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工作论文|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马勇,王莹曼)
原文信息
作者:
马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莹曼,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重阳金融研究院
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97家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 (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通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部分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以下为正文内容:
1
引言
近年来,在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基本背景下,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产生影响,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研究领域。其中,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有鉴于此,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以下拓展:一是从货币政策稳定的角度,讨论货币政策波动程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二是在研究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异质性时,关注资产规模、资本水平、盈利能力、资产结构、流动性状况、业务结构、股权集中度以及是否为上市银行,对相关渠道与银行个体特征的关系做比较全面的研究;三是从货币周期、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效应大小是否会因货币环境、信贷周期、经济周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四是研究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金融政策在银行风险承担方面的交互影响,分析多种政策搭配使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2
主要内容
(一)模型设定
考虑到银行风险承担行为通常具有较高的持续性,为研究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时,本文设定如下形式的动态面板模型:
其中,i=1,2,...n代表第n家银行,t表示第t年。Riski,t为方程的被解释变量,表示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核心解释变量为货币政策利率MPt以及衡量货币政策波动性的虚拟变量MP_HVt和MP_MVt,其中MP_HVt衡量当前是否处于高货币政策波动性年份,MP_MVt衡量当前是否处于中度货币政策波动性年份。BankVari,t为银行个体特征变量。
为进一步考察货币政策波动性和银行个体特征是否会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可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波动性虚拟变量的交互项MPt*MP_HV和MPt*MP_MV,同时,引入货币政策与银行特征变量的交互项MPt*BankVari,t,从而得到如下包含交互效应的模型:
此外,为检验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货币周期、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联,可在模型(1)基础上加入货币政策与周期虚拟变量的交互项MPt*CYCLEi,t,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MPt*CYCLEi,t表示多个周期虚拟变量,具体包括:货币周期虚拟变量(MPZQ)、信贷周期虚拟变量(XDZQ)和经济周期虚拟变量(JJZQ)。
最后,为检验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联系是否会受到其它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对模型(1)进行扩展,得到如下模型:
其中,POLICYt表示其它经济金融政策,具体包括:财政支出政策(Fiscal)、税收政策(Tax)、宏观审慎政策(LnMPI)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LnEPU)
(二)实证分析与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动态面板模型,为解决该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方法进行估计。
1.基本回归结果
基于模型(1),我们首先分析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表4给出了相应的回归结果。其中,回归(1)中只包含了高政策波动性年份的虚拟变量(MP_HV),回归(2)中只包含了中等政策波动性年份的虚拟变量(MP_MV),回归(3)中同时纳入了高波动年份的虚拟变量(MP_HV)和中等波动年份的虚拟变量(MP_MV)。
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的系数在3个回归中均显著为负,这表明更低的政策利率会导致更高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说明货币政策越宽松,银行风险容忍度越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
从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影响来看,MP_HV的系数在所有回归中均为正。MP_MV的系数均为正,且在同一回归中,MP_MV的系数均小于的系数。当在模型中同时纳入高波动年份虚拟变量和中等波动年份虚拟变量时,MP_HV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性越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越高,且高货币政策波动性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比中等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影响更加剧烈。
表 3 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三)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银行个体特征的关系
根据模型(2)的设定,本部分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波动性以及银行个体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从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MP_HV与货币政策代理变量交互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MP_MV与货币政策代理变量IR交互项的系数为正但统计不显著,说明货币政策波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效应大小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且这种负向关系只在高货币政策波动性年份显著。
为直观呈现货币政策波动性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可以进行边际效应分析。如图1所示,当处于高货币政策波动年份时,政策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弱于中低货币政策波动年份且统计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当BankVar取资产规模(LnASSET)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的系数显著为正,交互项IR*BankVar的系数显著为负。为进一步直观显示资产规模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边际效应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资产规模的增加,货币政策每单位利率上升所导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逐渐增加且统计显著,这说明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大银行中更为明显。
当BankVar取资本充足率(CAR)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的系数显著为负,交互项IR*BankVar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该渠道效应大小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同时,从图3的边际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当资本充足率低于16%时,货币政策每单位利率下降导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逐渐减小,说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BankVar取资产负债率(TDR)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的系数显著为正,交互项IR*BankVar的系数显著为负,由于的取值范围为81-98,因此两项合并后同业拆借利率的系数仍为负,说明银行资产负债率与该渠道效应大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同时,从图4的边际效应图可以看出,当资产负债率大于92%时,货币政策每单位利率下降所导致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逐渐增加。
