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长来了 ⑤ |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欢迎你!

小南新 2022-07-19


嗨,大家好!

本期小南新将带大家走进——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渊源于1958年成立的江西工学院机械系,经过6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氛围浓厚、治学严谨的学院,也是最早在全省建立起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系、汽车工程系及工程训练中心,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教授35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7人。

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学术型硕士点,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等4个专业型硕士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前四个专业均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约2079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数540余名。

历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等成果奖励。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11项,建设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以学校被列为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为契机,以实现“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科研并重,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建设高水平学院。


领导寄语


历经60多年发展,机电工程学院成为一所学术氛围浓厚、治学严谨、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学院。我校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教授为我院博导,中科院院士温诗铸教授为我院名誉院长。当前,面向制造强国战略,国家正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这给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以“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为己任,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希望同学们虚怀若谷,以远大眼光、包容态度,拥抱时代,不流俗、不盲从,恪守道德,成为引领先进工程技术潮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相信同学们前途光明,未来可期。

在此,我诚挚邀请各位优秀学子报考我院相关专业,机电工程学院将以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同学们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奋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付广华

                                                                                          


专业介绍



向上滑动阅览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历史渊源

本专业起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2002年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19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属机械工程学科,1990年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10年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十一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在“十二五”期间被评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58 人,其中教授 18人、副教授 18 人,具有博士学位 75%,海外留学经历 60%,工程实践经历 80%;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骨干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等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人才 22 人次。

三、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先后被评为省品牌专业、省特色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机械大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本专业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所属机械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作为工程学科之一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入选“新材料技术”世界一流学科群;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

四、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定位

本专业面向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江西制造业发展需要,目标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产教协同激发创新思维,学科竞赛增强创新能力,产教融合提升工程能力”多层次、立体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比例达 50%以上。

特色优势

依托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构建主体多元、过程多元和环境多元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一流学科平台、本科生科研社团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探索形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浸润式协同育人新模式。


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一、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起源于1958年江西工学院锻压专业,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受理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一流专业。本专业及学科的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958年:锻压专业招生

1993年:获江西省第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点授予权

1999年: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2000年:建立江西省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2007年: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型与模具实验室”

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获批“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2018年:本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为国家“一流学科”

2020年: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受理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潘际銮院士领衔的一支教研能力突出、中青年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其中高级职称19人(82.6%),博士学位19人(82.6%),海外访学经历15人(65.2%),工程实践经历18人(78.3%);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省百千万人才7人,获国家基金人均1.5项。

三、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和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科教评价网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14;拥有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实验实践平台、产教融合战略联盟4个;省部合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与10余个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设立“卓越计划实验班”。本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先进成型与模具实验室”、“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生物三维打印装备及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本学科作为工程学科之一进入全球ESI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锻锤与压力机隔振技术”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铝合金流变成形关键技术”等11项。

四、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定位

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强化价值塑造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知中国、爱中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

本专业为4年制本科教学,授工学学士学位,学位学分最低要求169学分,非学位学分最低要求6学分(含军事技能训练2学分、第二课堂2学分、生产劳动2学分),同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成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特色优势

(1)聚焦新工科,学科与专业定位明晰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聚焦新工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2)专业结构优,产教融合区域特色明显

本专业基本涵盖了机械制造热加工技术的所有领域,分为液态成形、塑性成形、焊接、塑料成型与3D打印等专业方向,在智能制造、3D打印等国家急需和江西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本专业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江铃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设“卓越计划实验班”等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江铃集团中高层干部约50%为我院毕业校友。


03

车辆工程

一、历史渊源

南昌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2005年,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21年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通过审查。本专业所属机械工程学科,1989年始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进入ESI排名前1%,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B-,入选“新材料技术”世界一流学科群,并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占64.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76.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人(占52.9%);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9人(占52.9%)。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超过23.6%、专职实验岗人数2人。

