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9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www.ptz.cn 次第花开 2022-09-26



世人常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我们完全没必要把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手段、方法用在修学佛法上。

佛教徒是依靠法理断恶行善,通过修行断除烦恼之人。

我们从刚刚学佛,感到新鲜好奇,到对上师生起信心,再到学习打坐、做功课、调节生活方式……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好像今天皈依,明天证悟,后天就能成佛了。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时反观自己,在学佛过程中目标是否偏离。


不离对行善动机的觉察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中说:“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师面前,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

这种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绝大部分时候却是无意识的。换言之,你以为自己是佛教徒,而实际上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反观自己:在不学佛的同事和亲友面前,我们身上佩带着念珠,嘴里说着佛教的专业术语……我们是否把这些外在的所依当作佛教徒的标志?

在道友面前,我们是否在扮演着道行貌似更高的佛教徒?

听到别人讲谨慎取舍因果,自己却说:“不必说这些,万法皆是空性,安住就可以了,不要着相”。

仔细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种证悟境界呢?所言是否符合当下的境界?是否与对方的根机相应?




在上师面前,我们变得格外恭敬和虔诚,会满脸欣喜或泪流满面,这是得到加持的一种表现;
但当看到道友时,心里却想:“他还不如我,他都没哭,信心应该不大,应该是刚皈依的……”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最值得被上师教导、关爱的弟子。

陷入这些误区,说明我们只是在扮演佛教徒。

我们脱离了对自己行善动机的觉察。在佛法中,动机指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发心,分为善、恶、无记三种状态。



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




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说:“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


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是佛教徒吗?

比如和同事、朋友逛街,看到路边有乞丐,于是布施了一点钱给他,这时自己的发心是什么?是真对他生起了悲心,觉得这能解决他一顿饭的温饱,免除暂时的饥饿之苦,还是只为扮演佛教徒,想着跟同事在一起,看见乞丐不去布施就无法证明自己是佛教徒了。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自己走在公认的正道上,还是为了把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个究竟?

做事时我们要反观自己的动机。


这里并非在做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修行到不同的阶段,心里会出现不同的发心,我们要能明白自己处于修学的哪个阶段。

我们从小就有这样的习惯,凡事都要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优秀。考好成绩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家长们交口称赞的好孩子。我们一直都在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努力,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佛法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反观自己,如果做不到时刻反观,尽力就很好,哪怕一天只反观一次也行。

《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们可以慢慢来。

刚开始可能会非常害怕反观自己,害怕看到自己内心不堪的一面,其实不用害怕,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我们不需向外求索,也不用扮演什么角色,只需向内时刻观察好自己就足够了。



不要做“娴熟”的佛教徒



作为佛教徒,表面上做得很熟练、很入门——“随喜师兄”“随喜赞叹”“太感恩您了”,这些话总不离口,对所有人都很客气。

比如我们和道友一起护生、朝圣、闻思,在寺院里做义工等,过程中或完成后经常会说:“随喜师兄”“太赞叹了”“您太精进了”。

但在说这些话时,我们内心到底有没有善意呢?我们要觉察自己是否在真心随喜——想觉察就肯定能觉察到。

看到别人行善,自己也觉得欢喜,希望别人做更多的善事,获得更大的福报,这是真正的随喜。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再版前言中说:“如果不贴近自身经验,诚实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心里的一切,并将佛法运用其中,我们很容易会在修学的过程中偏离解脱烦恼的初衷。”


与道友相处时,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说随喜,是说给别人听的吗?心里是否是真心随喜?有没有发自内心地希望对方更好?这很容易观察到,同时可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

所有的修行——随喜、布施等,都关乎我们自己的内心。

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嫉妒习气根深蒂固,不是我们故意想嫉妒谁,而是由于习气自然而然地嫉妒别人。看到别人比我们精进比我们好,心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是嫉妒,第二念才可能是勉强、机械地随喜。

可能我们入佛门会说的第一个词就是“随喜”。我们常常说随喜,但到底有多少次是真正出自善意?也许我们只是口头上越来越娴熟,成了一个熟练的“佛教徒”。



《次第花开》再版前言中说:“比如,你会成为越来越娴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气,‘随喜’‘赞叹’不离口,可是你心里没有多少善意。事不关己时,你能做到‘八风吹不动’,而真正的问题出现时,你的反应跟不学佛的人是一样的,既没有对自身的觉察,也没有对正法的忆念,只是任由情绪肆虐、言行失当。

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都荒于贴近自身而修行,无法随时提起对内心感受、欲望、情绪的觉察,更没有当下出离的心力。”


事不关己时,我们能做到“八风吹不动”。他人被诽谤或被赞叹,得到或失去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好像已不会被世间八法干扰了。可一旦真正的问题出现,我们的反应跟不学佛的人是一样的——会因为自己被诽谤而生气,大发雷霆;会因为自己得到称赞而生贪心,沾沾自喜。

通过堪布的教言,我们知道没有深入内心的修行是难以取得进步的,这是对我们初学者的警示。

我们应反复阅读教言。依教奉行,避免在修行路上走弯路或掉入陷阱。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 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