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 | 社恐星人日记

刚满九岁的新潮 新潮 2024-01-12




 | 未来编辑部 · 新潮学生

陈戒非 焦钰茹

潘媛媛 林秸妮

指导老师 | 白净

海报 | 宁沙

  编辑 | 宁沙




那些聚会时站在角落的人,那些耳朵里永远插着耳机的人,那些发言时磕磕绊绊的人,那些不会向路上遇到的人打招呼的人……或许,他们不是不想搭理人,只是“社恐”。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简称“社恐”。医学层面的“社恐”属于心理疾病术语,是具有病理特征的精神疾病。但是,目前我们常说的“社恐”更多属于社会层面,它指一些人在社交过程中的不适的状态:惧怕社交,在公开表达观点、意见或态度时表现出逃避心理和焦虑情绪,渴望社交却担心别人的评价,进而不敢说话等等。
而“我”,便是“社恐”的一员。
人群中的坐立不安
10月30日  星期二  多云
糟糕的一天从公选课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位置被占了开始。
我被迫坐到了人群中间。
装模作样地打开电脑,打开某门课的阅读文献,眼睛盯着电脑,但其实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我感觉坐立难安,局促得好像有蚂蚁在身上爬,他们一定会觉得我很奇怪!
十月末的南京仍旧闷热,坐在塞满了一百多人的大教室里,氧气含量一定严重不足,我感觉无法呼吸。但是——不行,这么长时间没有翻页,一定会被发现在走神,随便标黄两句好了,滑动鼠标,翻页,即使根本不知道上一页在讲什么。
做出眉头紧锁的思考状,若有所思地点头,上下滚动鼠标,时不时标黄几个句子,但屏幕上的文字只是落在我的视网膜,根本没找到脑子的入口在哪里。论起装模作样,我真是天生的演技派——自嘲中生出了些莫名其妙的幽默感。
唉,想起来之前做MBTI人格测试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是否无法在别人的注视下专心工作?”——岂止如此,哪怕根本没人看我,我也会假想被身边的人注视,于是无论是公选课、图书馆还是自习室,只要我坐的地方不是角落,只要有人从我身后经过,有人看到我的电脑屏幕,我就没办法专心工作

图源新潮稿件

啊啊啊,我在心里默念了不下五十回“怎么还不下课”。
终于,电脑右下角的数字从17:59跳转到18:00,下课铃声紧接着响起,如释重负。
轻车熟路地摸向口袋里的耳机,但是什么也没有摸到。
我才意识到自己把耳机落在了上一节课的教室……好吧,硬着头皮穿过下课的人群,我感觉没戴耳机走在路上的自己简直像一条在岸上扑腾的鱼,因为缺少必要的生存条件而窒息——我指能够将我和人群隔绝起来的音乐。
终于找回我的耳机,打开耳机仓戴上耳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其实很像某种成瘾患者,戴上耳机让我觉得安全。再一次走在路上,我还是一条鱼,只是周遭有一渠流动的水,能隔开我和人群。
唉,如果可以不用和任何人打交道就好了!
煎熬的课堂时光
11月10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上是系主任的课,轮到我在他的课上做pre了。一想到要做pre,我害怕得要死,紧张得要死。
我写了一周的讲稿,做了一周的PPT,但真正站在台上开始讲的这一刻,我的脑子突然一片空白。我看不清自己的PPT,看不清其他人,这个时候不知道谁的笔掉了,“吧嗒”一下,像钟一样震着我的心脏。我觉得所有人都在看着我;我觉得我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想法都被夸张地放大了;我觉得自己哪哪儿都不对劲,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结束吧,快结束吧。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做完了pre,效果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讲完之后系主任要针对pre的内容进行提问,我盯着系主任,身上冒汗,生怕他又提出好多问题让我回答不上来。就像那次在L老师的英语课上,我没听清他的英语提问,也不敢让他重复一遍问题,只能硬着头皮张口瞎说,说完之后L老师沉默了,在我看来面色铁青,一副生气的样子。那天之后,我感觉自己有了心理阴影,我害怕回答问题,总觉得自己答不上来。好在,今天系主任大发慈悲,没有提问。
接下来的课上,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听着问题,心里暗喜前天在一本书上读到过,知道该从哪里谈起。
我多么希望能积极地参与一次课堂,但一想到要在那么多人面前表达意见我就紧张。我害怕,害怕引起注意,害怕别人觉得我说的乱七八糟,害怕说话的时候脑子里空白的感觉。我先在心里完完整整地打一遍腹稿,做完觉得还不够,就在word上敲下回答要点,敲到后面我的手心已经紧张到汗涔涔了。
做好了一切准备,我却开始纠结要不要举手。手举起一半,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赶紧把手放下。听着他的回答,我一边觉得他的答案没有我的准确,一边又羡慕他举手表达的行为比我勇敢。
最要命的是,这种是否要举手的犹豫让我陷入极度尴尬,我似乎感觉到老师向我瞄了一眼。这种尴尬仿佛蔓延到了我接下来的课程里,我完全不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一直缩在一个地方。

