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互联杂谈14 2019-09-14



不到1个月我们就迎来2018年了,不到3个月也到农历新年。每年的春运启幕都让我们历历在目。《光明日报》报道称,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每年春运中最大的客流是“民工流”。国家发改委称,2015年春运,跨省流动的农民工达到1.6亿人。


大量民工“候鸟式”流动的根源是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未来,该何去何从?



黄昏时分,北京五环外的一处建筑工地旁,55岁的老范坐在马路边上吃着他的晚饭:三个馒头、一袋混合着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价值5元。路边熙来攘往的车辆扬起的灰土,被他就着馒头咽进了肚子里。——这是腾讯新闻《活着》的一个镜头。


像老范这样的中国新工人(本文指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劳动者),在当下并不在少数。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打工者的人数为27395万人。


这是一个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






在这近3亿打工者中,8400万人从事着制造业,我们穿的、用的都是他/她们制造的;

6000万人从事建筑业,我们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铁路都是他们建设的;

2000万人从事家政工作,她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人,却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中国新工人子女最大的梦想就是假期能和父母在一起。(来源:腾讯博客 作者:刘鹏飞)


这还是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群体: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3600万,在农村的他/她们见不到父母,在城市的他/她们享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






到了今天,里面大多数的中国新工人面临着这样的烦恼: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


▲8月5日,今年57岁的四川绵阳人罗文希在山西太原一处工地上作业。(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近,一位名叫陶崇银的中国新工人在给《北京青年报》的信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生存现状的:






可以说,很多年以前我从乡下到城里打工,就怀揣着一个梦想——能在城里购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里有很大的落差。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现在一些人的收入并不低。就拿我们工地上的扎钢筋工来说,一个月出满勤有6000多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在城里买房,心里还是感到不踏实。

首先是缺乏一种城市融入感。在很多人看来,我们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显然,这种社会偏见,对我们是一种不公平。

其次是孩子教育和城市的隔阂。在城里买了房,孩子肯定要进城上学。但是,我们的孩子因为长期在乡下小学上学,让他们到城里来有很大的不适应,比如语言上的交流、知识面的狭窄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等。


最后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乡下老人到了城里生活,除了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交环境,如何生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些老人不能自己种菜,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保障,他们即使到了城市,也不能像城里老人那样享清福,有的甚至认为成了子女的累赘。



那么回到农村呢?


一是跟在城里打工比起来,种地收入低。据中国农业网此前的报道:






在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说,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

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也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还有就是,很多农村的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的未来是拴在土地上的——就像城里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出国一样。


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请关注微信号nbdnews 。综合新华社、社会科学报(微信号:shehuikexuebao)、北京青年报、学习时报、光明网、中国农业网消息。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