下王贵人终于上位,也算了却了他的一个心愿吧。

司马师给了一个台阶,曹芳也顺坡下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也就算相安无事了,但是没过多久就又出了个变故。

当初从250年开始,司马懿就安排次子司马昭担任安东将军,驻屯许昌以拱卫洛阳,后来在淮南一叛中司马昭负责都督淮北诸军事,掌握了一定的兵权。

等到254年曹魏发生嘉平之乱,再加上当时费祎已经去世,姜维失去了节制,于是他趁机发起大规模北伐,直扑陇西,然之后又在襄武之战斩杀徐质,情况十分危急。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这时候司马师连忙将司马昭转为征西将军,派他去镇守长安,给在陇右指挥作战的雍凉都督郭淮分担下压力。

蜀将姜维又寇陇右,扬声欲攻狄道。以帝行征西将军,次长安。(晋书文帝纪)

这个安排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没想到却差点出了大事。

司马昭从许昌带兵前往长安,中间肯定要经过洛阳,结果朝廷安排了一次皇帝阅兵的活动,地点就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平乐观也叫平乐馆,这个地点选得还是很有讲究的,六十多年前,汉灵帝曾在此地阅兵。

甲子,帝自称“无上将军”,耀兵于平乐观。(后汉书灵帝纪)

当时黄巾军余部有死灰复燃之势,关中又有王国发动叛乱。但此次阅兵后几个月,这些叛乱就被一一平定。这次朝廷在司马昭出征前也选择在平乐观阅兵,或许就是想讨个好彩头吧。

但是好彩头没讨到,却差点酿成大祸。当时曹芳身边的亲信为他出谋划策,说要在阅兵仪式上趁着司马昭请辞的时候将其斩杀,然后迅速掌控这支军队,并凭借这股力量去讨伐司马师。

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左右劝帝因昭辞,杀之,勒兵以退大将军(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在世说新语和魏氏春秋两部作品中,更是明确记载此事的主谋就是许允。

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

不过对于这种说法,裴松之随后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李丰案发后,许允改任镇北将军,随后因被弹劾而流放边疆,不可能再以原来中领军的身份为皇帝划策。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根据魏略记载,许允在秋天就被流放了,而冬天死在路上。这次皇帝阅兵发生在九月份,这已经是秋天最后一个月了,从时间角度来看许允都不太可能以中领军的身份还留皇帝身边了。

另外从性格来看,许允也是个瞻前顾后的人,之前在李丰事件中他就表现得非常不果断,因此他基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胆识制定如此破釜沉舟的计划。

那么是否说明针对司马昭的袭击计划就是子虚乌有的呢?我认为也不是。

首先这件事并非孤证,世说新语和魏氏春秋两部作品中都有相同的记载,而且资治通鉴也加以采信,这足以说明此事的真实性是比较高的。

至于裴松之找到的矛盾之处,更有可能是由于为皇帝出谋划策的另有其人罢了。资治通鉴的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资治通鉴几乎原文照搬了世说新语和魏氏春秋,唯独把许允这个名字去掉了。

现在真实的情况就很清楚了,曹芳身边确实有不安分的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而曹芳也是有一定兴趣的,因为诏书都提前写好了。

已书诏于前。(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其实平心而论,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皇帝阅兵将领辞行,这些都是流程化的事情,司马昭万不会想到皇帝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他。

如果斩首计划成功,这时候拿出诏书宣告司马家为叛逆,那么司马昭手下的兵将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就倒戈转而效忠皇帝了。

平乐观距离洛阳非常近,这时候火速进攻洛阳,这么短的时间司马师很可能得不到消息,猝不及防之下被迅速消灭为未可知。

就算退一万步讲没能打进洛阳,曹芳也可以撤到许昌然后下诏勤王,这就是当初桓范给曹爽出的主意。我想按照毌丘俭后续的表现,他是一定会起兵响应的。而司马师目前也不具备当初司马懿那种众望所归的地位。

