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教育学报》2021年第2期目录

教育学报 2022-04-25







信息时代知识论的反思与正解:海德格尔、启蒙的辩证与赛博格......简成熙(3)魔法与科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及其祛魅......杨 欣(18)数字时代儿童身份变迁及其教育挑战——基于“赛博格”隐喻的综合分析......钱旭鸯(32)

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写作:特征、功能与应用策略......高潇怡  吕雅洁(4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媒介化生存下语文课程内容新任务......管贤强(52)

专题: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王 雁  主持(61)转型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再探讨——基于教师角色变革的视角......朱 楠(62)新时代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反思与建议......刘春玲(74)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演进、特征与启示——基于CEC专业标准的分析......王 雁  冯雅静(83)美国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特点及启示——以范德堡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项目为例......宫慧娜  雷江华(98)

教育治理的实践逻辑探讨......刘金松  肖景蓉(109)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混合式研究——以J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例......檀慧玲  万兴睿  黄洁琼(118)学区制度化困境的多重逻辑分析......陈 婧  夏 彧(129)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瞿锦秀  崔玉平  娄彩荣(141)谁更愿意投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流动下地方经济增长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吴伟伟(151)

美国公共学校女教师的职业特征研究(1830—1860)......李子江  姜玉杰(16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强制入学运动研究......吴 婵(179)迈向“为了公民身份的教育”——世纪之交以来的爱尔兰公民教育改革探析......崔司宇  饶从满(195)






信息时代知识论的反思与正解:

海德格尔、启蒙的辩证与赛博格

简成熙

(台湾屏东大学 教育行政研究所, 台湾屏东 90003)

摘 要:科技或信息时代翻转了现代人的生活,也早已成为教育方法的利器。大部分的教育学者都致力于利用科技的方法改善教育。不过,传统人文学者也忧心忡忡于科技发展可能带来偏颇的科技心智。教育工作者既要善用科技,又不能完全受制于科技,更需要对科技教育哲学进行深入反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以降工具理性神话的反思,他们不一定反科技,但都担心科技发展可能扭曲人类本性。哈洛威提出赛博格宣言,期待用科技理念,重构人与动物、人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提供了更鲜活的分析技术,赛博格也可重新形塑人的主体,重新安放亟待改善的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公关系,进而引领更有效的政治行动策略。海德格尔等的反思及赛博格的隐喻都有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后疫情信息时代教育的多元理论参照。教育学者当发挥科技正德、利用与厚生的积极功能。

关键词:科技哲学;科技教育;赛博格;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教育哲学;后疫情时代



魔法与科学: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及其祛魅

杨欣

(西南大学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摘 要:面对人工智能这类划时代的伟大技术,人们若完全无视它的科学传承,甚至将其视作“魔法”来欣赏和接受,就会产生典型的教育迷思:高估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高估人工智能独立于人的教育功能;将人工智能视作“因材施教”的完美载体;将人工智能包装成“万能解药”。究其原因:一是人工智能与公众认知的科学鸿沟;二是人工智能届历来盛行的“浮夸风”;三是“教育+人工智能”内涵的不确定性;四是不负责任的漫谈却言之无物。未来要祛除人工智能的教育迷思,亟需秉持科学的“求真”精神,超越“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技术应用的狭隘,逻辑、理性、批判地在“教育+人工智能”问题上观察现象、试验方法、比较结果、收集证据以及凝练观点。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迷思;祛魅;科学



数字时代儿童身份变迁及其教育挑战

——基于“赛博格”隐喻的综合分析

钱旭鸯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1112)

摘 要: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到来,人与技术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人机交融共生的“赛博格”特征。完全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儿童更是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赛博格亲缘关系”。以多元视角综合考察儿童身份在当前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正在经历的变化, 对于更好地认识这一代儿童具有重要意义。透过“赛博格”这一批判性隐喻,可以对数字时代儿童身份所体现出的多元性、碎片化、流动性、离身性、时尚性等特征及其可能的教育挑战做出阐释与分析,以期为必要的儿童观转变和针对性的教育回应提供另一种视角。

