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版面头条大篇幅报道柳州:古老“非遗”助脱贫(附视频)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媒体聚焦柳州⑤
11月22日
《人民日报》在版面头条刊发报道
大篇幅介绍我市非遗文化助脱贫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非遗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
搭建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平台
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人民日报》原标题:
传统工艺、节庆、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产业化发展——
古老非遗,渐成扶贫生力军
人民日报报道节选:
一技之长得以“变现”
苗族刺绣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伊园近两年更忙了,柳州市扶持她建立了苗绣苗锦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按照“公司+基地+民间手艺人”的运营模式,她将贫困户聚集起来在基地培训刺绣、蜡染,再一起开发苗服、发展订单、拓展市场,2017年销售额就突破了300万元。
“我们原来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在基地里学习手艺,现在把刺绣和苗族服饰制作作为第二产业,已经脱贫了!”说起自己因为参与了李伊园的培训得以“一技傍身”,最终在家门口成功脱贫的经历,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陇村的韦妹苏笑开了花,“对以后的生活啊,很有信心”。
去年,李伊园到伦敦中英建交45周年“传承匠心·绣梦中国”文化交流活动,让苗绣走出大山,走出国门。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拥有着相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而非遗扶贫的关键,就是做好“资源变资产”的文章。
木构建筑、竹编、苗绣、扎染、农民画、油茶制作、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从2015年开始,围绕特色非遗项目,柳州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每月都会推出公益培训“非遗学堂”,由代表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授课,融合讲解、展示、互动和体验,深受群众欢迎。近两年,“非遗学堂”还专门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设立了分学堂,确保对贫困群众的培训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
李伊园(前)在伦敦街头展示自己的服饰。
“融水分学堂向苗族绣娘、中学学生以及村屯留守妇女传授苗绣技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让留守妇女掌握了手艺,为脱贫增收打下了基础。”柳州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林园介绍,“目前,‘非遗学堂’在三江先后开展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农民画、中渡草编、扎染、锦桂楼桂饼制作技艺等特色民族文化主题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近300名。如今,三江同乐乡年均销售侗族刺绣产品已愈2万件,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其中88户贫困户352人增收50余万元。”
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的“侗族刺绣”艺人在做刺绣。新华社发
2018年7月29日融水举办首届“巧手助脱贫”刺绣擂台赛
人民日报报道节选:
搭建平台打通“梗阻”
实际上,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和企业培训掌握了好技艺,但如果生产的产品缺乏好渠道、好运营、好市场,也会对脱贫的效果产生影响。不过,贫困户通常只埋头干事,缺乏市场开拓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不能很好打通非遗产品的销路“梗阻”,势必会削弱群众的积极性。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
李伊园的作品展示
搭建集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是打通“梗阻”的好办法。广西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工作平台,专家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重点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提高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贫困户自身不断‘造血’,以手中线织绣出生活新希望。”
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内景
此外,多地也探索建设非遗小镇,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围绕“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柳州市柳南区打造起螺蛳粉小镇,带动农民种植配菜、学习技艺和进入工厂工作,据介绍,“2016年,太阳镇村有183户贫困户,如今靠着螺蛳粉产业的带动,已经全部脱贫,全镇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现在的‘非遗旅游’也开展得红红火火。”
今年1月1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对我市少数民族刺绣走出国门进行大篇幅报道
人民日报报道节选:
实现文化旅游共赢
传统工艺之外,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10月,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在融水的尧告村被“唤醒”了。“拉鼓木”活动当天更是吸引了周边超过3万名苗族群众到场,人们感慨地说,“拉鼓节是我们苗族人从小就听说的,这次知道尧告村的尧告鼓‘醒了’,肯定要来现场感受这份神秘,体验苗族习俗。”
1984年和1995年拉鼓节芦笙踩堂和“务夏”看鼓的老照片。(“神秘尧告”微信)
尧告村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2015年入户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47户,贫困人口937人。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悠久的历史和民俗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科的李义成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流传的“三百尧告拉鼓节”是广西不可多得的苗族传统拉鼓(鼓藏)文化“活化石”。李义成思考,通过复兴这个独具特色的非遗节庆,会对打响当地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等产生积极影响。于是,他开始全面查阅拉鼓节有关资料,拜访尧告拉鼓节各位鼓头鼓师等传承人,复兴的思路逐渐清晰。
日前我们“画卷柳州”微信首发的
融水杆洞乡尧告村摩天岭的绝美景色
通过新华社的海外社交账号得到展示
轻戳链接查看↓
为扩大影响,李义成还发起了募集拉鼓节基础建设资金的“文化众筹”及拉鼓节现场捐款,“不仅累计募集超过10万元的拉鼓节善款,更进一步宣传了苗族拉鼓文化和尧告拉鼓节,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对尧告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李义成说。
如今,“苗族拉鼓习俗”已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复兴拉鼓节为核心,当地正积极引导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当前,尧告村仍有135户510名村民未脱贫,村民已经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多么珍贵,然后能在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高山生态种植、民俗文化旅游。”如今,在李义成和村民看来,“人无我有”的特色非遗、文旅体验就是自己的脱贫锦囊、文化自信,“大家心气、干劲都更足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航拍镜头下尧告村摩天岭的绝美景色
《人民日报》版面
小贴士:
融水尧告村将于12月9-11日举办拉鼓节
建议12月8日或9日15:00前报到,住宿尧告苗寨
(据“神秘尧告”微信)
“辉煌60年 壮美新广西”媒体聚焦柳州
轻戳链接查看↓
-END-
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神秘尧告”微信、李伊园微信等
为柳州点赞!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