图源新潮稿件

什么时候才能熬到下课!
尴尬的线下网友见面
11月16日  星期四  多云
我好孤独,我有很多话想说,但是找不到可以产生共鸣的朋友,身边的朋友几乎全是“分配”给我的。
我决定试一试社交软件。
随着一次偶然的右滑,我匹配上了一位用户,我们开始了聊天。
线上聊天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我是一个社恐的人,聊天氛围也很活泼欢乐,我可以用很多可爱的表情包与语气词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温柔的人,也可以用网上的梗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幽默的人。
在线上,我用了很多手段来塑造自己想要留给其他人的印象。但是,线下的我是一个“赤裸裸的人”。我需要面对聊天中尴尬的沉默,话题用完的烦恼,我只能依靠自己来处理这些尴尬的局面。

图源新潮稿件

终于,我鼓足勇气主动邀约了一位聊了很久的异性网友,可是,第一次线下面基真是一次惊悚的体验
发出线下见面的邀约其实是一件非常困扰我的事情。相比网上聊天带给我的安全感,线下的我会担心自己的穿搭够不够好看,聊天会不会很无趣,内心总有个声音以各种各样理由打消我的念头。经历了一次次地挣扎,我终于发出了第一次邀约。
或许是因为天气闷热,又或许是因为太久没和现实生活中的异性说过话,第一次见面聊天的过程中我大汗淋漓。一边忙着擦汗,躲闪迎面走来的路人的目光;一边又拼命地想着聊天话题,来填补尴尬的沉默。
和线上有趣又社牛的我比起来,线下的我似乎滑稽又可笑。我搜刮着以前看过的有趣的电影,遇到的有趣的事,可最终憋出来的也只是“你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吗?我想不到话题了”,等来的回答是“你平时不怎么和异性说话吧”。
于是,我再次投身手机的怀抱,快速地浏览着朋友圈的动态,期望她不会注意到我内心的紧张与慌乱。又向平时从来不联系的好友发出问候,期望着他们的回复可以帮我填补我和网友之间尴尬的线下时光。
紧张的恋爱时刻
11月22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是社团的周年纪念日,我终于能见到K了。
站在角落,一直看着手机,假装我很忙。中间一群人围着蛋糕,K和大伙儿聊得火热。我总是喜欢用余光瞥向K,他永远都是笑盈盈的,总是能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
K瞥了我一眼,我们四目相对了3秒钟。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了,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漫长。我的手心沁出了汗水,湿漉漉的;我的心脏加速跳动,仿佛要冲出胸膛;我的眼珠子不知道要挪向哪里,不敢直视他的眼睛。
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短视频,假装自己沉浸在忙碌中,以此隔开我和他的视线。心里则暗暗地庆幸着,庆幸自己今天选择了这件红色的毛衣。红色,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引人注目,也是我以往避之不及的穿搭颜色。毕竟,要一个社恐人穿红色,这需要的勇气堪比在台上演讲一样。

