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五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广州市,豪贤路140号(印刷厂宿舍),里面分前,中,后楼。国共内战前后,它是一个印刷車间。五十年代初被用木板隔成每间约十三平方米的小屋,供广州市人民印刷厂的职工居住。
我们宿舍的女孩子
相关文章
其他
票证之源——豪贤路上的印刷厂宿舍(1)
作者林翠霞授权发表
作者林翠霞旧照
此文大部分内容曾以《我家住在豪贤路》为名,被《广州旧闻》推送过。今日集邻居回忆再润色一下,以给有意者存念。
五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广州市,豪贤路140号(印刷厂宿舍),里面分前,中,后楼。国共内战前后,它是一个印刷車间。五十年代初被用木板隔成每间约十三平方米的小屋,供广州市人民印刷厂的职工居住。
市人民印刷厂承接着省和市的生活和行政上的票证印刷业务。粮本,户口簿,边防证,外汇劵,国库劵,車船票,肉,鱼,蛋,米,煤,柴,肥皂,油……。凡是要凭证购买东西的票证,都从这间工厂印出。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逐渐取消供给制,开放自由贸易。票证退出了长达三十几年的历史舞台,时移逆转,渐渐色微。印刷厂和全国大多数国企一样,隐灭在工业市场改革之中。
三十几年之间,由于大量发行《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组建了红旗印刷厂。再后来是印刷业的进步,有了东方红印刷厂(彩印)。还有印教科书的省,市新华印刷厂。由于印刷业的调整,我们宿舍基本代表着各间印刷厂的职工。一个名符其实的印刷厂宿舍。:
三十五家房客
我们是城市低层市民,居住环境相当恶劣。三十几户,每户约五六口人。一个大厨房,一个水龙头,三个冲凉房和厕所。
应该是战后的大迁徙吧。住户们来自全省各乡村,镇,有台山,兴宁,清远,阳江……更有来自遥远京城,支援广州印刷业的北京印刷工人。每一家都是年轻的家庭,三十几户,只有不到五个老人。
华灯初上,各户大人们传来各种乡音的交谈。我们恍如生活在一个微型的“联合国",不知身在何处?儿不嫌母丑,我们从不为居住环境其差,而磨灭了对生活欢愉的享受。
因为都是工友,相处间没有出现邻里冲突,漫骂,打架,争吵等下层市民的陋习。相反邻里间是互帮互助,甚至小孩之间基本上没有冲突。
但几十户人除了深夜,极少有安静的时候,小孩玩得迟归,会招来父母的呵责,这边厢骂,"死仔,死去边度玩啊?’’那边厢骂"死仔,甘多人死,又吾见你死"。
可怜的父母们,把一切生活的艰辛,贫穷,甚至政治上的受挫。全撒在孩子们身上。
有一次,一个小孩失手把药煲摔破了,他无计‘可施,居然用浆糊把药煲"粘"起来,因为他有一个脾气很暴躁的父亲,他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但小孩子的智啇也就仅此而已。
说句真心话,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心中都是至高无尚,神圣不可顶撞的,否则……
孩子们的"六国大封相"
那时候每户人家都有四五个子女,"内战"时时发生。当父母上班,就把家务事讬给长子(女),做大哥大姐有很多的分配权。可惜,小的却从来不顺从家务安排,战事来了,小则争吵分辩,大则动用扫把,丫叉相向。在家庭里永远有争辩不完的事,吵不完的架。
大人上班了,家庭的"六国大封相"就开场了。当然这是在"文革"不用上学的二三年。一九六八年复课后,大的去了农村,小的继续上学。想打,想吵都没有对手了。
睡在马路边的日子
从我记事起每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都是睡在马路边上的,狭窄的小屋住五六个大人。家庭没有风扇,闷热难熬。所以吃完晚饭,各家小孩拿着草席,帎头,被子去占地方了。连绵几十米很是"壮观"
没睡觉前,大家就着路灯光打扑克,聊天,追逐。清晨,早起路人的木屐声会提醒我们,天亮了。
每一个夏天,我们都快活地感受到伙伴们融洽的友谊。忘不了每一个月光抚摸我们安睡脸庞的晚上。
1966年,"文革"开始,治安有点乱,大人们不准我们睡马路边了。
我们宿舍的女孩子
未完待续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