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综述丨“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学术研讨会(上)

法政实证研究 法政实证研究 2023-12-27

开场



2022年7月6-7日,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研讨会包括6日的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分论坛,和7日全天的线上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杭平、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和政治学系于晓虹三位老师组织。会议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立足于交叉学科的交流融合,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出发,探索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逻辑、制度发展和理论建构。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数百位来自学界和业界人士在线参与。

7月6日上午,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暨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雪冬致辞。白建军教授祝贺论坛在今夏继续成功举办,他指出,法律实证研究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学术发展的创新,也离不开法学研究实体的共同推进。并结合自身的最新研究,认为一方面实证与法教义不存在根本对立,而是统一于实践理性;另一方面法实证研究也要理论创新,要充分利用好裁判文书等资源。



白建军


杨雪冬教授代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认为今年的会议上了新台阶,会议主题富有学术远见和洞察力,研究对象、方法论都体现出新时代法治研究应有的研究路向。“法律、法院、法官”是社会政治研究的基本对象“制度一组织一行为者”在法治中的具体化,也是宗教中的“经一寺一僧”的另一种表达。这大大拓展了法治研究的场域,使研究更加立体化,也吸引更多学科、跨学科的加入,亦是研讨会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原因。希望研讨会更持续地推动下去,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杨雪冬





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以“把司法行政带回来”为题做了主旨演讲。他首先简要讨论了世界各国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后细致探讨了当代中国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制度演变的历史语境和重要约束条件,系统分析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相关机构与具体行动者的利害得失,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



朱苏力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司法改革专题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于晓虹主持。

于晓虹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程金华分享了一项关于“案多人少”的研究。程金华教授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法官工作负荷是各国法官的共性问题,可谓是一项“世界难题”。同时,案多人少也是中国法官面临的大问题。基于该议题,现有的知识与应对策略基本形成了法律程序、社会治理、法院管理三大路径。程金华教授利用2020年在全国部分省级法院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应对策略。


程金华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李偲韬对中国日常刑事案件庭审中的脸面运作进行了研究,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研究进行对话。李偲韬首先从经验与文献角度指出日常刑事庭审不同于公众刻板印象,表演视角、改革视角、过程视角都忽略了日常的“表演”,而日常表演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派。这一研究结合并深化了戈夫曼的拟剧论和“中国人的脸面观”,构造了法律脸面和政治脸面两个理论工具透视庭审过程。进一步的,基于某基层法院的庭审直播录像数据,研究对庭审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法律脸面在法律空间、法律流程和庭审过程中的运用,指出“消解”与“变脸”也可能成为法律脸面的危机,法官会通过法律脸面与政治脸面来获得或保护面子。


李偲韬


纽约大学政治系博士研究生李怡爽研究了法院结构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她结合已有文献对央地分权与地方竞争、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利用218个地级市的省级统管司法改革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2014年省级统管改革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统管改革后,地方保护的动机与能力都被削弱,形成了制度约束,促进了外资企业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增加了外资企业的投资数量。此外,省级统管改革的影响更集中在原有经济水平不太高的地方,改革后外商更偏向于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行政成本降低,盈利增加。


李怡爽


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思达、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李学尧共同担任本单元评议人。刘思达老师认为程金华老师的文章特别有启发,指出法官数量的增加与案件数量的增加不是一个数量级。刘老师建议,案件多是普遍现象,应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案件在数量上的增幅;而法院人少的原因也可以考虑法官流失、非司法工作的繁重等方面。对李怡爽的研究,他认为该研究精细、扎实,也是政治学方面的经典选题,但文章假设与传统的因果关系与常识有所出入,可能是倒置的。对外商而言,一般不会首先关注司法改革,可以进一步考虑地方政府能力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