图源新潮稿件

回去后,K居然给我发消息了!我究竟做了什么呀?为什么会突然给我发消息呢?我躺在床上,一边不断回放刚刚在聚会中所发生的一切,一边盯着左上角的红点迟迟不敢点进去。奇怪,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啊!
五点了,窗外天渐渐亮了,我依然辗转难眠,把故事发展的所有可能性都在脑子里演了一遍。我想要进一步地去了解他,认识他,但是,我害怕。我害怕被拒绝,害怕面对面的相处与接触。
总不能这么“无礼”,8个小时后我点开了他给我发的消息:“你的红衣服好好看,很开心能见到你!”
一字一句被我打了又删,删了又打,表情包也是精挑细选。琢磨到最后,我只是回复了一句“谢谢”。
唉,什么时候才可以自如地同他交流呢?
孤独成长的碎片
11月30日  星期四  多云
有时候,我也会想:是什么造成了我今天的性格?为什么试图融入社交中的我总是被无形的隔阂所阻挡?它为什么会成为我无法跨越的鸿沟?
我的故事还要从小时候讲起,或许你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对于我的家庭,我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记忆中,父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我的童年在奶奶家度过。他们离开时,我用号啕大哭来表达自己的不舍和需求,他们还是离我而去。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就像一把尖锐的匕首,直接刺入我的心中,让我感到无助和恐惧。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我开始压抑自己对父母爱的渴望,即使他们回到我身边,我的态度也比较冷淡。
于是,我渐渐失去了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不太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给不到他们期待的回应,或许这就是一些朋友觉得我比较冷漠的原因吧。
五六岁时,父母终于不再突然离开。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放学回家,我告诉父母我感冒了,却遭到他们的责备。每当我遇到麻烦或做错事寻求帮助时,他们总是先责备我,而不是安慰我或告诉我如何解决问题。在我的成长经历里,极少听见家人的称赞,更多的是苛刻的要求,例如“你胖了,不好看,要减肥!”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被温柔对待。这种自我质疑和否定越来越深,我的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和自卑。
中学时,周围都是友善的同学老师,在他们面前即使是出糗也能一起开心地大笑,我渐渐变得自信外向了一些,甚至尝试在元旦晚会上演了一个小品。
可转学经历再次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新的班级中我遭遇了同学的孤立,又回到了以前内向与自卑的状态。我开始利用成绩树立自己的自信。我是这个年级里成绩最好的人,所以我做的事情是合理的。但是,一旦排名下降,我就会否定自己做的一切,甚至觉得自己走在人群中也是错的。
或许是因为这些经历,我变得非常敏感。虽然有人说高敏感是种天赋,可它带给我的是孤独与无力。我的世界是充满感性和情感的,对于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我非常敏感,这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感到非常疲惫和孤独。我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但这些想法和价值观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让我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归属感。

图源新潮稿件

我曾经试图融入周围的世界,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我尝试着去关注流行文化,观看热门电影和电视剧,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大众化。但是,这些努力只是让我更加孤独和失落。仿佛自己被淹没在人群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存在。
渐渐地,我逃遁于手机和耳机的庇护中,尽量回避社交。可我的内心,又何尝不渴望那个能和我产生灵魂共鸣的人呢?那种渴望,就像一朵无法盛开的花,无时无刻不在干涸中挣扎。
走出社恐
是否一定要走出社恐?
当我们说一个人“外向”的时候,通常会想到开朗健谈的形象。当我们说一个人“内向”的时候,却常常给他贴上“木讷”“朋友不多”等标签。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刻板印象让“内向的人”也可能不自觉地贴上“我不好”或“我不应该如此内向”的标签。
无论是“外向”还是“内向”都只是个性的一种表现。部分社恐的同学仅仅是性格内向,他们在独处时感到幸福,有固定的高质量的朋友,并不期待与更多人产生连接。只要自己感到幸福,无需强迫自己戴上“外向”的面具。
对于因为社恐造成困扰的同学而言,走出社恐的阴影成了需要面对的情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挣脱“社交恐惧”的束缚,实现自我成长呢?
在《自尊知道答案》和《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这两本书里,我们找到了一些帮助走出“社恐”牢笼的方法:
1.对于低自尊的同学,可以尝试发掘自我的价值,例如“我喜欢拍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同时,通过跨出舒适区与他人建立联系,挑战自己不准确的预期。很多时候,其他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关注自己担心的细节,当你鼓起勇气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时,你会发现其他人并不在意你担心的小细节。
2.对于高敏感的同学,因不合群而感到孤独并不是你的错,只是没有遇到可以产生共鸣的群体。接纳自己敏感的情绪,降低对环境的期待,建立适当的边界。可以尝试通过博客或日记来表达情感,不必考虑别人的看法,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与内心的情感建立更深的联系,从而吸引到与你有共鸣的人。
3.过去的社交回避可能让我们的社交技巧生疏,在和陌生人的社交中,或许需要我们多一点心灵上的自我暴露,多一点共情的技巧,友谊的建立与维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着每一个因社交恐惧而受困的同学能够重拾自信,走出阴霾。记住,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未来仍然充满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改变。
文中“我”的故事素材来源于受访者。
参考资料:
[1]段俊吉:《理解“社恐”:青年交往方式的文化阐释》.
[2]王亚南:《自尊知道答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日]武田友纪:《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往期推荐

漫画|八种社恐类型,你中了哪种?

纪实|校园共享电动车停错地方被扣10倍租车费!

纪实|休学、退学,他们选择对抗“社会时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纪实 | 社恐星人日记

刚满九岁的新潮 新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