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
如果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旧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阶级究竟在做什么呢?
教科书不忘“洋火洋钉”
大中华美丽火柴民国商标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教科书,在论及新中国工业起步时,总是不忘提及“一穷二白”、“洋火洋钉”:
例一、“在旧中国,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学生们从小学政治教材中就会学到: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自己制造,只能用外国人制造的产品,甚至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在这些物品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洋”字。(《品德与社会》6年级上册第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二、为什么“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初中历史教材再度强调了“洋火洋钉”问题: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洋火”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火柴;“洋油”就是用来点灯的煤油;“洋灰”就是盖房子用的水泥;而“洋钉”就是钉木板用的小小的钉子。(《中国历史》8年级上册第10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例三、当时的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初中历史教材还摘选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的内容,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历史》8年级下册第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例四、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高中历史教材又对当时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必修2》第5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旧中国飞机大炮都能造
在新中国工业起步之前,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
以下内容是关于洋火、洋漆、洋泥等。
1、“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
1920年刘鸿生创办,位于上海龙华的华商上海水泥公司外景
1879年,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输入中国的商品,包括火柴数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提倡国货,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在短短几年中,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
1920年11月,上海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工厂技术人员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并购置磨磷机,提高了赤磷面的质量。改进后的鸿生火柴,头大,发火快,火苗白,磷面经久耐用。此后,他们又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进,火柴质量一再提高,鸿生成为众口一词的名牌产品,不但在国内成了抢手货,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工厂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1935年7月,刘鸿生首先邀集国产火柴制造同业成立联合办事处,继而以此名义与美商火柴公司达成协定,成立了华中地区火柴产销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相应的火柴生产、销售限制办法。最后,刘鸿生又以中华火柴同业联合会首席代表名义,与日商在华火柴同业会进行谈判。日商迫于华商联合会与华中管理委员会的一致行动,不得不加入中华全国火柴产销联营社。
2、侯氏制碱法
碱
在创建永利制碱厂之前,中国所用的碱完全依赖于英国卜内门公司生产的“洋碱”。碱不仅是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是冶金、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玻璃等多种工业都离不开的原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洋碱”的进口中断,一些以碱为原料的工业纷纷停工。范旭东等人有鉴于此,决定自己创办制碱工厂。
1916年开始筹建,1920年5月召开第一次股东会,推选范旭东为总经理,定名“永利”,在天津设公司,塘沽建厂,由留美归来的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厂内由侯德榜、李烛尘轮流值年担任厂长。1924年8月,永利碱厂开工出碱,揭开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制碱工业史上的第一页。
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造者
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制出的碱质量低劣,销售困难。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废寝忘食,攻下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在1926年6月生产出洁白的纯碱,碳酸纳含量在99%以上,定名为“红三角”牌。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红三角”纯碱荣获最高荣誉的金质奖,跃居世界榜首。“红三角”纯碱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准许免检的“信得过”产品,打破了外国公司对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市场的垄断。
天津的“红三角”,只经历了9个年头,在中国市场上便挫败了经营50年之久的英国卜内门纯碱,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抗日战争期间,塘沽厂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范旭东等人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在四川五通桥建立了“永利川厂”。在永利川厂,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经过500多次试验,于1940年创立了侯氏制碱法,这种新工艺可同时生产纯碱与氯化铵,不但成本低,而且增加了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
3、国产水泥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启新洋灰公司
1906年周学熙筹建“启新洋灰公司”。由于产品质量好,所以销路很畅。启新水泥很快被全国重大的建筑工程所采用,津浦铁路上的淮河铁路桥、黄河大桥,京汉铁路上的漯河铁桥,以及青岛、烟台、厦门、威海等地的海坝、码头,用的都是启新生产的马牌水泥;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当时的有名建筑,也都是用马牌水泥建造的。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建筑大部分仍然完好无损,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并肩挺立。
