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社会公平视角下住房发展的若干讨论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全文刊载于《建筑实践》039辑特辑:

住有所居,多元共生

关于社会公平视角下住房发展的若干讨论


<<<

黄一如

HUANG Yiru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学科组责任教授



AP / 社会对于“保障性住房用户”容易产生“低收入群体”这一消极印象。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应当趋同还是差异化?


黄一如:最近由于课题研究的缘故,我们对上海农村空置农房的使用情况有一定了解,发现目前很多上海农村空置用房正被改造为租赁用房,租金也在不断上涨,这说明社会对租赁住房的需求很旺盛。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很多建成的公租房小区的规划设计从表面上看与以小户型为主的常规小区十分类似。但这种做法能否对接到公租房使用群体真实的居住需求,是值得商榷的。


在美国纽约,约70%的人口租房子住,剩下约30%才拥有自己购置的住房。而在上海,这个比例不仅相反,甚至租房人口占比还不到30%。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供给,变相催生了租赁房市场的大量供方,某种程度上可能致使租赁房市场整体供大于求。那么从政府视角来看,新建保障性住房所面向的到底是哪些人群?租赁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应该建立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还有许多研究工作亟待开展。


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或需要我们从观念到方法进行一系列的转变,如规划方法、设计标准等。现阶段公租房的规划方法多脱胎于常规居住区的规划,比如控制公租房建设的指标仍为容积率或者每户的面积。事实上,如果从需求方的角度出发,在规划层面用套密度进行控制,才能直接对接市场需求。


保障性住房应从个人基本需求的角度制定核心的底线标准。以公租房为例,它是临时过渡性的居住房屋,所以在讲求社会公平的同时,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使用者个人际遇的变化。如果将公租房等同于福利租房,那它就与从前的福利分房一样,不利于激励人的长期成长。


我们研究过美国、德国等多国的保障性住房案例,在很多国外案例中,租赁住宅和普通商品住宅往往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再以日本的做法为例,同一个小区里,公共住宅与商品房有明显区别,传达出一种潜台词:公共住宅在维护基本居住权利的同时,还希望促进人的发展。


保障性住房使用者的尊严必须维护,但我们对保障性住房的起点标准同样必须有清醒认识。欲速则不达,关于居住公平的理想,其实大家已经孜孜以求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我国住房市场对社会公平理念的践行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AP /“完整居住社区”概念如何影响住区规划?


黄一如:“完整居住社区”概念的兴起,与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对住区规划趋势的感受是吻合的。以前住区规划基本采用有中心、有边界的规划方式,城市设计则主要解决系统问题;现在住区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完整居住社区”概念已完全覆盖支撑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系统,强调居住环境与城市的连接和共享,这与“新城市主义【1】”的理念不谋而合。住区规划将有机会把城市规划所强调的若干理念结合在一起考虑,如“小街区、密路网”等。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从步行体验的角度出发来重构居住环境,是一个很好的主张。当然,这一主张的落地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规范的修改,也包括规划方法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转变。



AP /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地产的发展赋予了城市住宅过多的“资产”属性。当住宅回归居住功能本身,如何从建筑学本身出发,看待“面向未来的住宅设计”这个命题?


黄一如:今天建筑师在住宅设计中的话语权正越来越小,“千篇一律”的住宅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恶性循环的结果,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从住房发展的历史来看,真正意义上有一定革命性的住宅设计作品是在特定契机下产生的,而这个契机往往来自政府推动。譬如近几年,有关小户型的研究为什么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成果?这与国家的“9070”政策【2】有关。有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就会有相应的深入研究。当下政策对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建设的关注,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给予了建筑师一些探索的空间。我对此抱有信心,因为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政策契机下有价值的尝试。


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入对存量提质增效的阶段。这一背景下,大量旧城改造项目必然涉及住宅改造。以我所了解的工人新村改造项目而言,它们面临的挑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对比一下德国原东德地区的工人新村改造、荷兰的住房改造等国际经验,他们的改造关注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落到细节上,而是首先在共享的角度下重新梳理、分配社会资源。因此,政策环境的转变是住宅设计在落地层面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必要前提。

充分利用既存建筑潜质的德国莱内费尔德南部住区改造项目


这并不是说建筑师在这方面就无可作为。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地展现住宅设计的各种可能性,转变公众及管理部门关于住宅的观念。新的可能性只有被看见了,才有被付诸实践的机会。高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性的培养。我们希望建筑师不要放弃通过各种方式呈现住宅设计的可能性,总有一天会慢慢改变设计环境,从而催生更好的创新作品。


注释


1“新城市主义”是指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的一个新运动。其宗旨是重新定义城市与住宅,创造出新一代的城市与住宅。它提倡创造和重建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镇、乡村和邻里单元,由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和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两大理论组成。


2“9070”政策指的是“要求新建住宅项目,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的户型必须占整个项目的70%以上”,源于2006年5月发布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除特别标注外,本文插图均由 作者本人 提供


杂志编辑 /  忻 运、李晓萌、黄心怡

新媒体编辑 /  吕飒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