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特斯拉来袭,油车除了降价,还能怎么办?
去年底特斯拉开始降价,今年初又降价,卷王特斯拉拽着新能源与燃油车一起开启了汽车行业大逃杀。
就在3月初,一则东风雪铁龙降价12万元的新闻,把燃油车的价格战推向了高潮。
特斯拉已颠,比亚迪捅破天,电能才是爹,价格战,who 怕who
今天我们聊聊为什么汽车行业无法规避价格战,全文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二、 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三、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四、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五、 产业内现有公司的竞争
第二部分:汽车公司的战略选择
一、 差异化战略
二、 一体化战略
三、 成本领先战略
第三部分 卷王特斯拉
一、 电子电器架构
二、 一体化压铸
第一部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波特认为一个产业中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在进人者、替代品、客户、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如图所示:
这五种力量共同决定产业的竞争程度以及行业的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据着统治地位,对行业内公司的战略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有利润空间,会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
潜在进入者将在两个方面减少现有厂商的利润:1、瓜分原有公司的市场份额;2、减少市场集中度,激发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降低利润空间。
决定行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思维导图如下:
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而且因为有着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导致世界各国都会把汽车公司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而带来了众多的参与者和巨大的市场竞争。
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 次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1892年,美国人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汽车。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1908通用汽车公司成立。同年,福特公司开始了T型车的生产,单车装配时间从12.5小时缩短到1.5小时,售价也从1908年时的850美元一辆降到360美元。
1915年,福特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占当年美国所有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生产汽车历史较长的德、英、法等欧洲各国的汽车总产量也不过是美国产量的5%。
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
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弱点,欧洲各国开发出了多姿多彩的新车型,高端豪华的奔驰、宝马,轻盈典雅的法拉利、雪铁龙,雍容华贵的劳斯莱斯、美洲虎,神奇的甲壳虫等车型纷纷亮相。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形成精益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20 世纪 60年后,随着日本经济振兴,日本汽车公司推出物美价廉的汽车,其售价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
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日本汽车公司,将新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日本汽车工业以生产小型车为主,产品耐用、便宜、性价比高,尤其省油受国际市场欢迎。
到1967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达到300万辆,超过欧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新能源汽车这么火爆,第4次变革会不会来自中国呢?
二、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
在技术迭代更新迅速的市场里,早期公司无法通过抢占市场先机而获得竞争优势,因为在维护市场地位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客户黏性,否则,新进入者就可以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替代品来瓜分市场份额,从而导致主导公司丧失先发优势。
汽车公司的客户粘性不强,大部分人喜欢尝试购买新品牌。虽然曾经拥有一辆奔驰或宝马,但他们还会去尝试购买蔚来、特斯拉或者雷克萨斯等其他品牌。
对于汽车这种价格相对较贵、复购时间较长的产品,汽车公司需要使客户更频繁的发生购买行为,养成客户的购买习惯,引导客户与公司长期保持联系,尝试锁定客户,
例如:通过推出更频繁的汽车改款,鼓励客户更加频繁的购车行为,同时提供以旧换新和按月付款等方法,减轻客户的财务负担。
但当客户面对可供选择的众多品牌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变得更强,汽车公司虽然通过这些营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销量,但这些费用会侵蚀利润,无法提升公司整体的利润率。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一辆燃油车大约共有6万以上个零部件,大致分为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行驶系统、车身附件、汽车电子7大类28个子类。