关键词:数字时代;赛博格;赛博格儿童;身份变迁;身份特性;教育挑战



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写作:特征、功能与应用策略

高潇怡  吕雅洁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科学写作是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推进学生元认知过程并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反思性写作作为一种较为前沿的科学教学辅助方式,旨在通过教学前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建构对学习材料的主动理解和对理解过程的自主监控并高质量地集中呈现学生的思维历程。反思性写作能够降低学生思维过程显性化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建立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不断推进视域融合,并能够将学生写作的心理路径导向知识转换模型。科学教学中实施反思性写作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应用路径与策略,科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标记出作品涉及的科学概念和遇到的问题,尝试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并解决问题,对照评价标准监控自己的写作内容与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反思性写作。

关键词:科学写作;反思性写作;知识转换模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媒介化生存下语文课程内容新任务

管贤强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 要:当前,学生的媒介化生存呈现“跨媒介”特征,他们的语言实践活动也随之呈现新特点和新气象,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应有所拓展。语文课程内容需要应时而变,努力为学生胜任社会媒介发展奠基。鉴于此,有必要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研究对象,澄清该学习任务群提出的时代背景、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学习任务群教学的三个实施路径:在书册阅读中了解多媒介、在实例研讨中辨识媒介信息、在项目学习中善用多媒介。

关键词:媒介化生存;语文课程内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



专题:特殊教育教师研究

转型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再探讨

——基于教师角色变革的视角

朱楠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5)

摘 要: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正处于提升和完善的转型时期,特殊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发了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型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促发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教学、康复、巡回指导成为当前特校教师的主要角色定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的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分析呈现出转型时期不同角色类型特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上的统一性,即围绕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基本结构维度,以循证理念、特殊学生发展及个体学习差异、循证实践能力等为核心要素的专业发展内容。不同角色类型定位又凸显了特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特殊性。以角色定位为前提、以复合型能力提升为重心、以自我更新式发展为手段,是转型时期特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结构;教师角色变革


新时代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刘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 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推进新时代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性工作。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类型单一;高层次特殊教育师资匮乏;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缺位。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建议包括: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途径;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有效途径;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力度,提高师资培养层次与质量;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整体提高普通师范生融合教育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养模式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演进、特征与启示

——基于CEC专业标准的分析

王 雁1  冯雅静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德育与特教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88)

摘 要: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是美国最大的特殊教育专业组织,其制定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对美国乃至国际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均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CEC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发展至今已经历六次修订,第七版标准于2016年正式出版,且从结构到内容做了较大修订。对七版标准的发展程序、文本框架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历史演进特征,并着重分析现行体系最完整的第七版标准的内容特征,提出促进专业标准动态发展、加强操作性,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循证实践能力、学科知识技能及强调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自觉性和深刻性等建议。

关键词: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培养标准



美国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特点及启示

——以范德堡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项目为例

宫慧娜  雷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融合教育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创造新的机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以美国范德堡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项目为例,对美国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目标、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细致剖析,并在概括总结其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主要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案的建议。高等院校应破除以大学为本的传统通识化特殊教育人才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特殊教育人才。

关键词: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师资培养



教育治理的实践逻辑探讨

刘金松1    肖景蓉2,3

(1.上海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234;

2.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3.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之间既存在常态化博弈,也因资源依赖演化为合作共生关系,因此教育治理实践的具体目标指向治理过程中基于信任和合作的集体行动。教育治理中主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存在内在张力和外在矛盾,需要以治理责任整合来调适主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分歧。教育治理中主体自主的治理行动可能会造成集体失序,主体自主和自由应该受到规范规制。教育治理中的制度性互动刚性有余但适应性不足,需要强调主体的德性以推动教育治理价值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教育治理;实践逻辑;责任整合;制度规治;组织德性



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混合式研究

——以J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例

檀慧玲  万兴睿1   黄洁琼2

(1.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2.江西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南昌 330098)

摘 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扶贫重在精准,客观全面评估教育扶贫政策成效,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环节。采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混合研究范式,选择J县作为研究取样的个案,从“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个方面评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政策的执行效果。J县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效果较好,改善了该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政策总体满意度尚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政策目标群体的诉求。但同时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着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经费支持不够、政策倾斜力度不强等部分有待解决的难题,政策目标尚未完全达成。进一步提升政策实施效果,需要继续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结构,精准施策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扶贫;政策评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混合式研究



