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碎碎念,反正就瞎写。|肯定阅读翻车
你好呀,我是歪歪。
今天是中秋节。
古时候,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小的时候,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候就在想,古时候的人真的好可怜呀。
一家人分散四处,本该一家人团圆、共同举杯的日子,却只有孤影单只的“把酒问青天”。
与我而言,今年又是没有和人家在一起的一个中秋节。细细一想,这么多年了,好像也没有一个中秋节和家人团坐在一起,和爸爸举杯,一起吃妈妈做的家常菜。
月亮是每年都圆了,但是人却从来没有聚齐过。
所以,我也能想象得到,这首写于公元 1076 年的中秋节的词,历经近 1000 年,跨越快 10 个世纪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还在被人广为流传。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写什么,所以我就简单写一点最近的事情。
1
上周的时候,我的 QQ 弹出了一条信息。
是大学的时候一个交集不多的朋友发来的。
她说: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你写的文章。
闲谈几句之后,我加了她的微信。
她是我大学的时候,在车协认识的一个学妹。而我记得她的原因是一次出活动的时候,让她摔了一跤。
为了道歉,我请她吃了一顿饭。饭桌上,又得知她的老家和我一个地方,也就读同一所高中,班主任都是同一个人。
所以,我当然记得她了。
只是后来 QQ 用的很少了,上面的很多人也就慢慢的走散了。
加到微信之后,那天晚上我刷到她发了一个朋友圈:
山前相见,山后又相遇。
我太懂这种感觉,因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神奇的感觉。
大学有一年,参加学校一个关于旅行的分享会,其中提到了去大美新疆,刚好遇到暴力事件的那段经历。
那时我并不知道,台下坐着的一个人,就是当年在从新疆回来的火车上住在我下铺的人。
我现在都记得她们是三个人一起坐车,她、她姐姐、她父亲。
那一趟火车要坐 30 多个小时,因为都是回四川的老乡,我们四个人在火车上相谈甚欢,天南地北的聊天。
记得第二天早上看到她站在过道上看着窗外哭,悄悄的问与她同行的父亲才得知她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想起填报志愿的事情,哭了起来。
当时其实就很想让她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但是终究忍住了没有开口,毕竟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而已。
以前在路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过路之人,大家都是相谈甚欢,然后径直离开,从来没想过留下联系方式什么的,比较大家都心知肚明,一生中的大概也只会有这样一次交集而已。
所以到站之后,我们又各自跃入人海,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结果,一年半后,在我那一次分享完后,她在活动室门口叫住了我,我一眼就认出了她。
她说:你还记得我吗?
我都愣住了,那一刻只想起七个字:人生何处不相逢。
2
刚刚过去的这周,因为有一个项目要赶在中秋节前上线,所以工作上的事情忙,很忙,非常忙。
上线的那天,刚好又约了好几个实习生的电话面试。
等我一直准备上线的东西的时候,突然发现还有 10 分钟就到了约定面试的时间。
于是来不及吃晚饭了,赶紧匆匆找到一个空着的会议室。
电话面试结束之后,已经是 20 点之后。
顶着肚饿等待公司的夜宵投食。
由于是新项目上线,过程中还是有些许不顺利的地方,但是好在最后在同事们的鼎力帮助下顺利完成投产。
等我收拾妥当,回到家后,已经是快到凌晨了。
打开房门,她已经在沙发上,睡眼朦胧了。
那一刻说真的,我觉得有点内疚,我知道她在沙发上是在等我回家。
想起她曾经给我说过:如果可以的话,早点回来。
我想起我把她说的这句话还记录在了手机便签里面,以提醒自己。
于是我去翻了一下,当翻到这条便签的时候,我都愣住了。
没想到当天还记录了另外两句话:
已经不记得是在什么心境下记录的这两句话了,但是我知道,当时的我一定是非常窘迫的。
现在,随着时间的反复洗礼,已经从容了很多。
一根弦,不能崩的太紧,偶尔也需要适当的放松。
比如,这个中秋节,我就刻意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了很多。
3
中秋节的第一天,成都的天气特别给力,又可以登高望远看雪山。
我之前加了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做“在成都遥望雪山”,在那个群里,我才知道原来在成都,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在成都遥望雪山”。
那天早上群里异常活跃。我也迫不及待的拿着望远镜冲上了顶楼观山。
我在成都前前后后加起来待了六年多的时间。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试图去理解这座城市。
其中的一个理解,就是一句诗的前半部分,来自诗圣杜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句诗就是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写下的《绝句》。
成都在天气极好的时候,是真的可以用肉眼看到雪山的。因为我在大学的宿舍里面就看到过好几次。
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当然我不是指看雪山很浪漫。
我指的是在公元 764 年(距今 1257 年),一个诗人在杜甫草堂,一个初春的早上推开自己的窗户,听见了虫鸣鸟叫的声音,再看到天上飞着一排白鹭,随着白鹭飞行的路线往远处一看,发现有一座清晰可见的雪山,恰好,他又觉得自己看到的是西岭雪山。
其实据后来人考证杜甫看到的应该是蜀山之后四姑娘山的幺妹峰。
但是没关系,也许是西岭的名字和诗更搭一点,于是纸墨笔砚,一气呵成,写下一首千古《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首《绝句》,竟然吟唱千年,写入了小学的课本之中。
千百年后的我们,早上起来,发现天气极好,于是爬上楼顶,没有听到虫鸣鸟叫,没有看到一行白鹭,但是往远处一看,也发现了一座清晰可见的雪山,于是拍下一张照片,再配上千百年前就准备好的文案:
窗含西岭千秋雪。
1257 年,白云苍狗,换了人间,雪山还在,诗歌还在。
难道,这不是时间赋予成都的一件极度浪漫的事情吗?