刘思达


李学尧老师重点对李偲韬的报告做了点评,认为文章采取建构主义视角,将具有静态特点的戈夫曼理论改造成动态化的“翻脸”模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司法运行状态的理解。他认为,李偲韬创新性的区分“角色”与“面相(face)”,超越了传统的司法角色论;其实证材料主要来自于数字产品,却巧妙地坚守了质性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超越了具有片面化或者虚构性缺点的规范主义司法行为理论;研究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对ADR、政策型法院等领域研究。李学尧老师认为,文章中相关概念的妥当性、研究案例的外部性还可商榷,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挖掘中国法官遭遇伦理困境的特殊性。此外,李学尧老师还针对朱苏力教授“将司法行政带回来”的讨论,以“包办婚姻比自由恋爱离婚率更低,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恢复包办婚姻”为例,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对实证结果的过度解读。


李学尧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法官决策专题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杭平主持。

陈杭平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忠探讨了我国冤错案件事实问题的纠正机制。刘忠教授对比了历史遗留性问题与普通刑事案件,认为事实认定问题是导致普通刑事案件冤错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审判人员往往无法对于案件事实形成同一的判断,文字之外信息带入的差异更导致了显著的认知分歧。该研究分析了判断事实问题判断时的认知分歧,展示了冤错案件纠正中的复杂性。


刘 忠


台湾地区“中研院”研究员张永健探讨了法官任职经历对审判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台湾地区300多万件案件,特别是2542个上诉案件的分析,研究发现,当上诉案件被分配给撰写地区法院意见法官的前同事时,案件被逆转的概率显著下降。当审理上诉案件合议庭的主审法官是地区法官的前同事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关系而非学习机制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永健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曾瑜老师报告了一项与冯煜清老师合作的关于人民陪审员的研究。研究分析了2012-2016年的17704起离婚案件,发现人民陪审员的存在提高了判决离婚以及将子女监护权授予原告的概率。陪审员的参与增加了合议庭确认当事人提出的某些法律事实的可能性;此外,陪审员的某些个人职业背景也在其中发挥了影响。


曾 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兆阳报告了一项与于晓虹老师合作的研究。研究聚焦于我国审判合议庭的构成逻辑及其潜在影响,重点探讨了我国法官在合作审理案件时的联盟构建策略。通过对基层法院案件的实证分析,研究验证了中国法官组成合议庭的策略及其与法院决策之间的显著关联,合议庭制度为中国法官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撑。


孙兆阳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王娟、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刘庄共同担任本单元评议人。王娟老师对本单元的论文做出了高度评价;针对孙兆阳同学的报告,王娟老师结合法学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点评,并对文章的机制分析以及变量选取提出了建议。针对曾瑜老师的报告,王娟老师认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效应的发现十分有趣并且令人鼓舞。王娟老师还对文章的机制解释部分提出了建议。

王 娟


刘庄老师则从方法论的视角和理论阐释的维度对张永健老师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并结合比较研究的情景,对文章的理论展开方式提出了建议。针对刘忠老师的报告,刘庄老师认为文章的发现颇具启发性,行文引人入胜,文章清晰地指出了冤错案件纠正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刘庄老师还就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论意涵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 庄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法律与民意专题由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习超主持。

习 超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泰苏分享了一项关于中国语境下法律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的研究。张教授首先从概念上辨析了纯粹的法律合法性(pure legality)和政治合法性(political legitimacy)的关系。研究通过一项覆盖450余位受访者的网络调查实验,发现有法必依、精准执法、程序正义等概念在中国语境下会产生可观的反馈。


张泰苏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冯煜清报告了一项他与曾瑜老师合作的研究,探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民众感知正义。该研究分析了2006-2019年CSS的调查数据,讨论了14年间中国公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态度及其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影响中国民众感知司法正义的因素。


冯煜清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冯晶分享了一项关于中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对司法合法性(legitimacy)认知情况的研究。文章发现民事诉讼当事人对法院系统普遍比较信任,同时,当事人对法律与裁判的遵从意愿却比较低。结合深入的田野访谈,冯晶认为司法疏离感可能是引发这一现象的因素。


冯 晶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刘庄报告了一项关于民意如何影响酒驾量刑的合作研究。该研究以醉酒危险驾驶罪为切入口,使用2014年公开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在不同地区,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存在相当的差异性。民意会对当地危险驾驶罪的量刑产生显著影响。但是,民意与犯罪的实际治理情况不存在显著的关联,因此,在承认民意对司法影响的基础上,司法裁判者可以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民意沟通等方式促进民意和司法治理、司法裁量的良性互动。