学区制度化困境的多重逻辑分析

陈婧1   夏彧2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2.华东师范大学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上海 200062)

摘 要:在我国政策语境中,学区制是以校际均衡为目的、促进学校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创新。以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为学区制度化的困境与矛盾提供一种新的诠释。以A市2014—2018年学区化办学政策为案例,剖析不同行动者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据此分析造成学区制度化困境的组织过程和机制。学区制贴合政府关注“校际均衡”的合法性逻辑,并通过科层制和问责的组织过程得以扩散。但学校“以校为本”的合法性逻辑却与之矛盾,是故学校以策略性适应的工作原则予以应对。在政府和学校逻辑的交互作用之下,仪式性管理和执行活动阻碍了学区的制度化并将这一问题隐蔽下来。

关键词:学区制;制度分析;制度化;制度逻辑;新制度主义



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瞿锦秀1   崔玉平2   娄彩荣3

(1.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南通 226019;

2.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3.南通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摘 要:统计中国现有百年大学数量,根据各百年大学的地理坐标,运用ArcGIS 软件绘制出首个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图,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技术首次揭示了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特征: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聚集模式,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分异格局显著;聚集程度上呈点状、带状和组团状结合分布,形成一个包含两个高密度圈的大组团、两条分布带、四个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空间格局形成初期,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人文历史等内因起的作用较大,个人、民间、社会等多方力量都能参与其中;而在空间格局形成中后期,社会政治占主导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教育改革直接推动促成了现代百年大学的空间调整,政府的力量表现强势。

关键词:中国百年大学;空间分布;胡焕庸线;影响因素



谁更愿意投资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流动下地方经济增长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效应与门槛效应

吴伟伟

(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31)

摘 要: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空间计量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影响,识别增长水平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差异,探讨相应的激励政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虽然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但经济增长水平更高的地区并没有表现出相比其他地区更强的高等教育投资意愿;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受到经济邻近地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示范效应,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强,在东部地区弱;产业结构服务化有利于形成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倒逼机制,相比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激励在东部地区更显著。为保障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既需要地方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也需发挥经济邻近省份之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关键词:经济增长;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人力资本流动;投入差异;空间示范效应;门槛效应



美国公共学校女教师的职业特征研究(1830—1860)

李子江  姜玉杰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摘 要:19世纪上半叶,公共学校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促使女性进入教师职业,美国公共学校教师出现女多男少的现象。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女教师职业还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总体上呈现出任职标准和聘任程序缺乏规范;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程度低;职业忠诚度不高、流动性大等职业特征。女教师的这些特征是整个教师群体职业特征的缩影。女性主导公共学校教师职业拓宽了女性的职业领域,推动了公共学校制度的形成,刺激了女子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为19世纪后半叶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公共学校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女教师;公共学校运动;师范学校;女子教育;女性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强制入学运动研究

吴 婵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

摘 要:强制入学运动是美国儿童福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有效抑制了童工增长,改善了儿童的生存状况。研究发现,强制入学运动得以开展,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观念的变化、科学主义浪潮及儿童研究运动的开展密不可分。强制儿童入学在为儿童提供身体和心智双重保护的同时,也促成了儿童权利的转移,将儿童的归属权和管理权从家庭的私领域转移到了公领域。

关键词:强制入学运动;童工法;强制入学法;儿童观念; 儿童权利



迈向“为了公民身份的教育”

——世纪之交以来的爱尔兰公民教育改革探析

崔司宇  饶从满

(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长春 130024)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爱尔兰公民教育开始由注重传授公民知识的“关于公民身份的教育”,迈向注重培养包括公民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能力,重视公民实践与主动参与的“为了公民身份的教育”。通过对公民教育改革背景和措施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为落实“为了公民身份的教育”,爱尔兰对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以及相关的教师教育等进行了深度且持续的变革。改革后的公民教育设定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涵盖了广泛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与参与模式;评价则向着考察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变。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爱尔兰;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公民教育评价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

010-58805288

投稿网址:

xkjy.chinajournal.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