三、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南昌大学车辆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立足于汽车工业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在设计、制造与控制及能源工程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基于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设计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与此同时,组建了以“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为背景的强化实践、研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平台,供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并制定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激励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

四、培养方式与特色

本专业学制四年,实施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后,可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选择并制定选修方案。其中一、二年级以人文、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为主,诸如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器电子控制技术、电动汽车技术及汽车设计类课程等。


04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历史渊源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源于1978年设立的“内燃机”和1993年设立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年根据新专业目录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2011年先后被教育部、江西省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专业第一,2020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导1人,硕导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

三、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专业。与专业相关的国家级教学平台有:电工电子、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铃汽车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有:江西省汽车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江西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对应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在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动力工程三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经多年积累,形成三个稳定科研方向:1)复杂流动与传热基础研究;2)制冷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技术及热泵应用技术;3)能源动力系统及设备节能减排技术。

四、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学制4年,培养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本着夯实基础、满足国家社会对专业需求的目的,专业培养在强调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电工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设置有动力机械、制冷空调、能源系统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模块学习。在修满公共基础和专业平台必修课程后,专业选修课可在全校范围内根据指导自由选择。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引导下,专业目前与吉利汽车、海尔智家、深圳卓立能企业合作开设“3+1”实验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在企业参与实践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专业开展本科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制冷空调、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等专业竞赛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05

智能制造工程

一、历史渊源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支撑服务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人才的紧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路径,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属于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2020年南昌大学新增的新工科本科专业,2021年首次招生。主要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科60多年的办学和建设基础,集成智能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融合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重点围绕智能设计制造与装备、智能运维与管理等领域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专任教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00%,海外留学经历 80%,工程实践经历 80%。

三、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本专业所属机械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学科为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拥有江西省机器人与焊接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现代机械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

四、培养方式与特色

专业定位:本专业面向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依托机械工程学科,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对接国际,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江西制造业发展需要,目标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制造业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针对智能设计制造与装备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应用,能运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服务于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维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就业前景



向上滑动阅览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办学60多年来,已培养一大批高质量制造业工程技术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当好主力军,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制造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其中直接就业占比约70%,就业企业以交通工具、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制造业为主;升学(推免/考取研究生)占比约25%,以双一流大学(“985”高校)为主;自主创业占比约5%。


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数据统计表


03

车辆工程

 近五年来,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约35%进入国内省外知名汽车企业(一汽、上汽、东风、广汽及吉利、奇瑞、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工作,约5%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工作,约18%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攻读硕、博士学位,约38%进入省内汽车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另有约4%自主创业。


04

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制冷空调设备(格力、美的、海尔、奥克斯、海立)、汽车(江铃、长安、吉利、比亚迪)与热力发动机(玉柴、潍柴)、建筑环境与设备、热力发电厂与设备(国电投、中广核)、能源管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与营销、运行管理、教学等工作。


05

智能制造工程

智能制造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现代制造活动各个环节,通过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及服务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提出,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将成为智能制造产业“顶梁柱”式的人才,由智能制造带来的新兴产业、装备产品、技术工艺、软件标准等,必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在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形成新的技术工作岗位,如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岗位,主要就业领域涉及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



优秀校友



向上滑动阅览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李水弟, 1980年5月毕业于江西工学院机械系,教授职称。1972年5月参加工作,曾任南昌大学机电系党总支书记,南昌大学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99年12月起担任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曾任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至2013年),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罗玉峰,男,工学博士,教授,机械工程博导。原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机制1977级校友。先后历任南昌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南昌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南昌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江西省萍乡市市长助理;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新余学院院长;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3

能源与动力工程

朱小理,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1990年毕业于我校内燃机专业。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与全面从严治党及高校党的建设等内容,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课题近10项。主要社会任职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师资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刘凯,江西五十铃发动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我校内燃机专业。在江铃汽车公司任职期间负责和参与多款江铃品牌发动机产品开发工作,1999年担任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开发技术中心整车设计部部长。2009年任现职,完成VM2.5/2.8产品引进升级,项目获国家优秀新产品称号。