外国商人、特别是日本商人为了争夺中国水泥市场,与启新公司展开了一场殊死的竞争大战。日本商人仗着日本水泥产量高、质量好,又离中国最近,大量运到中国倾销。为了挤垮启新公司,他们孤注一掷,拼命压低价格。他们的水泥在日本的销售价是每袋2.97两白银,运来中国的运费合到每袋2.5两白银,但他们却以每袋3两白银的价格出售,也就是说每卖出一袋就要亏损白银2.47两。这是一场不见刀光血影、没有呐喊冲杀的战争。启新公司也及时采取了应付措施,将原来每桶的售价2.25两白银降到1.55两白银,袋装水泥从每包1两白银降到0.7两白银。由于周学熙十分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良,启新公司的水泥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并且多次在国际赛会、博览会及国内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和奖状,所以日本商人那种自杀式的倾销,最终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启新公司垄断中国的水泥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到全国水泥总销量的92%以上。
启新公司的成功,为多灾多难的中国民族工业争了光,也为中国人在国际上赢得了宝贵的荣誉。
油画《启新老厂》 田威作
4、陈调甫:为国家漆上自己的颜色
1929年5月,天津永明漆厂在鞭炮声中开工了。经过3年多的苦战、几百次的试验,陈调甫终于如愿以偿,研制出了物美价廉的油漆新配方。陈调甫把新产品定名为“永明漆”,它成为中国油漆工业的第一个名牌产品,当年就获得了实业部颁发的奖状,不但风行国内,而且美、英、日、荷、德等国的150多家厂商都和永明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永明公司成了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的名牌企业。
陈调甫一天都没有放松过自己的研究工作。1945年,他研制出一种醇酸树脂漆,是我国合成树脂漆中的第一代品种。这种漆才在恢复后的永明漆厂投产成功,陈调甫将它取名为“三宝漆”。这是中国油漆工业中又一个超越西方的名牌产品。
此外,还有中国船王卢作孚等就不说了。我最后要讲的是,中国以前是穷,但不白。而且我们当时有比得上日本美国的工业产品。这些比较要横比,不要纵比。现在我们广东人还叫香皂叫“番碱”,不管洋碱国碱一律叫番碱,只是习惯问题。
20世纪30年代,永明漆厂工人合影
5、晚清与民国:可造枪支大炮军舰飞机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造船厂前身,用的就是海关税收)
清末,洋务派集中国家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在短时间内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工厂,以及汉阳铁厂等配套工业,让中国获得了枪支、大炮、轮船等装备的制造能力。在甲午战争前后,江南制造局就成功量产了120mm、150mm口径舰炮,福建船政局也造出了全钢甲战舰“平远”号。辛亥革命后,福州船政局又于1919年8月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
1866年12月23日 (农历冬月十七),马尾造船厂建立。
1919年8月9日中国海军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整装待发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12月23日,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1871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82年,制造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从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经历了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船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1910年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福州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汉阳造步枪
汉阳兵工厂(本文只引轻兵器有关资料,汉阳兵工厂尚生产其他大小火炮及炮弹,均略去),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冬季重建完成,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CommissionRifle,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解放前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
有人说,“解放后”中国才能制造万吨轮,事实是这样的吗?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58年?
1958年11月27日,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跃进”号货轮建成,排水量22100吨,载货量13400吨。大连造船厂特地制作纪念章,铜质镀金,红色珐琅彩,副章上铸有主题文字“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纪念”。当时各大媒体也载文欢呼“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竞相称赞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伟大成就。为了宣传这一重要的工业成就,邮电部于1960年12月15日发行特种邮票(编号T32,全套1枚)《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画面为“跃进号”航行在大海中的英姿,船头有“跃进”二字。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60年?
但仅过了三年,在1960年4月15日,又一个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下水了。如果读者对同时存在两个“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感到疑惑,可以仔细阅读当天《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不难发现这一个“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前边多了一个定语——“自行设计”。为何会特别强调“东风号”是“自行设计”的呢?回顾历史,1960年正处于中国与苏联交恶时期,“苏联替我们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轮当时自然是不好意思提了,由于“跃进”号在首航中便触礁沉没,以后更不好意思再提了。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20年“官府”号
事实上,早在1920年,建造“东风”号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造船所,就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而且还不只是一艘,而是美国政府订造的四艘:“官府”号(Mandarin)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天朝”号(Celestial)于1920年8月3日下水;“东方”号(Oriental)于1921年2月23日下水;“震旦”号(Cathay)于1921年5月26日下水,四艘船的规格均为载重量10000吨、排水量14750吨。据《江南造船所纪要》称:“船壳、锅炉、烟箱等由富有经验之匠目甘(火肃)初、李庆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庆瑶等包工承造,机器、轮轴等件由本所机器厂制造。”这四艘船完工后均开赴美国交付,直至二战时仍在美欧航线上使用。
江南造船厂中平海的下水典礼