阅兵的日期终于到了,司马昭按规定进殿向皇帝辞行,曹芳这时刚刚用过膳,或许酒足饭饱后他突然觉得就当个傀儡皇帝衣食无忧也不错,又或许是不敢承担失败的严重后果,总而言之在关键时刻他居然怂了。

帝惧,不敢发。(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这时候身边的亲信看皇上临阵退缩,虽然不一定是太监但他们也是急坏了,赶紧给正在表演节目的伶人云午使眼色。云午心领神会,连忙唱道:“青头鸡,青头鸡。”

所谓的青头鸡应该就是提前约定的一个暗号,青头鸡就是鸭,鸭和押谐音,意思就是提醒曹芳要在杀掉司马昭的诏书上画押,可是曹芳依旧无动于衷,一次大好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哎!开弓没有回头箭啊。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这么优柔寡断,难道认怂就能蒙混过关吗?

司马昭这时候也是莫名其妙,等他走了以后没多久就逐渐转过弯来了,他感到一阵后怕,于是立刻带兵进洛阳报告司马师。

兄弟俩一商量,闹半天皇帝又要搞事情了。司马师感到愤怒异常,上次的事情我就容忍了,只废了个皇后就过去了,没想到皇帝还是这么不上道,既然这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

之前诛杀李丰一党时候朝廷诏书不是把我比作周勃霍光吗?这俩人可不是只会匡扶社稷铲除奸佞,他们可是废过皇帝的。既然曹芳这么不老实,那就换换人吧。

司马师雷厉风行,立刻去见郭太后请求废帝。这里晋书中又用了“讽”这个字,说明这件事并非郭太后被逼迫,而是他和司马师达成了某种协议。

而帝亦虑难作,潜谋废立,乃密讽魏永宁太后。(晋书景帝纪)

按说郭太后的崇高地位是建立在皇帝的基础上的,废了曹芳对她也没有什么好处,那她为何会轻易答应呢?

之前李丰有一个同党乐敦,他的职位是永宁署令,听这个官职名称就知道他是太后的人,也就是说这件事郭太后也脱不开干系。

但是事后司马师并没有处理郭太后,除了他当时还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郭太后和司马家有点沾亲带故,她的从弟甄德先后娶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女儿。也就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司马师才没有和郭太后撕破脸,二人反而在短暂的裂痕后实现了合作。

很快郭太后下诏书,关于废帝的理由基本有四。第一是不理政事,第二是宠幸奸佞,第三是沉迷女色,第四是不敬尊长。

这几个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就是无稽之谈。曹芳想亲政司马师能允许吗?他宠幸的所谓奸佞恐怕也是反对司马师的人。至于沉迷女色则更是子虚乌有,曹芳只不过宠爱的是郭太后不喜的女子而已。而不敬尊长则是因为郭太后和曹芳关系不佳。总之,这封诏书就是司马师和郭太后联手炮制出来的莫须有的东西,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我们注意到,在史书中关于曹芳的一系列恶行,比如聚众淫乱,对臣下用酷刑等等,都是出自他人之口,比如“咸曰”、“共奏太后曰”这样的字眼。

也就是说作者根本没有给曹芳定性,而是客观的记录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作者的态度,即对此并不采信。

清代学者何焯说:“如果曹芳真是恶名远播,那司马师找起理由来一点也不难,完全没必要借太后诏书用男女关系等上不得台面的原因做文章。由此可见都是诬陷。”

芳临御数载,非若昌邑始征,若果君德有阙,播恶于众,师何难执以为辞?今称太后之令,发床笫之私,有以知其为诬矣。

这就是成王败寇啊,可怜曹芳作为傀儡天子,不仅大权旁落,还要在历史上留下个昏君的骂名。

之后曹芳被废为齐王,不过他倒是得以善终。司马炎称帝后封其为邵陵县公,四十三岁去世,不得不说福祸难料。

关于司马师废皇帝这件事,我认为是他执政这几年犯的唯一一个错误。因为曹芳两次策动针对司马家的打击,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终于操之过急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

