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天刷屏的世界读书日,也是莎翁诞辰

华夏出版社 经典与解释 2022-01-09


威廉·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


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


导  言

伟大的古典史学家莫米里亚诺(Arnaldo Momigliano)曾跟我说,如果莎士比亚在19世纪开端之前成为主流,我们也就不用遭遇卢梭了。


我从来没有问过,他说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我一直这么理解:要填补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造成的虚无,莎士比亚的熏陶会比卢梭以及卢梭引发的浪漫主义更健康。


莎士比亚能登上如今这般不可置疑的高度,多赖于浪漫派的关系。但是,浪漫派的插手败坏了莎士比亚,而浪漫派自己却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对我而言,莫米里亚诺的评价显然正确,因为莎士比亚有如自然之镜,呈现人本来的样子。他的诗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与浪漫派的不同在于他绝不说教。他无意于重构灵魂来安置人的意义,或在一个没有完美的世界树立完美,又或使家庭以及家庭关系免受布尔乔亚理性主义的腐蚀。简言之,莎士比亚没有任何要改善或拯救人类的大计


这并不是说,莎士比亚就不相信真理于人有益,而是说他认为艺术家不是应该担此重任的人。他的戏剧让我们想到沉思的古典式目标,而不是志于改良的现代野心。他不自视为人类的立法者。他忠实地记录人的问题,却未明确提出解决途径。将他描绘成天才或者创造者都有失精准。他深深沉浸在自然的奇观之中,顾不得把自己当成其中最重要的存在。他不像浪漫派那样试图创造,而是尽力记录自然。


正是莎士比亚的自然性,促使我在此沉思他的戏剧,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希望藉此阐明一种现代以前的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在我们看待事物的典型方式以外,提供其他严肃的或者更令人满意的途径。


例如,莎士比亚对爱的描述并不需要一套精深的心理学,把深情笃意当作奇迹来解释,因为他笔下的社会并不以疏离和自私为前提。他不像卢梭,以笛卡尔式的极端怀疑论出发,再重新整饬组合这台社会机器。他一开始便证实,我们相互关联着。他的预设是:自我与他人并非敌对的极端。虽然自然科学教给我们许多有用的东西,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就此认为,它就是更好的认识方式,能够消解寻常男女最有力的日常经验。他保留现象,分析困境,突破了决定这些现象和困境的先验框架。人类相互联系,也相互隔绝;是联系还是隔绝,不是一些貌似合理的假设决定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充满最美好的相遇和最残酷的分离,我们亟待发现他如何看待这一切,因为他有智慧,却没有我们的普遍成见。


莎士比亚是唯一受大众欢迎的古典作家,这个异常的事实证实了他的自然性。批评界白蚁群集,啃食着莎士比亚的根基,力图推倒他;这些人的前途如何,将是对莎士比亚生命力的考验。他们想向我们宣扬,莎士比亚是所有邪恶偏见的堡垒,而不是我们的朋友和救星。



但是一个至今依然颠扑不破的事实是,莎士比亚剧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直抵人心共识的意味。《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赛罗》都能让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心中翻腾不已。



也许,人们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尚浅,甚至只谈得上泛泛的了解,但没有人厌倦他,或者觉得他只是迂腐的说教。这就是英格兰戏剧生机勃勃、不断产出优秀演员的原因。不论是法国的拉辛和莫里哀,还是德国的莱辛和歌德,抑或意大利的但丁和彼得拉克,在普通年轻人眼里,他们全没了活力。他们已经死去,仅是文化而已。没有哪个正常的年轻人,情愿放弃最时新的摇滚乐队的音乐会,跑去和这些伟大作家当中的哪一个共度时光。莎士比亚几乎是我们与古典和过去的唯一连结,教育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将仰赖于我们是否能紧紧跟从他。


摘自《爱的戏剧——莎士比亚与自然》

(有改动)


内容简介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二部分。


作者在本书中细致解读了莎士比亚的六部戏剧,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青春的爱,到《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成熟的爱,再到《一报还一报》中爱与宗教、政治的复杂交织,以及《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爱与欺骗的较量、《冬天的故事》中一种自然神学下的爱、《哈尔和福斯塔夫》中一种特具哲学性的爱。