雷峻雄,雷式教育创始人之一,中国知名的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辅导师和青少年教育管理专家。我校内燃机专业1988级本科生。现任江西省雷式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具有独特的教育理念,成熟深厚的学术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奋斗成功的榜样,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

易红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我校制冷与空调专业。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015年获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目前从事微纳尺度热辐射传输;微纳尺度传热与流动;电磁流动控制研究工作。

黄舒平,现任东海舰队中校军官,舰艇机电长,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6届毕业生。先后参加“北京 2008 奥运安保”,钓鱼岛支援执法等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一次;2017年,参加中国第 26 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




专业小贴士



向上滑动阅览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围绕制造业领域,学习机械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机电控制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知识与能力,为今后从事制造业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打好基础。

 

二、核心课程有哪些?专业研究方向有哪些?

专业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热工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微机原理与机电控制、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创新设计、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应用软件CAD等。

专业研究方向:专业设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控制、智能制造等专业方向。

 

三、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毕业生既可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各个分支学科进行扩展和深造,又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部门、企业和教育部门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


四、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强调加快推动新一代技术信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作为制造业的主体专业之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也将面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方向发展,为实现我国强国战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国家急需、江西特色:本专业基本涵盖了机械制造热加工技术的所有领域,分为液态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塑料成型与3D打印等专业方向,在智能制造、3D打印等符合“2025中国制造”、国家急需和江西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核心课程有哪些?专业研究方向有哪些?

基础核心,双语特色:本专业实施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后,可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选择并制定选修方案。其中一、二年级以人文、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三、四年级以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为主(如材料成形原理、材料科学基础、传输原理、材料成型设备等);本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铸造、锻压、焊接与塑料成型等方向核心课程之外,还设置了3D打印等符合“2025中国制造”国家战略规划的新兴专业课程(双语),及轻合金材料与成形(双语)课程。


三、有哪些精彩的学科竞赛或国际化交流项目?

学科交叉、丰富多彩:本专业具有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包括“互联网+”、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大学生金相大赛、“振兴杯”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制图大赛、3D打印及制作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及校级“一院一赛”等学科竞赛,同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参与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等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参与本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兴趣,充分提高自己的学习科研能力。


四、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产学研用,大有可为:本专业发展方向与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与新医药以及增材制造等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结合密切,且与相关高新技术领域有着深度的契合,专业培养与就业方向符合2025中国制造发展规划战略。


03

车辆工程

一、车辆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车辆工程专业围绕汽车结构、工作原理、功能及驾乘舒适与安全性开展系列课程学习,具体包括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动力学、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


二、核心课程有哪些?专业研究方向有哪些?

核心课程 :

(1)汽车构造:讲述汽车结构及各组成系统功能;

(2)汽车理论: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分析汽车动力学性能,并提出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

(3)汽车设计:讲述汽车设计理论/分析方法及应满足基本要求,包括汽车设计、汽车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

(4)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讲述汽车电器设备与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检测诊断,微机原理;

(5)汽车发动机原理:讲述发动机工作过程、性能指标及控制原理

(6)汽车试验学:探讨汽车性能参数测试方案,并进行性能评价;

(7)汽车研发与制造相关课程:汽车碰撞安全、汽车制造工艺、智能汽车技术、汽车CAD等。

(8)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讲述新能源汽车能源形式、驱动形式及智能驾驶原理与技术

专业研究方向:

(1)汽车安全与轻量化技术

(2)新能源汽车技术

(3)智能(网联)驾驶与控制技术


三、就读车辆工程专业需要你具备什么特质?

就读车辆工程专业要求同学们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扎实的数理基础,能主动对专业涉及的实验、分析内容开展设计、测试与论证。


四、社会上对专业的刻板印象、理解误区?

