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能找到成就感”:美妆博主变身脱口秀俱乐部老板
作者 | 李苗
指导老师 | 白净
排版 | 邵镕
经营一家脱口秀俱乐部难吗?
答案无非两种。
那么,在中国三线城市经营脱口秀俱乐部呢?
哦,那就只有一个答案。
当脱口秀进入汕头
由电梯直通合胜百货5楼,从书店背后绕过去,穿过一扇不起眼的门,沿着楼梯再上一层楼,走廊尽头有个小剧场:整整齐齐摆了8排黑色椅子,座位正前方有一方小舞台。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上面除了立麦、高脚椅,还多了一些新春氛围浓郁的装饰品:彩色灯笼、节日年画、贴着“新年快乐”和“龙年大吉”的木架。这里便是汕头脱口秀俱乐部“分子喜剧”的固定演出场所。
汕头“分子喜剧”的固定演出场地(拍摄:李苗)
离开场还有1小时,剧场门口已经有人在等候,志愿者耐心解释演出半小时前开始检票。“讲到这里可以停顿,差不多两秒就行,让观众反应一下。”几位脱口秀演员在剧场角落复盘上一场表现。一位白皙娇小的长发女生来回走动——确认上台流程、测试音响设备、调整舞台灯光。她一个人抱起沉甸甸的纸箱,里面都是演出赞助商提供的物资,稍后将作为本场观众的赠礼派发。
“芬达,礼品什么时候发?”志愿者问长发女生。
“散场再发吧,留个彩蛋。”芬达快速回应。
本场演出门票已售罄。不仅如此,春节期间“分子喜剧”的脱口秀的6场演出,基本已被订满,其中姚远的潮语脱口秀专场门票更是上架一分钟内被抢光。
在行业发展的低谷期,甚至有业内人员戏称之“至暗时刻”,脱口秀却似乎在这座粤东三线城市焕发生机。这种逆流而上的奇迹,要从三年前说起。
“汕头竟然也有讲脱口秀的地方?”芬达点开了本地微信群聊转发的“分子喜剧开放麦报名招募”公众号推文:“如果你喜欢脱口秀,想尝试脱口秀,你只需要准备5分钟的段子,以及联系我们的勇气。”
2021年,《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提出“每个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主张,很多对脱口秀感兴趣的人们从此加入了讲脱口秀的行列,芬达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自媒体创业者,她擅长口头表达,第一次上台试讲就落落大方,顺利加入了分子喜剧,以兼职演员的身份。
彼时,“分子喜剧”刚刚启航。比起正式的喜剧俱乐部,更像一个脱口秀兴趣者的聚集地,相同爱好的人们不定期聚会,讲讲开放麦,能逗笑观众最好,不能逗笑也没事,反正台下人也不多,上台演员比观众多是常态。观众对演员的要求也不高,大部分人只把看脱口秀当成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何况“分子喜剧”开放麦多数时候不收费。
收费的精品秀则一个月安排一场,通常是4-5名演员的拼盘演出,每个人讲15分钟左右的内容,加上主持人现场互动,总时长大概一个半小时,定价视阵容而定,如果全部是俱乐部本土演员,门票价格在65元左右。
这座位于广东东部沿海的城市,经济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本地居民消费偏好也集中于美食、购物。对于文化娱乐类消费,尤其是对于尚算新鲜事物的脱口秀,在汕头群众的心中,大概就是一群陌生人站在台上说话,又不是大明星,有必要专门花钱看吗?
精品秀台下,观众寥寥几人,比开放麦来的人更少。他们表情淡漠,一位男士已经低头看手机若干次。笑声屈指可数,演员的状态更提不起来了,现场气氛降至冰点。“愁云惨淡万里凝。”芬达不合时宜地想起这句诗,她察觉到不对劲。
观众少,意味着脱口秀俱乐部无法盈利。就算“分子喜剧”除了创始人姚远,其他人都是兼职演员,不需要靠脱口秀维持生计,但长期的亏本,必然会拖垮俱乐部。一旦厂牌倒了,他们这群喜欢脱口秀的人何来演出机会?
