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处觅乡愁,桂北有融州!

柳州市政府新闻办 画卷柳州 2022-04-28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8月30日,《广西日报》刊发报道《何处觅乡愁 桂北有融州》,介绍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旅游资源和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经验。



01何处觅乡愁 桂北有融州

编者按:


融水,古称融州,位于广西的北部,柳宗元曾赋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以表达他的乡愁。进入新时代的融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秀美融水·风情苗乡”旅游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县旅游产业呈现环境优化、要素凝聚、增长强劲、提质增效的发展态势,融水也成功摘取“2017年度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2017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两块含金量极高的牌匾。

随着“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知名度不断提升,前往融水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2018年,融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7.79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1%;实现旅游总消费78.45亿元,较2013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70.1%。

融水元宝山


优先发展旅游


融水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是典型的“适旅”地区。融水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旅游,取得一定成效,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还不突出,旅游开发碎片化、配套短板化等问题仍较严重。
思路决定出路。2013年以来,融水紧紧把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交通建设优先安排景区景点公路,农业产业优先扶持景区景点农民发展特色种养,城镇化建设优先考虑旅游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需要,形成全县上下高度统一、协调共建,优先发展旅游的共识。同时,坚持以规划为指导,科学编制系列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全县旅游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品位发展。

融水三友瀑布。谌贻照/摄

投入决定产出。在“创特”前,融水用于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一年只有200万元,2013年以来,融水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投入旅游发展资金5000万元以上,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获得旅游专项资金补助7272万元。融水还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以项目为抓手,吸引民间资金45.8亿元参与景区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为旅游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3年至今,融水的国家A级景区由4个增加到10个,乡村旅游区从1个增加到6个,星级酒店从2个增加到4个,旅游厕所从8个增加到26个。

2018年10月12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大里村举办紫黑香糯文化节。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交通决定发展。融水美景锁在深山,最大的“拦路虎”是交通问题。近几年,融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度”前进,随着三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铁无轨站、三江南站融水游客接驳换乘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元宝山旅游扶贫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融水还主动筹措资金加快旅游路网建设,环元宝山旅游公路以及融州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环县城旅游公路构架基本建成。此外,罗城-洞头(融水段)等县内二级旅游公路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融水所有景区和乡镇都将通达二级公路,有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资源转化产业


自“创特”以来,融水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坚持高质量发展,精品景区不断涌现,旅游产品愈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逐步打响“秀美融水·风情苗乡”品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融水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去处,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看得见元宝山。今年5月,延绵数公里、面积上千亩的红杜鹃把元宝山装扮得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元宝山大受欢迎,除了风景优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游客可以乘车到半山腰,然后步行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花坪赏花。

融水元宝山(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元宝山是广西第三高峰,因整个山形像大元宝而得名。元宝山的许多山峰海拔在1500米以上,加上原始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造就了瞬息万变的云和雾、奇特的雨和雪、壮观绚丽的日出等景观。“以前,元宝山的美景只能远观,如今终于可以近赏了。”柳州资深户外爱好者周先生说。
望得见贝江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30多年前的电影《闪闪红星》中,潘东子泛舟江上的镜头就在贝江取景。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三友瀑布景区,游客在戏水消暑(8月30日无人机拍摄)。近年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积极开发民族生态旅游资源,引来各地游客,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贝江是融水最长的一条河流,贝江景区是融水建设较早的一个景区,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如今的贝江,成了广大游客的新宠。近年来,贝江自然生态保护不断加强,景区建设升级,“颜值”越来越高。游客或立于观景平台,或漫步亲水栈道,观江水碧清澄净,看两岸树木葱茏,旖旎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融水芦笙舞吸引了众多游客。

记得住苗寨的乡愁。位于融水县城西北部的田头苗寨,自然景观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国家3A级景区。“几年前我来过这里,这次故地重游,发现苗寨变得更美了,也更好玩了!”贵州游客张女士说。登上吊脚木楼,迈上风雨桥,观看小桥流水、层叠梯田、千年古榕,参与“芦笙踩堂”“牙变嬉春”“斗马”“打同年”“火把节”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品味古寨百家盛宴,已成为很多游客寻找乡愁的途径,融水“苗寨乡愁”名片越擦越亮。

视频来源:山水柳州

旅游带动扶贫


融水坚持“以一个龙头景区,带动一片乡村旅游,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开辟旅游扶贫新路子,旅游发展带动模式覆盖全县20个乡镇。
位于元宝山脚下的荣地村,利用龙女沟龙头景区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脱掉了贫困帽。四荣乡荣地村归报屯的脱贫户潘春梅一家,利用自家土地,种植油桃、麻桃等作物,逐步发展集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农家乐,2016年实现脱贫。潘春梅不仅自家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还带动8户贫困户和25户农户奔小康。