皇帝再怎么样也是皇帝,即使他是个傀儡,但也依旧有着尊崇的地位,也是天下人心中的象征。

皇帝总是搞事情,太危险,但是这没有关系,你可以把他软禁起来,命人监视即可。

但是废掉皇帝性质就不一样了,这相当于突破了底线,也就给了反对派名正言顺的借口。

一般来说废皇帝的权臣,除了像王莽曹丕那样自己称帝的谋朝篡位者以外,一般若想不激起过大的反弹,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是实力,第二是威望,第三是当今皇帝是否为你所立。

霍光废昌邑王为何比较顺利,就是因为他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而董卓、孙綝和王凌这三个人由于不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擅行废立后,很快就众叛亲离而败亡了。

至于司马师,他当时实力是有的,但威望是不足的,毕竟在上表的时候他三叔司马孚还排在他前面。

另一方面,曹芳是曹睿指定的合法继承人,和昌邑王完全不同。别说司马师,连他父亲司马懿都没在曹芳登基时出过力气,他有什么资格废皇帝呢。要知道论起实力和威望,当初曹操已经远胜于现在的司马师了,而他都不敢废掉汉献帝。

所以司马师最正确的做法应该就是保持曹芳的傀儡地位,并加以提防,然后慢慢积累功勋,提升威望,逐渐得到公位乃至于王位,走曹操那条路。

国不可一日无君,事已至此,司马师还得尽快找到合适的继位人选,下一个傀儡又是谁呢?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若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后台,我们立即删除,谢谢!

淮南三判系列

淮南三叛:揭秘司马氏集团的形成

淮南三叛:为什么叛乱发生在淮南?

淮南三叛:夏侯玄的决断

淮南三叛:王凌的野望

淮南三叛:风起寿春,机关算尽终成空

淮南三判:司马懿之死,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淮南三叛:江东神童诸葛恪,及东兴之战

淮南三叛:新城之战与诸葛恪的末日


三国系列文章:

三国最“阴”的人,害死关羽三易其主,后被诸葛亮司马懿联手玩死

三国里最悲情痴情男人:老婆被吕布和曹操绿,连关羽都心动!

吕布之死真相揭露,内容颠覆历史,史书不敢写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

不读懂曹操,不足以谈人生。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读《三国志》精华50则,看英雄如何笑傲人生

斩吕布,是上了刘备的当?赤壁之战后,曹操终于明白吕布

曹丕“荒淫无度”,怎么在位7年40岁就驾崩?

张飞之死,死在情绪(再忙也要深读此文 )

孙尚香嫁给刘备,为何3年没有子嗣?刘备诉苦:同房会出人命的

董卓荒淫是到何种程度?以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被“点天灯”的第一人!

刘婵连续临幸了张飞2个女儿,却为何不要仪表堂堂的关羽之女,原来有内幕!

项羽之死,对中国人的影响让你想象不到

诸葛亮死因为何?并非积劳成疾

张飞两次动刀,一刀下去就能改写三国历史,刘备和关羽为何阻止?

“盗墓鼻祖”竟然是曹操,他当年盗了谁的墓,竟能养活军队三年?

关羽水战能力究竟如何?不光是靠运气。

二十一年纵横数千里追杀曹操孙权刘备,是哪位三国名将如此嚣张?

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不用赵云,直到临死前才告诉赵云真相

刘邦明知吕后狠毒,为何不给戚夫人留条活路?留了,戚夫人没听懂

《三国演义》刘备是空手套白狼和相面的高手

刘备若得了天下,首先要杀的就是这几个人,诸葛亮其实心知肚明

曹操培养那么多忠臣良将,为什么司马懿夺权无一人站出来反对

揭秘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斩颜良诛文丑的背后玄机

从关羽荆州大败来看刘备阵营内部关系之谜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五胡乱华这样的惨剧?答案是三国!

张飞的女儿有多香?为什么刘禅娶皇后偏偏盯着张飞的女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