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政实证研究

其他

本周四下午2点丨刘思达:法律职业的空间流动

刘思达主讲人刘思达,1980年生于北京,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现任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社会学系兼职教授,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关于中国法律职业的实证研究,并从事关于法律、职业、社会空间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写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American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地图版通知 | “哪”字期琢磨:法与交叉学科青年工作坊:15篇征文获选进入交大交锋

如本期工作坊在4月25日发布的第2号通知所示,工作坊根据发起人投票结果决定,从120篇报名论文(摘要)中,邀请31篇长摘要作者提供论文全文。截止5月20日,共收到28篇文章全文。5位工作坊发起人分别审读所有文章并各自投票,共计有15篇文章得到3票以上推荐。由于本期工作坊只采取线下方式,个别获得推荐的文章作者可能因此无法参加。经发起人会议讨论,决定先行邀请全部15篇作者前来报告论文(实际报告人数要少于15人)。同时,对于进入第二轮的其他13篇入围文章作者,我们也欢迎来上海参加讨论。会议形式、时间与地点为方便青年学者们开展更为有效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全程线下举行,不再提供线上参会方式。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会议综述丨“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学术研讨会(下)

开场2022年7月6-7日,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研讨会包括6日的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分论坛,和7日全天的线上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杭平、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和政治学系于晓虹三位老师组织。会议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立足于交叉学科的交流融合,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出发,探索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逻辑、制度发展和理论建构。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数百位来自学界和业界人士在线参与。7月7日上午,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研讨会在云端继续举行。主旨演讲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卫民围绕司法改革的实证研究为何展开、如何展开,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改革展望三个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左卫民教授认为,在当前对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中,有理论和实证这两种值得关注的范式。过于偏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证研究,可能会因脱离实践使提出的改革问题不切要害、改革方案操作性不强,最终导致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结合理论的实证研究则具有纠正个案偏见、客观全面评估司法改革成效、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验证已有理论主张等优势。诉讼法与司法制度的实证研究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部门法,法院的调研研究也呈现出明显的实证研究倾向,实证研究不仅重要而且已经成为主流。实证研究中可使用描述性、非描述性统计方法和计算科学方法等。从对司法改革的实证审视及对司法运作的实证分析两方面,左卫民教授简要介绍了对员额法官遴选机制改革、民事程序繁简分流改革、线上诉讼等司法改革措施的实证审视,以及关于刑事辩护率、法院院长角色、基层法院财政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等的实证分析。左卫民教授总结认为,在整体思路上,司法改革应更加重视实证研究的作用发挥;在方法运用上,要反思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中国的司法与诉讼理论。左卫民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法官决策与实证研究”专题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天昊主持。陈天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彭小龙分享了关于法实证研究本身内含的理论要素的研究。从当前法实证研究面临的外部批评与内部争论出发,他提出法实证研究本质上仍是理论研究,既不能被简化为对实证资料的收集整理或者对经验的归纳概括,也不能被视为是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的直接适用,研究者需要在学说资源、实证资料、问题意识上目光往返流转,在此过程中将塑造法的实际样态的观念价值、制度规范以及各种社会要素整合到一个具有融贯性的框架之中,并通过这种分析框架来处理法的实际样态必然内含的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规范)、一般与个别、应然与实然等紧张关系。在具体研究中,这种经由实质命题与方法问题、观察与理解等交织而成的“分析框架”就是法实证研究中的“理论”。通过对作为“理论”的“分析框架”的含义、作用及获得的分析,可以对法实证研究的一般性质和基本过程做出清晰说明。在发言中,他主要就“理论”在法实证研究中为何重要、法实证研究中的“理论”是什么等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报告。彭小龙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阳李老师分享了以法学外部学科知识、学科交叉与学术影响力为主题的研究。他提出当下的法学研究者高职称高学历,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呈扁平状的抛物线趋势。法学学术的影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抽样1000篇以上文献,阳老师以法学论文中的外部学科知识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从主要外部学科知识的引证趋势来看,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已经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稳定且停留在表层,纵深层次的原理借鉴、方法实践和知识交流还没有真正实现。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表明,法学论文引证外部学科知识的比例越高,被引次数反而越低,学术影响力越小。外部学科知识难以稳定而持续地进入法学主流学术视野,可能导致学术领域的封闭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法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阳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会议综述丨“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学术研讨会(上)