4
中秋节期间我去看了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我知道这部影片的观看门槛很高,但是我还是决定去电影院支持一下贾科长。
果然,我没看的太懂,所以就不瞎解读了。
我虽然没有看懂,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随手记在了微信里面:
贾科长是想探寻文学的“故乡”,或者说这些搞文学的人“梦开始的地方”。
有一些看起来轻描淡写的元素,却恰恰是点睛之笔。
比如,在贾平凹的那一部分,戏曲表演在里面多次出现。
如果让我去拍“故乡”这个题材,让我回到我的小县城里面。
戏曲,也是我一定会考虑放进去的元素。
因为小的时候,就在爷爷的怀里,听着戏台上的咿咿呀呀,虽然听不懂,甚至觉得无聊,但是这就是童年的一部分记忆,故乡的一部分元素。
我记得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回到小县城里面去过节。
有一天下午,我推掉了其它的事情,一个人在县城里慢慢的转悠,最后去了我们小县城里最繁华的一个广场。
在广场的入口,有一个川剧团,就是表演戏剧的地方。
我走那里路过的时候里面还在咿咿呀呀的表演。
门口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听戏,茶水五元,表演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某某某。
我站在门口往里面望了一下,舞台上灯火辉煌,一个人正穿着戏服,戴着头饰,端坐在太师椅上,唱着戏曲。
舞台下面灯光昏暗,都是一些老爷爷,面前摆着一杯盖碗茶,有的抬头望向舞台,有的目光低垂,促膝而坐。
那一刻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这个场景非常的朋克硬核。
外面是互联网行业冲击下的时光匆匆,里面是时光还长的慢条斯理。
当时,我很想花五元钱进去坐坐,拍几张照片,后来我忍住了。不打扰,是这个时代的我,与里面这个时代的他,最好的相处方式。
然后,在手机里面记得那个“火车声”,如果你看过贾科长的《站台》,你就知道我为什么会记录这个词。
当年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内心毫无波动,直到偶然间看到一次解说之后,才心有所悟。
火车一直没有过来,正如这伙年轻人等待的心。等你缓过神来,火车已经开走了。
带给我同样感受的,还有他的《山河故人》:
看到最后一幕,雪中独舞,还是忍不住感叹这个意味深长的重叠。
当时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个画面真好。
隔了很久之后,再次看到一个解说,当解说里面把原片放出来之后,那个中午我既然有点热泪盈眶,情难自已。
山河依旧,故人不在。
有一段时间我都被里面的主题曲《Go West》洗脑了,听的我特别上头。
敲代码都要跟着节奏。后来我特意去看了这首歌的评论。
嗯,果然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山河故人》:
等我看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外面艳阳高照,我骑着车往家走,心满意足。
至少,我看到了余华的那一部分,我很喜欢。
至少,贾科长还是那个没有被资本裹挟着走的自由电影人。他拍了自己想拍的东西,我解读不了,但是我替他开心。
我还特别喜欢最后小男孩被要求用河南话做自我介绍的那一部分。
他说他不会。
梁鸿说:我教你。一句一句来。
他学说河南话的过程,就是和自己的故乡建立联系的过程。
小的时候,根本不懂乡音是什么。长大之后才知道,人在外地,走在路上的时候,偶然间听到几句四川话,都会凑上前去,感受久违的乡音。
我记得我之前在北京的时候,就喜欢去一家川菜馆吃饭,因为可以用四川话去点餐。
乡音,就是我们和故土之间的联系。
所以,我觉得我很喜欢这一个小小的部分。
总之,看完之后,还是能隐约的感受贾科长在践行自己的那句话: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在那些我们每天见到的人们中间。
但是如果你没看过贾科长的电影、不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也不是一个褒义上的文艺青年,还是别去看吧。门槛真高。
5
昨天约了姐姐和姐夫来家里吃饭。
我们下午去超市买了很多煮火锅的原材料。
我惊讶的发现,现在煮火锅真的是太方便了。什么东西都给你准备好了,拿回家开火就下锅。
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洗菜、择菜、切菜这些繁琐的事情。
就连葱姜蒜都给你按照一人份切好、封装好。
懒人,改变世界。
好了,今天是中秋节,
如果你在外漂泊,那我祝你留下来,或者早日荣归故里。
如果你在家团圆,那你不需要我的祝福,请你祝福你只身在外的好友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