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文物医生”,让沉睡的珍宝“活”了起来

南方工报 广东省总工会 2023-02-24


挖过井、下过矿、

架设过无线电、调试过网络

……

因为热爱

曾是钢铁产业工人的李涛

跨界成为了“文物医生”


宽敞明亮的工作室内

他用棕刷、排笔、浆糊等工具

尽可能地让众多古物

恢复原貌

将破碎的历史记忆

重新唤醒

为“体质”脆弱的它们

创造更安全的“家”



工匠档案


李涛,1978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员,现为广东省博物馆有机修复组组长,研究馆员,曾主持和组织装裱修复广东省博物馆及基层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约3760件/套,其中修复保护国家一级文物共63件,国家二级文物共计76件,国家三级文物共计59件。



雕刻历史碎片,让记忆重现


广东省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有机质修复工作室,宽敞明亮、温湿度适中。工作台上摆放着棕刷、排笔、浆糊……两侧的墙壁上叠了层米板,上面留满了浆糊粘纸的痕迹,几乎没有一处“清净地”。这里是李涛工作的地方,墙面上的浆糊是十数年来他“治愈”文物的见证。


工作16年来,李涛修复的文物种类除了古代书画外,还有地契、中外古籍、隋唐写经、圣旨诰命等,其质地可细分为绢本、宣纸和机械纸等许多类型。但李涛最常打交道的还是书画类文物,这类文物主要以纸张、画绢为书写、印刷和绘画材料,由于本体是动植物纤维类有机质,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氧气、酸和碱等化学物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书画文物的寿命,导致出现发黄、褪色、机械强度下降,严重的出现粉化等现象。同时,这类文物还是昆虫、霉菌最爱光顾的“营养基”。


▲ 视频截图

当文物受损严重时,修复过程的每一步都“惊险万分”。让李涛记忆深刻的是清代书画《商山九老图》的修复工作。当时该作品画面覆被纸离层严重,遇水后拉力尽失,卷曲处极难提起复原……修复前,他做了方案及预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原真性原则、可再操作性原则,干揭后衬垫保护薄膜,并向画面适量洒水,利用水的浮力对画面进行拼对,使用淀粉浆糊作为粘接材料,根据画面最浅处配兑颜色、染补绢、染托底纸,最终将这幅作品修复了出来。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已流传1700多年,也分京派和苏派等派别,民间书画装裱总希望让古物尽可能恢复原貌。但现代的科学修复理念,对文物最好的修复尺度把握,不是“补处莫分,以假乱真”而是“远看一致,近看有别”。李涛认为,为书画本身留住不同时代的痕迹,也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和历史最大的尊重。


“跨界人”解开历史密码


文物艺术品修复需要跨学科合作。“文物修复与保护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我们文物保护中心有生物学博士,也有化学、材料和仪器分析等专家,很多修复方案制定前,需要对文物的保存情况进行鉴定,用专业设备检测文物主要构成成分,内部结构的损伤等,才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 视频截图


李涛正是一名“跨界人”。因为爷爷和叔叔是当地有名的画家,自小深受家风熏陶的李涛,高考时报读了吉林艺术学院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是该专业全国首批本科毕业生。不过,在高考前,他曾在东北通化钢铁集团公司工作,是一名钢铁产业工人。挖井、下矿、架设无线电、调试网络……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肯吃苦、懂维修、善操作、多总结的工作习惯,也将他培养成一名敢于动手创新的人。


李涛把这些工作习惯也带到了文物修复行业。2016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书画的快装式画杆以及变画杆为地杆的立轴。这个装置将装裱的天杆地杆做了磁性设计,当压镜作品需要以挂轴形式展示时,装置可将其快速转换成挂轴款式,以应对不同的展览环境和展览要求。此外,配合李涛新研制的地杆增径组件的使用,挂轴类书画的收卷直径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缓解了小直径收卷对画面带来的折痕、折断、瓦翘不平等不利影响。


如今,除了在工作室修复文物,李涛和他的同事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媒体向大众科普文物修复知识,走进校园开讲座、与学生交流。他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人的正能量。


来源:南方工报

采写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詹船海 马大为

海报摄影:林景

设计:余永春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有奖征集 | TA的力量,值得被看见!


“钢铁侠”秘籍:“取经”10万多公里,闭关7个月,修炼千余天……



   •  




广东工会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奕司
审核:张任青子
审发:苏晨

守护历史传承文化,为修复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