编辑推荐

《爱与友谊》是阿兰·布鲁姆最后一本著作,这是一本有见地、充满激情、读起来酣畅淋漓的书。


在《爱与友谊》中,布鲁姆用他最擅长的“解经技艺”处理了他毕生最关心的爱欲问题。


在布鲁姆看来,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他们是孤立的个体,拥有的只是临时的关系。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霍布斯、洛克以降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不再像柏拉图和卢梭那样严肃地对待爱欲,不再赋予爱欲其所应得的地位。在无爱欲的现代性面前,人与人的联合丧失了自然的基础。为了使贫乏的布尔乔亚世界重新焕发出爱的生机,布鲁姆试图引领他的读者走上一趟“上升”之旅,从卢梭的浪漫主义出发,取道莎士比亚,最终来到柏拉图。


本书是《爱与友谊》第二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解读了六部莎士比亚戏剧。他在“导言”中说:“要填补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造成的虚无,莎士比亚的熏陶会比卢梭以及卢梭引发的浪漫主义更健康。”莎士比亚的戏剧向我们提供了最丰富的爱欲表达,而布鲁姆恰好凭着自身的见识与才气,把莎士比亚独到的魅力呈现给了我们。


作者简介

阿兰•布鲁姆(1930—1992),出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当代重要思想家、政治哲学家,才子型人物,曾师从列奥•施特劳斯、雷蒙•阿隆、亚历山大•柯耶夫等著名哲人,先后任教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


布鲁姆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出版即轰动全美国,长期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引起全国范围内关于教育和文化等问题的大辩论,一时间他本人也被视为美国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之外,他也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一个才华横溢的哲人。他的文字优美而深刻,令人一读难忘,是现代少见的兼具诗人和哲人气质的极具魅力的人物。


阅读本书

华夏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


华夏出版社官方天猫旗舰店购买


请复制以下文字后打开手机淘宝

¥vqojY0nSFYI¥

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三部曲

《爱的设计——卢梭与浪漫派》

《爱的戏剧——莎士比亚与自然》

《爱的阶梯——柏拉图的会饮》


三本合买,优惠更多!


更多莎翁好书


《莎士比亚的政治盛典》


本书研读了莎士比亚的喜剧、历史剧和悲剧,总共11部戏剧,展示了万花筒般的政治景观,表现了君主制与共和制、暴君与国王、思想家与战士、基督徒与异教徒等问题,激发我们去反思人性之本质及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等哲学问题。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莎士比亚历史剧以史诗的方式表现了他头脑中的中世纪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其中心主题则是被置于庄严而高度道德化语境中的英格兰或国家主题。


本书展现了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精致架构,让人们更加相信莎士比亚是受过教育的,在广阔的智慧和思考的力量上是可以媲美但丁和弥尔顿的诗人。


作者蒂利亚德为英国著名批评家,对文艺复兴时期宇宙观念的研究在文艺复兴历史背景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是20世纪西方历史主义莎评乃至整个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


点击图书封面了解更多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肯除掉自己的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王,这困扰着该剧的读者,也困扰着哈姆雷特本人。本书各篇文章从政治哲学角度,追问了哈姆雷特是否采用了政治上负责的方式完成了复仇,揭示了莎士比亚对诛杀暴君的看法,以及莎士比亚如何看待基督教等问题。




《莎士比亚戏剧与政治哲学》


莎士比亚借由浪漫主义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亦借由莎士比亚发扬光大, 浪漫主义所塑造的莎士比亚如今仍然深深支配着我们的理解。


本书编者认为,要看清莎士比亚的真正面目,还应有一个视角和途径,这就是政治哲学,通过这条路径,我们能看清原初意义上的诗,能辨识出莎士比亚与浪漫派的不同:浪漫的抑或政治的莎士比亚,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的抉择。




华夏出版社媒体矩阵


正向改变

华夏出版社

新生活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人文历史

华夏出版社

人文历史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经典与解释

华夏出版社

社科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特教

华夏出版社

特殊教育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育儿

华夏出版社

医学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康复

华夏出版社

医学编辑出版中心

官方微信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出版社

官方微店

长按扫码可关注

华夏出版社

官方天猫旗舰店

长按扫码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