更让人忧心的是,现在的“分子喜剧”,虽然号称“汕头第一家喜剧厂牌”,但无论是规模、知名度,还是演出质量,都在国内脱口秀厂牌平均水平之下。这对于邀请外地优秀演员来汕头演出,持续吸引有潜力的新人加入,都毫无优势可言。这与姚远创办“分子喜剧”的初衷——传播脱口秀文化,让汕头变得更加有趣,显然背道而驰。
我要改变这一切。芬达作出一个决定。2022年4月,她在“分子喜剧”拥有了新的身份——俱乐部主理人,和姚远一样。
做脱口秀俱乐部老板要学会解决问题
芬达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1986年出生的她,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在一家实业企业一干就是8年。2019年辞职创业,成为一名美妆博主。日常除了自己的自媒体事业外,还为客户代运营社交媒体、做社群维护、品牌推广等。如今,她又入局脱口秀行业,从一名爱好者转型俱乐部主理人,俗称老板。
多年的工作积累将芬达培养成“问题解决者”。在她的理念中,有问题,就解决。通关之后,皆是坦途。
面临的第一道关卡是观众少。“分子喜剧”刚刚起步,成员也多数是本地演员,不像大城市的脱口秀厂牌那样有一系列在综艺露过脸的,或者本身就有业界影响力的脱口秀演员。
再加上城市消费水平局限,很难邀请到有知名度的脱口秀演员到汕头演出。演出费用、场地租用、外地演员交通食宿,加起来就是一大笔开销。如果要按照汕头观众目前的心理价位定价,俱乐部必然是亏本的。所以,除非是原先就对脱口秀本身就有着较大兴趣,否则按照现在的演出阵容,很难吸引观众付费前往。
“那就让观众多起来就好。”芬达的思路是先把大家吸引过来。她将俱乐部演员演出的视频拍摄下来,剪辑成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开头5秒就抛出第一个“爆点”。她深谙流量规则。在注意力短缺的时代,如果不能在前5秒快速抓住用户的心,这个视频就会被无情划走,消失于茫茫网络海洋。
随后,将制作好的短视频在不同平台发布,按照各平台用户特点、流量分发机制定制文案、选择不同的封面、在不同时间点发布。适时也搞点抽奖小活动,在评论区互动免费送门票什么的,自媒体博主芬达最擅长这些。
这个方法奏效了。大数据智能推送让居住在汕头的人刷到了脱口秀视频,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这座在印象中相对传统保守的城市,居然也有着“脱口秀”这样的流行文化,并且看上去也蛮有意思嘛。渐渐地,购票的观众多了,获得赠票的人也会邀请上朋友一起解闷。“分子喜剧”的剧场终于热闹起来。
第二个关卡横亘眼前——观众确实来了,但看完演出后又各散东西。如果观众与厂牌之间的联结不够紧密,俱乐部必然面临后续发力不足,何谈脱口秀文化传播?
