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工作论文|宋科等: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基于新型金融机构视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贸经济 Author 宋 科等

原文信息

作者:

宋   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刘家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宙甲,中国人民银行



内容简介

当前,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准确把握县域层面内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关系,对于全面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至关重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依托于传统金融体系而又深刻影响着传统金融格局,二者之间既表现出“互补效应”,又体现出“协同效应”,整体上二者关系将取决于“互补效应”与“协同效应”的相对强弱。基于此,既有文献主要聚焦在定性分析、微观个体分析以及基于省级和地级市层面的实证分析等,鲜有研究从县域层面进行探究。而且,金融可得性度量也主要基于传统金融机构,较少从新型金融机构角度分析县域金融可得性,更鲜有文献基于此探讨传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关系。事实上,尽管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生力军,但在县域层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逐渐成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提升金融可得性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基于县域新型金融机构视角,分析传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间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天眼查、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等数据库,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手动整理2014-2019年中国2742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数据,并据此分析以新型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互补效应”强于“协同效应”,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互补效应”,即县域金融可得性越低越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从数字普惠金融各子维度来看,县域金融可得性越低越有利于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从新型金融机构类型来看,整体的“互补效应”主要体现在小额贷款公司上。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创新水平较高、金融监管强度较大以及东部区域内,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更显著强于“协同效应”。 

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与大量基于省(地)市级样本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至县域层面,从县域金融可得性角度出发分析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丰富了相关文献。第二,本文首次手动整理县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数据,并据此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对于准确把握新型金融机构在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效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三,本文进一步探讨县域金融可得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二者关系在不同数字创新水平、金融监管强度和经济行政区域划分中的结构性差异,为完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本文为准确把握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关系,并据此在新时期推动县域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第一,要进一步根据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发挥其普惠金融作用,在县域层面协同推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第二,要进一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优势。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不断提升县域新型金融机构在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时的风险承担能力。第四,要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并推动实施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正确处理在不同区域内新型金融机构和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关系,充分发挥两者在推动县域经济与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tech,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finance and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By using text mining technique,we manualy collect the data of new type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rural banks, microfinance companies, and rural mutual coperatives from 2742 counties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from 2014 to 2019 for the first tim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financial access, represented by new type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relationship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rather than the synergistic effect,and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general. Thus,lower rural financial access means better developmen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s for the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lower rural financial access is good to the developmen to its coverage breadth and usage depth,and this effec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microfinance companies. Further,the complementary effect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in countie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d more stringent  banking regulation as well as counti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thoretical basis and  policy sugestions for promoting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impleme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s trateg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new era.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工作论文

编号IMI Working Paper No. 2213

原文刊发于《财贸经济》2022年第4期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编辑  陈婷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监制  安然



关于我们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本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负责维护及推送,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微信号:大金融思想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推荐/投稿/合作     ☎️010-62516755

          联系方式             📮imi@ru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