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总是缺点什么?
我们“所拥有的”在不断的增加,可内心的满足感有没有随之增加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有人疑惑:
“佛法中说,贪欲越炽盛,越感得匮乏的果。可我努力积累财富,拥有的当然是越来越多,怎会匮乏呢?”
其实,重点并不是我们实际拥有了多少,而是内心有多强烈的匮乏感。
所有的苦乐、因果,都是在心上安立的。我们“所拥有的”在不断的增加,可内心的满足感有没有随之增加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始作俑者
BUDDHA DHARMA
贪欲,顾名思义,渴求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他人的财富、势力、魄力、辩才、美貌等。
细致观察,我们的许多烦恼追本溯源,都来自贪欲心。
当你心心念念想要一样东西,从这个心念产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为种种情绪的制造者。
比如,想要更高的职位和薪水。如果有人制造障碍,比如和你竞争,便会对这个人和他的所有支持者生起嗔心;如果有人得到了而你没有,便羡人之有,心生嫉妒.....
我们常常羡慕修行人的寂静喜乐,其实,只是我们的欲望比他们多,搅扰了我们心中本来平静的水面。
当你的心不再黏着于一样东西、一个人,也就获得了相应程度的自由,耽著越少,越自由。所谓解脱,就是这样一点点实现的。
只要心在贪,就是匮乏的
BUDDHA DHARMA
贪欲深重到一定程度,等待我们的是——在漫长无法计算的时间中,饱尝极致的痛苦。挨不过,也得挨,业力未尽,孰救孰归?
在此之前的许多个生世中,我们也都会感受贪欲炽盛带来的苦痛。
比如,欲望不断膨胀。无论拥有多少,都不会感到满足。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化妆台上永远少一支口红,车库里永远少一辆更好的车……
只要心中有贪欲,我们就是匮乏的,总是缺点什么。原来,饿鬼的受用匮乏、身心煎灼,不是夸大其词。
是否受用具足,是由心来界定的,拥有多少才算够呢?
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贪欲炽盛的人,一直处在“想要”的状态,拥有的再多,也是贫穷的,因为他时刻备受匮乏之苦。向外渴求、抓取、囤积是内心的动作,这一辈子几十年一直在拼尽全力做这个动作,串习到极致,便是匮乏感到极致。那便是饿鬼的世界——要什么没什么。
所有的缘起都是在心上安立的,重点并不是我们实际拥有了多少,不是银行账户上有多少数字、家里有多少房产证,而是内心有多强烈的匮乏感。
这样去理解因果,才会真正地信受:佛说因果不虚,是无欺的道理,四个字说尽了我们生生世世的苦乐线索。
经中云:“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一切都是心的游戏。有怎样的内心运转模式,就有怎样的身体和世界。因果不虚,“不虚”不是大概、差不多,而是微妙和绝对的精准。
还有这样描述:“若器世间一切盛事、年时日夜月半月等,渐渐衰微,所有气味唯减不增;如是一切是贪欲增上果。”
大意是:由于贪欲增盛的缘故,世上所有圆满、兴盛的事物,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走向衰微,只有损减,没有增盛。因为贪心的相是念念想要更多,以此感得外物日日减少。
所以,衰败来自于贪婪,兴盛来自于无私、放舍。
“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
BUDDHA DHARMA
根据有关论典,贪心圆满必须具足五相。以贪执财物举例:
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贪求财物成为己有。
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希求财物辗转增长。
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资财等事,心里分别这是殊胜美好,进而深生羡慕、垂涎不已。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心里图谋“这些财物如何才能归属于我”,如是对他物起取得心。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由于贪欲烦恼覆蔽的缘故,自己不觉得羞耻,也不了知贪欲的过患,因此不知道应当从贪欲中出离。
以上五相如果缺少其中一种,就不算一个圆满的贪欲心。在前四种心态发生时,如果心里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由此止息贪欲的发展,从中出离。经中,有一则公案:
顶生王由宿世所造的福业力上升到了忉利天,历经三十三代,与帝释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交战。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应战,他吹响贝角,发射弓箭,阿修罗王当即坠落在地。
击败了阿修罗后,顶生王想:“我的力量无人能比,还与帝释平起平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翻,独霸为快。”他才生此心,当即掉落在天宫的大殿前。
在他快死时,天人问他:“如果后世有人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怎样回答?”
他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
随着顶生王的威势、能力愈发增盛,他想要的越来越多,内心的匮乏感也就越来越炽盛。
和许多人一样,他也是一个富有的穷人。
佛说一切财产中
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
知足无财真富翁
——《亲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