社会上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刻板印象、理解误区主要体现在:误以为车辆工程毕业生主要从事汽车维修行业。

事实上,车辆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较扎实的汽车设计、制造、研究和服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汽车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研究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汽车维修行业仅仅隶属于汽车服务领域的一个分支,且汽车工业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体现,汽车维修行业也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先进的技术。


五、专业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由于汽车工业集机械、电子、能源、塑料、化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发动机、电机等行业先进技术于一身,学生在理解专业覆盖内容过程中除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核心专业课程知识外,还需要主动搜集、捕捉机械、电子、能源、塑料、化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发动机、电机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

学好车辆工程专业知识,理解汽车工业各新技术、新理念,对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完全打破中学时期的学习理念,能化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变为主动学习汽车工业覆盖的丰富技术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化被动为主动的思想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付出。对思想主动、行为勤奋,外加聪明的头脑之要求,可能会带给部分同学较为显著的困难。


六、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汽车在当前中国已成为家庭必须品,另有功能丰富、品种齐全的运输、工程车辆,各种类型汽车功能规划、性能设计、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整车制造工艺、质量可靠性、汽车售后服务及先进汽车设计理念与技术追赶、超越等均需要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来支撑。


七、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国内汽车工程的发展必须为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创业、创新机会,因而具有较为优异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预测专业发展趋势:

(1)从互联网企业到家电企业(格力)都在积极进入汽车行业,可知汽车工业的规模、载体体量与可持续发展性激发了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敏锐的嗅觉,也让他们看到了汽车工业巨大的前景及投身于汽车工业的必要性;

(2)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可推断因就业规模、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汽车工业为中央、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依托与原动力;

(3)汽车工业从传统的燃油汽车朝新能源(电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油电混合)等多能源形式发展,综合各领域新技术,可推知汽车技术发展与革新为先进技术开发提供依托,并为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实践;

(4)智能驾驶使得汽车工业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体现了汽车工业刺激尖端技术的发展,促进先进技术与汽车技术的融合。


04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专业研究能源(包括新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设计,前者是专业基础,后者体现专业应用。


二、核心课程有哪些?

核心课程有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


三、就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要你具备什么特质?

需要一般理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就是对能源形式转换过程的科学和对工程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


四、社会上对专业的刻板印象、理解误区?

社会上认为本专业是“锅炉”或“内燃机”专业,这是因为过去锅炉和内燃机是我国民用和工业最主要的热能和动力获取装置。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获取能源的形式向高效清洁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本专业理论基础上可以拓展出许多能源利用形式和对应的能源动力装备系统,如热能-汽轮机、内燃机;风能-风机;太阳能-低温蒸汽轮机;本专业并不局限于之前的理解。


五、有哪些精彩的学科竞赛或国际化交流项目?

专业竞赛项目有: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MDV 中央空调设计应用大赛。

本科生的国际化交流项目主要由学校组织,研究生目前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有联合培养项目。


六、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能源动力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专业强调宽口径并突出方向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现代信息、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能源动力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该专业成为工科专业中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


05

智能制造工程

一、核心课程有哪些?专业研究方向有哪些?

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设计与仿真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生产运作管理、智能运维与管理、工程软件与应用等。

专业研究方向:专业设有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生产与管理等专业方向。


二、有哪些精彩的学科竞赛?

本专业学生参加的主要学科竞赛项目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等。


三、专业发展趋势如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强调加快推动新一代技术信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这些由智能制造带来的新兴产业、装备产品、技术工艺、软件标准等,必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而国内在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智造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对接智能业态新兴化、服务生产过程智能化还存在极大供给不足。因此推进智能制造教育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为不断满足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促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人才需求支撑和保障。



专业活动



向上滑动阅览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3

能源与动力工程



2020年分数线



向上滑动阅览




来源: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排版:丁瑜欣

责编:贾蓓蓓

审稿:王翔  杨楠

策划:甘萍  邱红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