芬达观察到,很多喜剧俱乐部售票都高度依赖大麦、猫眼等第三方票务平台。好处是能省却繁琐的沟通成本,但与之相对的,就是很难掌握客群动态、留存观众。于是,她开始发挥自己的社群运营经验优势。
首先建立“分子喜剧”客服团队,采用统一画风的卡通头像,既要专业,又要有亲和力。她甚至亲自当起了客服,有问必答,像朋友聊天一样,而非AI问答式的机械刻板。她希望每一位“分子喜剧”观众都能感受到屏幕对面坐着的是有感情的人,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人。
观众临时有事无法观演,芬达会在朋友圈帮忙发出票信息。每场演出前一天,将制作好的“剧场路线图文攻略”一一发给已知的购票观众。甚至还帮外地来的观众搜寻性价比高的酒店、口碑好的潮汕牛肉火锅……
接下来,她开始集中精力留住观众,用她的专业术语就是“私域沉淀”。公众号发布的演出信息推文后不再直接公布购买渠道,取而代之的是芬达的客服团队微信二维码,可以直接微信付款,也可以问客服要平台购票路径。
好处显而易见。即使观众初始观看只是怀着好奇的、凑热闹心情,但在加了客服微信后,时不时就会在朋友圈刷到“分子喜剧”动态,演出场次、演员趣事、近期活动……长久以往,“吃回头草”也是情理之中。
更妙的是,以前观众心血来潮想看脱口秀,早就错过了第三方平台的门票寄送限期,徒留遗憾。现在想看,随时和客服一说,愿望立即满足,亦能填补剧场空席,无疑是双赢。
只剩下最后的“演出质量关”了,这是攻克难度系数最高的一关。在俱乐部的分工中,姚远负责内容创作版块,芬达则主抓俱乐部统筹运营。两位主理人都对这个问题感到棘手。
脱口秀演出质量,基本上取决于台上脱口秀演员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来自各行各业的“分子喜剧”演员,除了少数几位上台经验较丰富的,其他人都还在摸索阶段,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演出效果难免打折扣。
另一方面,脱口秀演出和其他文化演出项目不同。像话剧、舞台剧、演唱会这类型的演出,哪怕是一模一样的内容,但在内容之外,诸如演员状态、语气情绪、情感传递都会有着细微的差别,对于观演者来说,即使重复观看也能拥有新的感受,不容易厌倦。
但是脱口秀不一样。在脱口秀中,文本为王,演员将笑点、包袱、爆梗植入形成段子。第一次观演观众会为之惊喜,但同一套段子,第二次听就乏味了,毕竟剧透过的笑点往往很难再次成为笑点。
然而,脱口秀创作比想象中更难,生活历练、通透思考、情感共鸣、喜剧技巧缺一不可。一篇5分钟的稿子,也就1000字左右,但脱口秀演员可能得花两三个月才能打磨出来。
倘若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厂牌,由于演员储备充足,能通过演员排班解决创作周期长的痛点。但在汕头,本身讲脱口秀的人就少,再加上创作水平局限,段子更新速度完全跟不上观众对于脱口秀的需求。
芬达从来就不是一个畏惧困难的人。她给自己安排出差,走访省内,还有邻近的厦门、福州等城市的脱口秀俱乐部,虚心请教,积攒经验。根据其他喜剧俱乐部的经验,要从根本上解决演出质量问题,就要从提升演员能力入手。她和姚远商量,定期为演员安排培训。“分子喜剧”的训练营、读稿会、拉片会就从那时成为机制。
训练营还面向广大群众。只要是对讲脱口秀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免费报名参加。“分子喜剧”会安排系列培训,还会提供后续上台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掘了一批又一批新人,让脱口秀在汕头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
“分子喜剧”面向脱口秀爱好者开展公益喜剧培训(芬达供图)
除了内部培训,“分子喜剧”积极鼓励俱乐部演员们报名参加外地知名厂牌的培训、比赛,并尽量承担费用,让更多的演员“见世面”,以赛代练、快速提升。
努力得到了回报。姚远、生生、菜狗在知名厂牌“硬核喜剧”脱口秀比赛名列前茅,其中姚远更一举夺冠。在“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中,姚远、菜狗成功晋级,在这个群英荟萃的业界顶级赛事里,这可相当了不起。随着演员水平的提高,“分子喜剧”剧场内的演出质量也蒸蒸日上。
“分子喜剧”演员菜狗(左二)
参加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杭州赛区预选赛
勇夺亚军晋级(芬达供图)
良性循环还在继续。“分子喜剧”渐渐有了一些名气,至少在广东地区。愿意接受邀请前来演出的外地演员多了起来,有时候还“自带粉丝”,喜爱他们的观众也跟随其后抵达汕头,现场气氛越来越好。
勇于尝试才能让俱乐部走得更远
时光指针指向了2023年。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大力推动全国文化演出市场迅速升温。演唱会强势重返,各类舞台演出回归大众生活,就连电影院在历经三年惨淡期后也终于久旱逢甘。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2023年全国演出场次44.06万场,与2019年同比增长123.55%;观演人数高达17113.64万人次,与2019年同比增长83.01%。
一切欣欣向荣,或许,除了脱口秀。此前,脱口秀演出由于体量较小,演出场地往往选择在小剧场、小舞台,满足疫情防控政策的上座率要求。在演出市场普遍萧条的时期,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之择。但如今百花齐放,观众选择明显丰富起来,脱口秀演出市场被迅速瓜分,各大喜剧厂牌面临严峻考验。
“分子喜剧”也不例外。本来汕头脱口秀氛围就不如一二线城市盛行,如今大家的文化生活再次丰富起来,脱口秀还能列入汕头人民的娱乐消遣选项吗?