这是中国制造的首艘万吨货轮,即上面提到的官府号,为上海江南造船厂按美国订货要求而制造的。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其间,江南造船厂为美国造万吨货轮四艘,都经美国运输部验收,结论是:工程坚固、配置精良。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国人的激动和振奋,让我们感慨颇多。
青溪铁厂遗址
青溪铁厂生产的第一块铁。
至于中国能不能生产铁钉,那就先说钢铁,1885年,贵州巡抚潘雳始建贵州省的青溪铁厂,形式是官督商办,机器是从英国购买回来的,最初的建设规模是“每日夜应出铁二十五吨,炼钢现有别色麻炉两座,每两刻能炼钢一吨,炼熟铁炉设有八座,轧条机现备十三付,轧板机一付,能轧四尺,宽长则随便”。1889年创办的汉阳铁厂,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七年,,整个工程包括炼钢厂、炼铁厂等十个分厂。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原料暴涨,汉阳铁厂进入黄金时期——日产生铁700吨、钢210吨,并出口生铁到日本、美国、印度、新加坡等国。汉阳铁厂为清政府修建的京汉铁路提供了几乎全部的钢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京汉铁路与京张铁路等一起获得了世博会最高奖“大奖章”,作为中国工业代表参展的汉阳铁厂的标本与钢铁,也获得“名誉奖章”。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等与合并为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夕,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
清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
1890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之炼钢厂,设置15吨酸性平炉一座及卷枪筒机一座,每日出钢三吨,枪一百支,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钢铁厂和第一座炼钢平炉。在上海,至1949年5月解放时为止,共有冶炼、热轧钢铁企业31家,冷轧钢、焊接钢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34家。主要冶炼设备有:10~25吨高炉3座,10~15吨平炉3座、1~3吨电炉7座、1~1.5吨转炉4座。主要轧钢设备有:直径178~500毫米轧钢机29套、复二重式线材轧机1套。冶炼产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钢锭、12吨以下铸钢件;钢材品种主要有:线材、竹节钢筋、中小型钢、冷轧带钢、打包铁皮、气焊管、冷拉复制钢管及棒材、元钉、鱼尾板等。可见,当时中国的是能生产钢铁的,并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烧球式”1915年出厂
既然钢铁生产是可信的,那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材料有了,接下来就是工艺和机床了。提到机床,我们不得不说到上海,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也是机床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制造机床发端于清政府创办的江南制造局。1867~1873年,该局仿造出供自用的车床、刨床、钻床共97台。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手工作坊起家的民办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始制造车床出售。1912年,上海家兴工厂仿制出国内最早的手摇织袜机, 胡国光在天通庵路创办中国蓄电池厂(现上海矿用电器厂),生产汽车蓄电池,它是国内第一家蓄电池厂。1913年,浙江鄞县人王生岳在杨树浦路鼎和里创办王岳记机器厂(现上海减速机械厂),它是上海最早的齿轮加工专业厂。后来,该厂仿制出国内第一台万能铣床,这是中国人自制铣床的开始。1914年,大隆机器厂仿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单级离心泵。1915年,裕康洋行会计杨济川按照美国奇异电扇仿制成功国内最早的一台国产电扇。荣锠泰机器厂仿制出4.5英尺车床,并出口印尼等地。一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的机床工业。大战期间,协大机器厂开始制造8~12英尺车床,并通过洋行出口印尼等地。战后,上海有11家机器厂制造机床。抗日战争前夕,上海机床制造业已初具规模,除生产车、刨、铣、钻床外,还能生产剪板机和压力机等。中国已经能生产印刷机、直流发电机、天轴传动皮带车床、牛头刨床、柴油发动机、变压器等产品。可见中国的机床工业也并不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在安庆诞生
有了工艺和机床,制造业就有了一定基础。那么中国的制造业能造什么,中国的工业是否如此不堪呢。首先可以肯定中国能生产船舶,而且能够生产万吨巨轮。古代中国造船业曾经辉煌一时,郑和下西洋更显示出中国的海上力量及发达的造船工业。事实上,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兴起的也很早,起码在亚洲来说是如此。咸丰后期,洋务运动兴起。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军工企业,并延聘华衡芳与徐寿试制蒸汽机。1862年12月,湘军大营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文正公日记》当日载:“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汽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汽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汽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验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也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中国火箭号”,由照片可以看出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
既然旧中国能造轮船,轮船的工艺似乎要比汽车的还要高,那么旧中国能否制造机车呢?答案是肯定的。关于机车争议比较大,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人们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由于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不管争论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中国人已经能够制造了机车。
早期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当时蒸汽机仍然是主要动力。而当时能够制造万吨配套的蒸汽机的国家寥寥无几,但是中国也挤进了万吨的行列。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出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是中国第一台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过在当时也算很了不起了。想想建国后乃至现在中国的轮船又有多少用了自己的“中国心”,无不令我们神伤。中国的技术似乎也并非止步于此,也很前卫的与时俱进。1915年,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24年,上海新样机器厂中国生产出中国第一批重型柴油机,共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在当时解决了动力问题,这无疑是很了不起的。