刘 庄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助理教授吴雨豪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苏毓淞共同担任本单元评议人。吴老师提出,张泰苏老师的研究在相邻概念的比较辨析中设定了理论和实证讨论的范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研究通过精妙的概念操作化实现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紧密连接。同时吴老师对调查实验的部分情景设计,交乘项的解读提出了一些想法。对冯煜清老师的研究,吴老师提出,关于司法正义的研究很好地回应了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些重要价值追求,研究司法正义与诉讼经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进一步的,吴老师对于研究的变量选择和因果性解读发表了看法。

吴雨豪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苏毓淞指出冯晶老师的研究在问卷调查的题目设置和变量测度上存在可以探讨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考虑诉讼当事人信任的差序格局。刘庄老师对多层次回归的运用很有趣,还可以对地区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运用跨期的法官案件判决对文章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苏毓淞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法律与经济专题由中国人民大学侯猛老师主持。

侯 猛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习超报告了一项关于关联股东回避表决制度的研究。该研究分析了2015至2019年A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案件数据,研究发现,关联股东回避表决制度在中国市场比在欧洲的影响更大,中国的非关联股东反对弃权率也更低。此外,研究发现更强势的上市公司触发该制度的可能性更大,更有可能被这一制度束缚。既有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该研究通过政治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说明。

习 超


山东大学金融研究院魏建教授、薛启航博士研究生报告了一项关于数字经济与女性独立关系的合作研究。该研究使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女性的经济独立水平与精神独立水平,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女性的“婚姻惩罚”与“母职惩罚”。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女性产生的事业保障效应和资本巩固效应是其推动女性更加独立的重要路径。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女性的数字素养,促进女性劳动力在数字时代实现自身价值。


魏 建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戴昕报告了一项关于安全港规则的研究。戴昕老师指出,安全港规则有助于法律在坚持一般安全要求的同时,为行为主体提供必要的免责预期和行为改善激励,具有较高的制度产出效率。但安全港规则的制定和适用也可能出现偏差。为此,需要强调公开透明、条件合理、动态调整和放权监督等优化设计原则。


戴 昕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曾思老师报告了公私合营的法律与金融研究。研究问题为法律对PPP投资者保护程度是否足够,以及倘若法律保护不足,中国如何鼓励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对222起行政协议解除案件、500个PPP合同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PPP市场法律对政府约束较弱,民营化程度受到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国有企业应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风险有一定优势。这一研究的政策启示是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强化竞争的公平性,进而推动PPP发展。


曾 思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若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盛智明共同担任本单元评议人。针对魏建老师的报告,盛智明老师肯定了该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且视角新颖、方法严谨,对于研究的数据选择、异质性分析进行了细致点评。针对曾思老师的报告,盛老师认为该研究问题清晰、方法严谨规范,对于该研究对话的理论、界定的关键概念提出建议。

盛智明


针对习超老师的报告,陈若英老师肯定了该研究的理论输出意识、数据收集工作扎实、实证方法严谨,对于该研究的潜在比较参考价值提出自己的建议。针对戴昕老师的文章,陈若英老师肯定了其跨部门法、跨法域和历史的视野,指出安全港规则未来可以在如何与权利救济体系衔接、如何克服实践中的制度障碍等维度进一步深入拓展。


陈若英




会议总结



陈天昊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天昊进行了总结。陈天昊老师首先充分感谢了与会老师对本次会议的支持。陈天昊老师指出本次会议以“比较”为主题,各位学者围绕“法律、法院与法官”话题展开研究,在方法上趋于一致的同时,亦是在回应不同学科的理论问题,法政治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有各自学科的侧重点与研究志趣。在方法及话题同质性的背后,仍然潜藏着问题及理论上的异质性。陈天昊老师期待未来可以持续思考社科法学是否有可能以及应当如何发展出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带有主体性的理论。最后,陈天昊老师表达了对于第二天思想盛宴的期待。



讲座整理|周嘉豪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孙兆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赵赫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苏亦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审校 于晓虹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Empirical Study of Law and Politics法政实证研究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