方言!芬达灵机一动。脱口秀俱乐部主理人的敏锐触角,让她早就发现方言脱口秀迟早会成为红海。上海的沪语脱口秀如日中天、场场爆满。而像成都、重庆、西安、天津等地域特色明显的城市,一旦脱口秀演员用上“方言梗”,也能轻易引爆全场笑声。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汕头地区,如果用本土方言“潮语”讲起脱口秀,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对于在激烈的演出市场竞争,“潮语”脱口秀或许是突围而出的秘密武器!
另一位主理人姚远却极力反对。姚远热爱脱口秀,他所接受的都是最正统的单口喜剧训练。对于方言脱口秀这一类剑走偏锋的事物,他天然的排斥,认为是在“投机取巧”。毕竟很多时候,方言的语音语调再加上地域文化语境,不需要任何精雕细琢就能逗笑观众。在他看来,方言脱口秀相当于是针对本地观众的“内部梗”,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偷懒”。
这是他们俩第一次产生分歧。“试一场,如果效果好就做,不好我以后再也不提了。”芬达下了赌注,用事实说话是她一向的做事风格。
2023年4月上旬,姚远首次尝试了用潮语讲脱口秀。在台上,他用地道的潮语讲着与父亲生活的趣事。亲切感的乡音、本土风味浓郁的素材、以及因为讲家乡话自然而然爆发出更强表现力的姚远,让观众眼前一亮,场内笑声犹如海潮,一浪高于一浪。
首战告捷,喜出望外。姚远在小红书平台上传了这场的精选片段,点赞量突破1500!要知道他之前热度最高的一条笔记也不过254点赞,多数都是略显冷清的两位数。芬达客服号的信息停不下来,很多人迫不及待问下一场潮语脱口秀在什么时候,能不能现在就预定,能不能下周就办起来。
4月22日晚上8点,姚远第一个潮语专场《彳亍》在“分子喜剧盒子剧场”拉开帷幕。台下座无虚席。由于买票的观众人数远超预期,这次的座位比平时摆得紧密了不少。观众们簇拥在同一个空间,用止不住的笑声表达他们对这场演出的赞颂。结束的时候,志愿者循例拍照留念。大合照中,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意。
“分子喜剧”正式将潮语脱口秀作为主打项目,其他演员也开始起潮语讲脱口秀的探索。从日常中汲取灵感,父母的唠叨、粿条店老板的八卦、网约车司机的抱怨、潮汕特色文化,全部都是创作的素材,写段子一气呵成,脱口秀的创作周期大幅缩短。
观众席不再被年轻人垄断,渐渐出现了一些中年人面孔。还有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被孙辈们带到剧场,看了他们人生中第一场脱口秀。在熟悉不过的乡音包围下,老人们开怀大笑。芬达特意将剧场内三分之一椅子更换成有靠背的,这种椅子老年人坐得舒服。
潮语脱口秀就像一场暴雨,将暂时搁浅的脱口秀小舟有力地托出水面。目标将是星辰大海。这场打赌,是芬达赢了。
全力守护自己的避风港
芬达已经很久没讲脱口秀了。厂牌营销、内容宣推、活动策划、客服支持、平台运营、演出统筹、现场协调、商业合作……脱口秀俱乐部工作占用了她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说最初加入“分子喜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本身“工作—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太过乏味,她希望和这群讲脱口秀的人们成为好朋友,让自己的日常多些趣味。而如今,“脱口秀俱乐部主理人”身份之下,芬达的责任感和工作量与日俱增:“如果我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帮助这些演员多接点演出,让这个厂牌的名气更大一点,我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在这里,我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在芬达的努力下,目前“分子喜剧”已成为潮汕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脱口秀俱乐部,知名度远超从前。芬达居安思危,她担心在本地区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演员们会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不再努力打磨文本、精进表演。
