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PTalk|奥雷·舍人:每个建筑都是一部叙事作品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摄影:Felix Gruenschloss

- 奥雷·舍人 -

因创新的高层建筑、住宅项目和文化机构的设计作品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建筑师。作为奥雷·舍人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他领导并管理公司的业务、创意愿景和战略发展。他的项目屡获殊荣,其中新加坡双景坊荣获2021年度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城市人居奖,新加坡The Interlace荣获2015年度世界建筑节年度建筑大奖,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荣获2013年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奥雷·舍人事务所在香港、北京、柏林和伦敦设有工作室,其作品涵盖众多知名建筑(例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嘉德艺术中心)以及户外影院系列等艺术装置。


⌈每个建筑都是一部叙事作品⌋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media and architecture is something that fascinates me to this day.”


“I first came to China in 1992, partly out of the urge to see the world in general but mainly because I was fascinated by the country, the culture and its potential.”


“Architecture is about life and the spaces of life, and not simply form or built matter.”


“Intense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ideas are required to find ecologically, socially and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our projects and to achieve this rigorous, focused and dedicated work is need.”


——Mr. Ole Scheeren



01

您很早便开始接触与学习建筑设计,可以向我们分享一些您的求学经历吗?

奥雷·舍人

我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所以我从小对建筑耳濡目染。我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KIT)读大一的时候,便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委托项目——设计一家时装店,项目于1994年完成,并发表在了德国的一本重要建筑期刊上(此处不呈现具体名称)。


在这段从业初期的经历中,我学到许多关于建筑实践的知识与经验,它们也给我后期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深远影响。我先后在德国和瑞士的两所以技术为导向的大学求学,之后去了伦敦的AA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继续学习设计。在那里,我致力于研究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共生建筑”的概念。媒体与建筑之间的交融至今仍令我着迷。


02

您21岁时便曾游历中国,当时因何考虑要来中国呢?

奥雷·舍人

1992年,我首次来到中国,不仅是为了探索世界,更是被中国及其文化与发展潜力深深吸引。我在中国待了3个月,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深圳是第一站,当时的深圳完全没有城市的样子,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在那个旅游业尚未起步的时期,感受当地人的友善和好奇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正因如此,当后来有机会参与到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项目的建设中时,我便清楚地知道我要回到中国,带领我们的设计团队完成这个独一无二的项目。

CCTV by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 OMA

摄影: lwan Baan


03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是您2002年主持设计的,距今也已有二十余年,您如今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有没有产生一些变化?

奥雷·舍人

2002年,我们开始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时,正值中国迈入世界舞台的历史性阶段,这个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全球展现实力的绝佳机会。如今,中国正在扮演世界大国角色,是世界新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座建筑也已成为北京天际线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我认为,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开创性建筑理念象征着中国对未来建设愿景的宣言。

CCTV by Rem Koolhaas and 

Ole Scheeren © OMA

摄影: lwan Baan


04

您的许多项目都具有极大的体量和鲜明的形式,您认为这是一种个人的表达还是对社会的回应?

奥雷·舍人

每种形式的存在必有其原因。于我而言,建筑形式的设计,是通过对空间、城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而生成的。我们需要思考人们是如何在空间中生活、工作,如何体验建筑和获得启发,我称之为“形式追随叙事”


05 

“叙事”通常在文学、电影、艺术、传媒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这是否表示您认为建筑空间是具有文学性/媒介性? 

奥雷·舍人

我希望创造出一个叙事性的环境,它能够融合建筑中关于功能、业态、美学和文化方面的各种考量。这其实与我对电影的兴趣有关——在我眼中,每个建筑都是一部叙事作品,这段叙事在建筑存在之前就被创造出来,并且把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可能性都囊括其中。当我谈到“叙事”,我指的既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假设,也是建筑中人们的故事和生活。建筑不仅仅是形式或建造本身,而是关乎生活和生活空间的创造。

Fifteen Fifteen(1515) by Ole Scheeren © Buro-OS


06

您在亚洲的建筑实践与其他地区的有何不同之处,亚洲最吸引您的是哪一点?