汽车的供应链比较复杂,又涉及众多公司,如下图:
图片来源:塔尖研究
在汽车电动化的大趋势下,根据中信证券测算,以25-30万价格段的纯电新能源SUV为例,成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其中内外饰4万元,车身+底盘4.3万元,三电系统13.18万元,智能网联4.1万元,BOM材料成本总共25.7万元。还有内作零件/制造费2万元,研试/工装模具2万元,物流费用0.3万元,整车总成本30万元。
构成明细如下下图:
汽车的造价成本比较高,而且涉及众多供应商,由于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的格局非常稳定且强势,日本有电装,德国有博世、采埃孚,北美还有麦格纳等,整车厂的话语权并不强。
四、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汽车行业品类复杂且众多,整车可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两个大类。
从宏观层面来看,乘用车属于可选消费品,其长期驱动增长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正相关系,代表消费能力。
而商用车,则属于生产工具,其需求来自于生产性需求(供给侧),增长主要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刺激政策等因素影响。
2017年至2022E中国汽车行业销量的组成如下图:
根据陈嘉禾老师《汽车行业的竞争从何而来》的研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居住环境的变化,人们对轿车、轿跑、SUV、皮卡等等汽车品类的需求不断变化。
例如长城汽车公司曾经靠着在SUV品类的突破,完美迎合了当时客户对SUV的增长需求,从而一炮走红,逆势崛起。
近年来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物美价廉,使得客户又多了一个选择。
汽车行业内各种车型的替代品很多,而且时不时有行业外的搅局者,汽车公司必须在每一次产品风格更替与技术变更时,都努力参与竞争,才不至于落于下风。
防火防盗防对手,如此动荡不安的日子 不好过啊,一不小心就翻船。
五、产业内现有公司的竞争
行业内现有公司的竞争,通常是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以及增加对客户的服务内容等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存在下面几种情况,说明产业内现有公司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1)产业内有众多势均力敌的对手;
(2)客户认为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产业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
(4)产业进人障碍低且退出碍高。
非常不幸的是,汽车行业把这4点全占了。
(1)各个级别的车型都存在众多的竞争公司,例如奔驰在豪华轿车市场中有诸多竞争对手,宝马、捷豹、讴歌、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等。
常见的汽车品牌如下,大约有200多个,这么多看着都眼花
(2)大部分客户认为汽车是同质的,行业里客户忠诚度并不高。具有先发优势的公司无法构建护城河建立长期竞争优势。而且因为市场规模足够大,新进入者往往只占有1%或2%市场份额,就可以继续维持生计继续搅局。
(3)国内的汽车市场规模触顶,从之前的增量竞争变为存量竞争,产业中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国内的乘用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了顶峰2474万辆,如下图所示:
(4)汽车行业因为巨额的固定资产投入,使得进人障碍低且退出碍高。
综上:因为汽车行业,1、技术更新快;2、客户粘性弱;3、市场规模大;4、进入壁垒低,致使汽车公司无法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第二部分:汽车公司的战略选择
汽车行业如此命苦,在位公司可以选择哪些战略去突围呢?
战略选择的思维导图如下:
一、差异化战略
汽车公司是否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战略,而突破行业困局呢?
虽然有些汽车公司通过制定差异化战略塑造品牌,使公司的产品避免成为“大路货”,竞争环境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因为汽车行业的本质不是缺少差异化,而是没有进入壁垒。
奔驰车“差异化”做的比较成功,“三叉星”标志给人以高品质的象征。达官贵人们至少要买一台奔驰车来彰显地位,更豪气的一些人则会买一个奔驰车队。
凯迪拉克曾经在美国也是高品质的象征,在美国享有奔驰相同的地位。“汉堡中的凯迪拉克”“摇篮中的凯迪拉克”、“PC中的凯迪拉克”,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各种“茅”,医药茅、水泥茅、酱油茅等等。
尽管被认为拥有高品质的豪车,但奔驰和凯迪拉克没能将品牌影响力转化为高盈利的生意,它们的利润率并没有比那些普通车企高多少。
“二战”后凯迪拉克(以及林肯)和奔驰分别在美国和德国称霸,并获得高额利润。
但高利润吸引了众多潜在竞争者进入。在美国豪华轿车市场,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入侵”的是奔驰、捷豹和宝马等欧系公司。
在20世纪80年代,讴歌、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等日系公司也接踵而至。随着可供选择的豪华轿车品牌越来越多,凯迪拉克和林肯的销量与市场份额都开始下降。
但凯迪拉克和林肯因实施差异化战略而产生的成本却没有减少,例如:产品开发、广告、维护经销商与服务网络,分担到每辆车上的固定成本却上升,每辆车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凯迪拉克和林肯不仅销量下降,而且利润率也同时下降,盈利水平大幅收缩。
销量与市场份额的下降并不是“一次到位”。当第一批欧系车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虽然销量下滑、利润率下降,但豪华轿车行业的资本回报仍然很高,继续吸引其他的新进入者,例如本田、丰田和日产的高端品牌等,直至行业的利润空间没有吸引力。