开场2022年7月6-7日,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本次研讨会包括6日的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分论坛,和7日全天的线上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杭平、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和政治学系于晓虹三位老师组织。会议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立足于交叉学科的交流融合,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出发,探索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逻辑、制度发展和理论建构。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地区“中研院”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数百位来自学界和业界人士在线参与。7月6日上午,第十五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暨第二届“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法官”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雪冬致辞。白建军教授祝贺论坛在今夏继续成功举办,他指出,法律实证研究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学术发展的创新,也离不开法学研究实体的共同推进。并结合自身的最新研究,认为一方面实证与法教义不存在根本对立,而是统一于实践理性;另一方面法实证研究也要理论创新,要充分利用好裁判文书等资源。白建军杨雪冬教授代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认为今年的会议上了新台阶,会议主题富有学术远见和洞察力,研究对象、方法论都体现出新时代法治研究应有的研究路向。“法律、法院、法官”是社会政治研究的基本对象“制度一组织一行为者”在法治中的具体化,也是宗教中的“经一寺一僧”的另一种表达。这大大拓展了法治研究的场域,使研究更加立体化,也吸引更多学科、跨学科的加入,亦是研讨会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原因。希望研讨会更持续地推动下去,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杨雪冬主旨演讲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以“把司法行政带回来”为题做了主旨演讲。他首先简要讨论了世界各国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后细致探讨了当代中国司法审判与司法行政制度演变的历史语境和重要约束条件,系统分析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相关机构与具体行动者的利害得失,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朱苏力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司法改革专题由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于晓虹主持。于晓虹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程金华分享了一项关于“案多人少”的研究。程金华教授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法官工作负荷是各国法官的共性问题,可谓是一项“世界难题”。同时,案多人少也是中国法官面临的大问题。基于该议题,现有的知识与应对策略基本形成了法律程序、社会治理、法院管理三大路径。程金华教授利用2020年在全国部分省级法院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应对策略。程金华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李偲韬对中国日常刑事案件庭审中的脸面运作进行了研究,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研究进行对话。李偲韬首先从经验与文献角度指出日常刑事庭审不同于公众刻板印象,表演视角、改革视角、过程视角都忽略了日常的“表演”,而日常表演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派。这一研究结合并深化了戈夫曼的拟剧论和“中国人的脸面观”,构造了法律脸面和政治脸面两个理论工具透视庭审过程。进一步的,基于某基层法院的庭审直播录像数据,研究对庭审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法律脸面在法律空间、法律流程和庭审过程中的运用,指出“消解”与“变脸”也可能成为法律脸面的危机,法官会通过法律脸面与政治脸面来获得或保护面子。李偲韬纽约大学政治系博士研究生李怡爽研究了法院结构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她结合已有文献对央地分权与地方竞争、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利用218个地级市的省级统管司法改革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2014年省级统管改革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统管改革后,地方保护的动机与能力都被削弱,形成了制度约束,促进了外资企业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增加了外资企业的投资数量。此外,省级统管改革的影响更集中在原有经济水平不太高的地方,改革后外商更偏向于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行政成本降低,盈利增加。李怡爽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思达、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李学尧共同担任本单元评议人。刘思达老师认为程金华老师的文章特别有启发,指出法官数量的增加与案件数量的增加不是一个数量级。刘老师建议,案件多是普遍现象,应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案件在数量上的增幅;而法院人少的原因也可以考虑法官流失、非司法工作的繁重等方面。对李怡爽的研究,他认为该研究精细、扎实,也是政治学方面的经典选题,但文章假设与传统的因果关系与常识有所出入,可能是倒置的。对外商而言,一般不会首先关注司法改革,可以进一步考虑地方政府能力或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刘思达李学尧老师重点对李偲韬的报告做了点评,认为文章采取建构主义视角,将具有静态特点的戈夫曼理论改造成动态化的“翻脸”模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司法运行状态的理解。他认为,李偲韬创新性的区分“角色”与“面相(face)”,超越了传统的司法角色论;其实证材料主要来自于数字产品,却巧妙地坚守了质性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超越了具有片面化或者虚构性缺点的规范主义司法行为理论;研究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对ADR、政策型法院等领域研究。李学尧老师认为,文章中相关概念的妥当性、研究案例的外部性还可商榷,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挖掘中国法官遭遇伦理困境的特殊性。此外,李学尧老师还针对朱苏力教授“将司法行政带回来”的讨论,以“包办婚姻比自由恋爱离婚率更低,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恢复包办婚姻”为例,认为我们应该警惕对实证结果的过度解读。李学尧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法官决策专题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杭平主持。陈杭平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忠探讨了我国冤错案件事实问题的纠正机制。刘忠教授对比了历史遗留性问题与普通刑事案件,认为事实认定问题是导致普通刑事案件冤错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审判人员往往无法对于案件事实形成同一的判断,文字之外信息带入的差异更导致了显著的认知分歧。该研究分析了判断事实问题判断时的认知分歧,展示了冤错案件纠正中的复杂性。刘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征稿|“渠”字期琢磨:法与交叉学科青年工作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一届“问”字期工作坊自今年1月30日公开征稿以来,受到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已于2022年5月22日在线上成功举行。学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学者的不断涌现,与各位青年才俊共同“琢磨”也是本工作坊的初心。当下,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为此,我们发起第二届“渠”字期琢磨:法与交叉学科青年工作坊,继续为致力于此的青年研究者提供平台,开展坦诚而严肃的学术对话。此次工作坊的发起者,来源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及公共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具有多元的学术背景。我们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与各位青年才俊们会猎于讲台、交锋于笔尖,共同推动法与交叉学科研究的进展。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会议综述丨“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学术研讨会(下)

7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共同体会议“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分论坛在北京市海淀区辽宁大厦7层锦州厅-F举行,作为线上线下融合论坛,共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位学者与会做了报告。会议延续了前一日的热烈气氛,在面对面互动中推向高潮。第五单元左卫民第五单元由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卫民主持。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冯煜清报告了一项关于司法判决的合作研究,基于十余万份寻衅滋事判决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依法治国宏观背景下,法官面对压力倾向于选择有韧性的审判裁量方式,以寻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平衡与统一。冯煜清台湾地区“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永健报告了关于美国最高法院判例引用情况的合作研究,通过分析2003-19年美国48个州最高法院引用判例的状况,揭示了判例引用频率的恒定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法官先例引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判例的篇幅、案件的类型都会对判例引用产生显著影响,相反,法官个人因素(人口统计学要素和法官态度等)对判例引用并没有显著影响。张永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王娟分享了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关于中国村干部管理的历史性考察研究,通过梳理1949-2021年中国村级基层干部管理机制的变迁,研究发现党和国家主要通过政策规定、运动型纪检、司法程序三大方式管理村干部,但在不同时段对各种方式的倚重有所不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法规一直是约束村干部的主要方法,1978年和2018年是重要转折点,特别是2018年以来更强调村干部应受到党规和国法的双重约束。王
2021年7月15日
其他

会议综述丨“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法院与司法治理”学术研讨会(上)

Politics法政实证研究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
202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