“被同行内卷就会进步得更快。”芬达密切关注行业内的优秀新人,邀请他们到汕头演出,让本地老演员直面来自行业黑马的强势冲击,继而振作精神、奋起直追。
芬达策划了“城市合伙人”项目。如果有人想在自己所在城市开一家脱口秀俱乐部,但是你不会运营、不知道如何培训新人,“分子喜剧”会派出专人去该城市做指导培训,将一整套喜剧俱乐部运营统筹的方法论教给对方。芬达热切地期盼,通过“城市合伙人”计划,能让更多喜欢脱口秀的人们有了固定的交流场所,让更好的脱口秀内容能在有效的渠道与传播机制下,触达更广泛的客群。有人在说她在培养竞争对手,芬达坚信“这是双赢”。
除了这些,她还与省内数家脱口秀俱乐部合作。遇到有好的脱口秀专场或者主打秀,大伙一起“团购”,就能以相对优惠的价格买下。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就更容易邀请到优秀的外地演员前来演出。如果只演出一场,人家不一定乐意千里迢迢来到汕头,但如果是能在广东多演几场就不一样了。
芬达的计划远不止于此。她还努力将“分子喜剧”的影响力辐射到潮汕之外,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在她的进军地图内。“其实这个城市的人口基数就那么多,即使增加演出场次,但观众数量就到这里了。所以我要扩大厂牌影响力,我想分子喜剧一直活下去。”
自从成为脱口秀俱乐部老板,芬达与很多行内演员、编剧有过接触。“怎么才能红”往往成为大家热衷的聊天话题。芬达理解这种“成名的渴望”,但她并不希望行业内充斥着浮躁的氛围。脱口秀是一块净土,她不想有任何不纯粹、急功近利的东西将这一方净土玷污。
“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个行业的话,你得遵循自己的内心。观众能从你的脱口秀看到你,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专门写一些观众喜欢看的东西,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喜欢的角色,确实能赚到快钱。但没有真我的人,是无法在脱口秀行业走远的。”芬达语重心长。
三年前,芬达推开嘉上美学研习社的门,这是汕头的网红拍摄基地,也是“分子喜剧”最初的演出场地。走进场内的那一刻,正在聊天的大家同时抬起头注视着她。芬达心头一紧,我应该来这里吗?
“你是报名今天来讲开放麦的吧?”
“欢迎欢迎!”
“快来,这里有位置。”
下一秒,所有人都在热情和她搭话,就像已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后来,他们就真的成为了朋友。
“可能喜欢脱口秀的人都比较纯粹,大家都因为兴趣走到一起,我们都知道彼此没有坏心思。我是自媒体人,但现在联系得最多的,反而是讲脱口秀的人了,”在芬达心中,“分子喜剧”就是避风港:“当压力很大,或者在外面遭遇了挫折,我都知道可以回到这里。在这里我可以做自己。”快乐,安全,认同,成就,在“分子喜剧”,芬达拥有了这一切。从她鼓起勇气推开嘉上美学研习社的那扇门,她就拥有了这一切。
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秋风习习的夜晚,当自己讲完第一次开放麦,如释重负地走下舞台。一位年轻男生站起,带着温暖的笑意走近:“你好,芬达,我是姚远,加入分子喜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