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对公司的竞争优势分析的比较透彻,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写到:
“如果没有力量阻挡竞争者的进入,行业利润率就会被拉低,效率高的公司也最多只能获得正常的投入资本回报率。创造战略机会的是进入壁垒,而不是差异化本身。”
二、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是指公司对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或业务,沿其经营链条的纵向或横向延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公司的业绩增长。
一体化战略按照业务拓展的方向可以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这篇我们着重聊聊纵向一体化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可以分为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后向一体化战略。
前向一体化战略通过控制销售过程和渠道,有利于公司控制和掌握市场,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其控制权。
后向一体化有利于公司有效控制关键原材料等投入的成本、质量及供应可靠性,确保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稳步进行。
后向一体化战略在汽车、钢铁等产业采用得较多。
所以为巩固竞争优势,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有些公司会选择后项一体化战略,例如比亚迪,还有曾经的福特汽车。
1917年,福特汽车在密歇根州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胭脂河工厂,高度纵向一体化工厂将许多零部件生产整合到自己的生产流程中,包括从铁矿石到成品车的全过程。
然而,正是纵向一体化害了福特,随着汽车制造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外部供应商的效率和可靠程度与日俱增,使得福特汽车在激烈的竞争者衰败下来。
三、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公司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成本领先战略,并不意味着仅仅获得短期成本优势或者仅仅是削减成本,这是一个“可持续成本领先”的概念,公司通过其低成本地位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成本领先战略的思维导图如下:
第三部分 卷王特斯拉
一、电子电器架构
特斯拉最大的转折点是Model 3的量产,因为这辆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指的是这个车所有能通电的通信设备的总称,包括电力、通信、数据传输等)的集成水平非常高。
传统燃油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例如:车的座椅、收音机、雨刮器、喇叭、空调、升降玻璃等等,每个单元都是独立的系统,每个系统对应一个独立的供应商。
燃油车的这套电子电气架构特别成熟,车企们主要扮演集成商的角色。除了少部分大型车企会自己研发发动机外,例如:宝马做直流,保时捷做水平对置,大众做TSI直喷,其他汽车零配件全部外包,最后厂家做个集成组装成整车。而小型车企甚至连发动机、变速箱都是采购的。
在过去,燃油车的供应商和车企们的开发节奏完全匹配好,大概“三年一小改,六年一换代”,有些核心供应商直接控制着整车的进度。
而特斯拉的Model 3作为行业鲶鱼,因电子电气架构过于先进,已经越过功能域,直接到了位置域,并且进行了跨域融合。
功能域,指的是整车按照动力、底盘、车身,这几个功能做集成。
位置域,又分为左控制域、右控制域。左控制域,负责转向、助力、刹车;右控制域,主要是做热管理,还有安全动力。
中央域,负责自动驾驶、座舱,还有通信;
特斯拉将整车的这些功能集成到这三个大的域控上,而且将每个域控上的功能相互打通。
有了这套域控,特斯拉Model 3的零部件直接从 3 万个下降到 1 万个,而且从供应商那夺回了主动权。
二、一体化压铸
以前奔驰、凯迪拉克都用一体化压铸,但都是小件,例如变速箱的壳体、支架等,而特斯拉推动了汽车大件的一体化压铸生产工艺。
一体化压铸的优点有:
(1)提高生产效率:一体化压铸通过简化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全球设计最先进的是特斯拉得州厂和柏林厂,10小时一辆车,大众最先进的厂是20 小时一辆车,特斯拉将整车的生产时间压缩了50%。
(2)降低整车成本: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生产、土地、人工等成本。特斯拉率应用一体化压铸的后地板,比原来的冲压焊接少了79个零件,制造成本相比之前下降了40%。
(3)减轻车身重量:随着一体化压铸技术的发展,铝合金压铸在车身与底盘结构件以及电池壳体上的应用逐步提升,三个大压铸件全都量产了以后,整车重量下降10%,可以少装一个电池,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能耗低的主要原因。
特斯拉通过改进电子电气架构,三个大件一体化压铸,还有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销售费用等,将整车的成本不断压缩到极限。
可以发现,汽车行业里面的大部分公司不存在竞争优势,唯一存活的方法是通过成本领先战略提高经营效率,像特斯拉那样把成本压缩到极致。
过往的汽车行业是门大生意,但可能不是一门“好生意”。卷王特斯拉干翻燃油车,将来谁又能干翻特斯拉呢?
参考资料:
1、《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CPA教材
2、《竞争优势》布鲁斯·格林沃尔德著
3、《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概述》中信证券
4、《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全梳理》并购优塾
5、《汽车工业史的三次重大变革》张 煜等
6、《从特斯拉看汽车产业变迁》芒格书院
--- --------END----- -----
“捉妖记”系列往期文章回顾:
说明:向公众号对话框发消息“腾讯控股”,“腾讯2022年中报”、“万华化学”,“茅台税金”、“乐视排雷”,“康美药业”,可获取相关PDF版研究报告。
点击“赞”和“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