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他们开始对遗产税吹风?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3-07-30


我们从上海房价开始。

如果你在2011年底全款购入1套100万(约80平)的房子,那么至少在2021年末,这套房子的市值在300万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也就是说,10年左右时间,房子虽然历经名义上的折旧,但实际却带来了200万财富(真的是无中生有?)。

但我们加总上海近1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只有53万,一个家庭两夫妻合计106万,只有房子增值的一半。(如果借了房贷,那么可支配收入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债务)

也就是说,最近十年,相比于“劳动创造财富”,“投资”创造的更多。

我尝试把期限缩短至5年,亦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巴菲特一直说美股感谢美元的顺风(美联储表vs美股)——

 

而上房(作为中房的核心)要感谢M2货币——

也就是说,美股和中房,都是各自经济金融化的一种“膝跳反射”。

不同点在于,美股能作为“美国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全球资本流入,孵化高科技企业竞争力(伴随吸引人才等);

而中房作为“中国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的是内部居民部门将未来收入移做现在的购买力,挤出居民的其他现金流支出。

(广义)高科技企业的目标,是全球赚取利润(利润为税基);

(广义)房地产企业的目标,是让所有人举债(债务为税基)。

美股,担忧美联储缩表(美元提供全球流动性);

中房,担忧年轻人缩表(年轻人举债扩充信用货币)。

美联储扩表太凶(现在缩表太慢),我们称之为“美元霸权”;

中房……

我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面临的两种税,一种在国内,一种在国际。

所谓的财商,财富观,都是建筑在流动性本质上。

只要流动性被反转,你就会看到“硝烟”。这个硝烟,可能是真正的硝烟,也可能是“无形”的硝烟。

全球化,依赖全球流动性增加,然后各大佬利润分配;

逆全球化,也是一种利润分配,很多人提出“这对于国内是一个机会”,那机会所承载的财税体系,会是以“中房”为核心吗?

中房=居民债务,居民债务=居民未来收入贴现。

如果仍以中房为核心,代表中美金融之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用美元信用PK中国居民债务承受力。

到这里,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要追踪这张表——

它告诉读者,未富先老,不是自然规律。

所以在更大的宏观plus里,利益集团所拥的“宏观”逻辑其实不堪一击,但他们拥有“叙事权”。能把一个泡沫美化成一件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的美,只供“少部分人”观赏,艺术品的痛,却变成了债务,向下转移……

债务向下转移的越汹涌,人就越想往上爬。

人与钱的关系越直接,人与人的关系就越复杂。

回到标题,砖家提遗产税建议以1000万为起征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它代表一个宏观的价值观,是希望大家一起迈向更好的生活。

我曾经在之前的文章里,描述过对国内财政现金流的想法,越晚推出房地产税,就会导致遗产税等其他直接税的越早出台。逻辑是,税基被“破坏”得太久,光一个房地产税,根本不够“补”。

参见日本的前车——

 

总税基少了,要想税率不提升,要么税种变多,要么支出“瘦身”,但最后这个又会影响“投资型经济”发挥逆周期。

所以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不少的“变化”——

个人医保变化、个人养老金缴纳、延迟退休吹风、房地产税吹风、压低存款利率(见上篇文章)、专项债大量发行、定向项目金融支持(定向放水)……

现在遗产税吹风,说明在“叙事”下方,实际现金流的博弈,从谁的口袋拿多少,正在发生。

有智库搬出新加坡的例子来反驳遗产税作用,却不说目前国内的房地产是新加坡模式吗?国内经济是新加坡模式吗?(这关系到谁在纳税)

有时候你感觉“民营”只是一个工具人,当谈到“政策歧视”时,智库会说我们有外汇管控工具,所以大佬们想走也走不掉;但当谈到“遗产税”时,民营大佬就变成了“需要呵护”的香饽饽。

但智库从来不说,只有健康的财税体制,才能孕育健康的经济循环,所有的这些民营大佬才能更好的发展并分享利润。

我只想提醒,如果卖方太“强势”,弄得买方没有钱,那么卖方这场游戏也没有持续性。你能操纵“叙事”方向,掩盖“现金流”方向,但一旦现金流拐点,场面会失控。

细水长流,

才是智慧。

(童男童女才能旺盛)


大人,时代变了?

韩国,你又做到了


更多数据化表格,加入星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