1885年10月,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工业兴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上万辆、上百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遗憾的是,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1931年,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引进美国技术,制成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该车载重量1.82吨,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全车666种零件中,有464种是自制的,202种是进口的,“国产化”率达70%。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虽然现在看这辆车的性能不怎么样,但在旧中国能自己生产汽车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
品牌名称:民生(取意自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下线时间:1931年6月
此车制造成功,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1931年9月12日在中国全国道路协会主办的上海市展览会上,民生汽车被放在展厅中央,前保险杠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载重后行驶粗劣之路能力极强,驶平坦之途速率增大。”并附带主要零部件的挂图,以及自制与外购零部件一览表。蒋介石派张群作为代表参加展览会,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延、实业部长孔祥熙等国民党要员也都亲自到会祝贺。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报》记载,“民生工厂自制国产汽车40辆工程将告竣……样式精美,轻便异常。”
根据民生工厂的汽车制造计划,原定制造生产55型载重2吨和100型载重3吨两种汽车。初定批量生产计划年生产75型汽车100辆,100型汽车50辆。后根据城乡运输需要,调整为75型2.5吨载货汽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日本人将工厂内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而后来的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就是建立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这无不让国人感伤。除此之外,1933年山西、1936年湖南也先后试制出几辆货车。
我们中国那些先辈们在荆棘中挣扎前行,他们的创造与付出绝不应该被有意或简单的湮灭,他们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嵌入了地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颠倒黑白的厚今薄古都是厚颜无耻的,这样做对得起先辈先祖吗?对得起苦读教科书的天真求知的孩子们吗?这也是对所有编书人与读书人智力财力体力的侮辱与浪费。
下面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
中国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4年,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上海新样机器厂。
中国第一辆汽车:1929年,65马力,载重为1.8吨,沈阳辽宁迫击炮厂。
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
中国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1919年,甲型一号水上飞机,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至1930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已生产出教练机、侦察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7种飞机。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浬,远洋运输轮,美国订单,此后又生产了另外3艘。
中国第一架飞机:1912年,广州燕塘广东飞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坠机,试飞未成功)。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13年,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广州协同和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车床制造厂: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
中国第一家飞机专业制造厂:1918年,马尾船政局飞机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为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1918年,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记得上学的时候地理老师可是说旧中国“没有一滴石油”,是李四光在新中国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1939年,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指战员在延长石油厂老一井前合影。
近代开采延长石油,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陕西巡抚曹鸿勋奏准朝廷,拨银8100两为资<屯垦经费),开办延长油厂,并令知县洪寅为总办。经武汉化验油质,成分特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五日开钻,在延长县城西门外打出第一口油井,初日产量1.5吨。这是中国陆地中第一口油井,史称老一井。此井钻采成功,标志着中国工业开采石油的开始,从此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油的历史。
独山子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曾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同称为中国最早的三大油矿。
顺德糖厂旧址·沙头渡口旧址·德胜河沿
1935年,有“中国甘蔗制糖之父”之称的原顺德糖厂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甘蔗制糖厂,这个中国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厂后来发展成现在的顺糖集团。
薛广森,清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于顺德龙江。17岁去香港在船厂做工,学成一手出色的机械技术。薛氏借为停泊珠江的英国油轮“青龙号”检修机械的机会,设法将船上的柴油机全面拆卸,绘出图纸,测得数据,经过反复试验改进,在191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不久就成批投产,引起国外工业界人士的惊异。
老式缝纫机
十九世纪清朝末年的1898年,第一台美国“老狗”牌(NEWHOME)缝纫机输入中国;1910年,美国胜家缝纫机从上海、广州等口岸大量输入,很快垄断了这些地区的缝纫机市场。
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祯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他曾预言:“将来有一天,每家女儿出嫁,都要有一台缝纫机做陪嫁!”于是他开设了胜美缝纫机厂(取名“胜美”是要胜过美国,胜过“胜家”),成功试制了中国第一台国产家用缝纫机,开创了中国家用缝纫机工业的起点。
所谓“旧中国”真的“一穷二白”吗?
直到70年代,东北还在大量使用日本留下的机器设备;直到今天,有些城市当年的城建设施还没有退役。中国在民国时不仅能生产洋钉火柴,而且能生产枪炮,包括中国军博在内的大大小小官方的、民间的博物馆至今还陈列当年的辉煌。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