奥雷·舍人

自从2010年,我在香港和北京成立奥雷·舍人事务所以来,办公室的规模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如今,我们的在建项目总面积高达1,000,000㎡。亚洲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庞大的机遇,这里对未来新图景的追求,始终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为人类的未来生活开辟出新的样式。


07

您提到奥雷·舍人事务所建立之初的计划就是创办一个能够跨越国界和大洲协同工作和思考的公司,那么您具体是如何有效协调和管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合作的?

奥雷·舍人

奥雷·舍人事务所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我们的办公室、设计团队、客户和合作伙伴实际上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我们团队在工作上的协作度很高。我们会为每个项目组建最佳团队,团队成员可能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事实证明,我们高灵活性的工作方式可以很好地抵御危机且具有很高的效率,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是如此。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挑战将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就像我们在亚洲有许多项目,同时也在欧洲、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开展工作,你会发现有时候在某一地区遇到的情况,其实也可以用来应对其他地区的挑战。

北京办公室 © Yuqing Liu 


08

您曾经居住或使用过自己设计的建筑吗?如果有机会体验,您会选择哪一个项目?

奥雷·舍人

我还从未住过自己设计的项目,毕竟长居在某个地方的决定是很难做出的。我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人不同,由于工作的强度和流动性,自奥雷·舍人事务所成立以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大洲之间旅行。


但如果可以选择,我认为新加坡的The Interlace项目的确能够提供极好的居住体验,其对公共、半公共和私人室内外空间的划分,以绿色空间的融入为居民创造出各种生活的可能性。第二个选项是曼谷的MahaNahkon大楼,70层高的起居室和40㎡的室外露台自由地悬浮于离地面300m的高空之上,让人感觉仿佛住在被转化成塔楼的别墅之中。目前,我们还将在温哥华建造高层住宅——Fifteen Fifteen (1515)。该建筑利用立体结构,建立起私人空间、城市环境和温哥华迷人景观之间的密切联系。

The Interlace by OMA/Ole Scheeren
摄影: lwan Baan

MahaNakhon © Buro-OS

摄影:Srirath Somsawat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Fifteen Fifteen(1515)by Ole Scheeren
@ Buro-Os


09

2022年底,您在德国举办了首次大型综合个展——《奥雷·舍人:赋空间予生命》,如何理解“生命”的涵义?“生命”在展览中具体有哪些有趣的设想和呈现方式?

奥雷·舍人

我们在展览中所探讨的建筑,不仅是设计的对象,而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一方面,人们通过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带来的情感和交互体验来探索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其实非常广泛,自然可以与建筑相融,而我们就在其中栖息。展览中,真实装置与虚拟现实相辅相成,以非常现代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多层次的体验。此外,展览还关注建筑中居民的实际体验,以The Interlace项目为例,讨论了建筑如何对社区营造和居民互动提供支持与帮助。

ole scheeren spaces of life © Buro-Os

摄影: Julian Faulhaber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0

中国已进入存量发展时期,并将持续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对此,在中国的建设语境和文化语境下,您会有哪些思考和应对?

奥雷·舍人

中国的城市发展可能首次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既要回顾过去,也要展望未来。近年来,许多建筑已经建成,我们也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奥雷·舍人事务所的全球实践中,我们得以有机会重新评估现有的建筑并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创造宜人且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我们正在通过一系列项目,建立起对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设计策略,同时继续寻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变革方法。


作为建筑师,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承载着极高的责任,对此我们无疑非常重视。我们工作始终着眼于项目的城市和社会环境,旨在使业主、使用者以及社会和周边地区都能受益。为了找到在生态、社会和经济上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我们仍在不断地深入研究与创新,而这需要严谨、专注的工作才能实现。

END



本文图片均由 Buro-OS 提供

· 本期制作团队 · 

采访 / 《建筑实践》编辑部

文字编辑 / 🌵、阿黄

新媒体制作 / 🌵

校对 / 郭 晴


·《建筑实践》编辑部 ·

editor@archipractice.cn | 邮箱

www.archipractice.cn | 官网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4楼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3号8层814室 | 地址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 相关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