苗族非遗传承人在锤苗布。谌贻照/摄
吃上可口“旅游饭”的,还有荣地村归秀屯的潘剑。“看到家乡旅游火爆后,我返乡开办民宿,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潘剑高兴地说。潘剑一家还带领周边30多户农户、13户贫困户一起参与旅游发展,实现脱贫增收。
融水属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对许多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来说,易地扶贫搬迁是“拔穷根”之举。在“十三五”期间,融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规模为3201户13695人。搬出来的贫困户如何发展?融水通过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旅游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让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 融水杆洞乡宰鸭村烤鱼。(照哥 摄)
梦呜苗寨,是融水特意为搬迁进双龙沟景区的移民修建的“新家”。融水创造性地将“移民新家”打造成旅游景点,按照苗寨风格复原改建而成,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
“我既是苗寨的新村民,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每个月的收入有二三千元。”苗族青年潘星拾告诉记者。如今,像潘星拾家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已有10多户,景区向他们提供工程维护、绿化保洁、游乐设施管理、田园管理等工作岗位。贫困户还可以通过销售民族手工艺品、表演民族歌舞等渠道增加收入。据了解,景区计划陆续引入100户搬迁户入住,带动更多移民发展。(记者/吴丽萍 通讯员/李志雄 曹凯强)



02旅游扶贫结硕果 群众过上甜生活


记者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柳州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选择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村屯进行整体规划,打造旅游扶贫示范点,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一定成效。今年7月,全国共有320个村落进入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乡荣地村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名列其中
据介绍,柳州市积极统筹各部门,大力开发“旅游+”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呈现诸多亮点。
“旅游+金融扶持”


龙女潭风光(来源:柳州政府网)
四荣乡荣地村位于融水元宝山脚下,国家4A级景区龙女沟就坐落于此。荣地村以景区景点为依托,积极争取金融部门落实支农性贷款3000余万元扶持乡村旅游,28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归报屯10户群众通过合作社的方式,筹资100多万元建设荣地村乡村旅游接待中心,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30万人。荣地村是全县唯一一个柳州市“千年侗寨乡愁示范点”,被列入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名录,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300多元。
“旅游+产业”


布央茶山日出。(里里  摄)


7月13日,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一名小朋友在采摘茶叶。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三江八江镇布央村结合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以茶叶种植、制作、加工、销售产业链发展为基点,在茶园间建设旅游步道、茶园民宿、观景平台等设施,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能力,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脱贫新路。如今的布央村已从贫困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旅游+异地安置”


7月18日,在广西融水双龙沟森林旅游度假区,来自杆洞乡锦洞村的贫困户欢度苗族新禾节。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坐落在融水双龙沟景区旁的梦呜苗寨,将易地扶贫和旅游相结合,大力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休闲服务业,吸纳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保证每个贫困家庭都有稳定的收入,引导村民完成从“农民”到“股民”“社员”“职员”“演员”“老板”五大身份转变,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据了解,旅游+异地安置模式效应明显,仅双龙沟一个旅游景区就带动周边3个乡村旅游区、4个休闲农家乐发展,直接带动近200户贫困户近千人脱贫。
“旅游+休闲农业”


图片来源:我爱鹿寨

鹿寨县依托长垌村龙母屯千亩大果山楂核心示范基地特色资源,以“政府+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形成了赏山楂花、摘山楂果、吃山楂宴、买山楂成品的特色“休闲乡村游”模式。鹿寨县目前已经成立2家农民大果山楂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厂1家。
“旅游+非遗”


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风雨桥。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三江林溪镇冠洞村聚居着485户近2136名侗族同胞,民居以木质吊脚楼为主。冠洞村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先后荣获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旅游示范点”称号。2013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冠洞村充分利用紧靠程阳八寨景区的优势,巧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百家宴”,打造了侗族饮食文化、侗族服饰、侗族纺织以及拦路迎宾、芦笙踩堂、侗族大歌、敬酒歌、祝酒歌、多耶舞等文化习俗品牌,成为柳州文化旅游融合新亮点。(记者/吴丽萍 通讯员/雷洁 梁艺)


往期推荐



柳州,一座城,一众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伟大创造中,不断创造出奇迹和事业。在隽永的山水间,在民族的奋斗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工业的雄奇中,这是事迹和人物共同书写着一幅幅画卷,我们因之将这座城市称之为画卷柳州。

请长按下图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画卷柳州”


来源:柳州市委外宣办微信“画卷柳州(huajuanLZ)”综合广西日报、新华社、柳州政府网、中国国家地理、我爱鹿寨、融水好门户等

推介!

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