当BankVar取是否为上市银行(LIST)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的系数显著为负,交互项IR*BankVar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银行受市场影响程度大小与该渠道效应大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从图5的边际效应图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每单位利率下降导致上市银行增加的风险承担水平大于非上市银行增加的风险承担水平,即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在上市银行中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效应会受到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影响,高货币政策波动性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效应大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该渠道的效应会受到银行个体特征的影响。
表 5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银行个体特征的联系
注:*** p<0.01, ** p<0.05, * p<0.1;括号内为标准误;AR(1)、AR(2)和Hansen检验的数值为p值。
图1 在不同货币政策波动性下的边际效应
(四)货币周期、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影响
根据模型(3)的设定,本部分进一步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货币周期、信贷周期以及经济周期的联系。从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CYCLE取货币周期虚拟变量(MPZQ)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IR)的系数为负,其与货币周期虚拟变量交互项IR*MPZQ的系数为负,说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货币周期处于扩张状态时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为直观呈现货币周期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联系,可以进行边际效应分析。如图6所示,当货币环境宽松时,政策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大于货币环境紧缩时的边际效应。
当CYCLE取信贷周期虚拟变量(XDZQ)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IR)的系数为负,其与信贷周期虚拟变量交互项(IR*XDZQ)的系数为负,说明在信贷扩张期,紧缩货币政策在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方面的效应要强于信贷紧缩期。图7的边际效应分析也显示,当处于信贷紧缩期时,政策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小于信贷扩张期。
当CYCLE取经济周期虚拟变量(JJZQ)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IR)的系数为负,其与经济周期虚拟变量交互项(IR*JJZQ)的系数为正,说明经济上行期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敏感度小于经济下行时期,这支持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逆周期性”。从边际效应来看,图8的结果显示,当处于经济下行期时,政策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要大于经济上行期。
表6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货币、信贷、经济周期的联系
图 8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边际效应
(五)货币政策与其它经济金融政策的潜在相互作用
根据模型(4)的设定,本部分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与其它经济金融政策的潜在作用。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当POLICY取Fiscal,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与财政支出政策代理变量(Fiscal)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在使用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会上升。
为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进行边际效应分析。从图9可以看出,当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较低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边际效应为正且随着财政支出占比的不断提高而减弱,而当财政支出占比提高至一定程度后,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由正转负,且随着财政支出占比的进一步提高,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
当POLICY取LnMPI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IR)的系数显著为负,宏观审慎政策代理变量(LnMPI)的系数显著为正,IR与LnMPI的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既能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又能显著减弱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效应。从图10的边际效应图可以看出,当宏观审慎政策较宽松时,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为负且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的增强而减弱;而当宏观审慎政策增强至一定水平后,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边际效应由负转正。
当POLICY取税收政策(Tax)和经济政策不稳定指数(LnEPU)时,相关变量均不显著,这说明在样本范围内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以及经济政策不稳定性在银行风险承担上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
表 7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经济金融政策波动性的潜在作用
3
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97家银行2009-2019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的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存在交互影响,合理搭配使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97 commercial banks during the periods of 2009 to 2019 and GMM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its stability onbank risk-taking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a decrease in monetary policy rates and anincrease in monetary policy volatility lead to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 of bank risk-taking, however, highmonetary policy volatility will inhibit the effect of bank risk-taking channels; (2) The impact ofmonetary policy on bank risk-taking exhibits heterogeneity. Banks with larger asset size, lower capitaladequacy ratio and higher gearing ratio have more aggressive risk-taking behaviors under expansionarymonetary policy conditions; (3) The effect of bank risk-taking channel exhibits asymmetry in differenteconomic and financial cycle situations.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bank risk-takingis stronger under expansionary monetary environment than under tight monetary environment. And it isstronger in credit expansion and economic downturn periods than in credit contraction and economicupturn periods respectively. (4) Adopting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osemonetary policy will lead to more radical bank risk-taking behavior; (5) By strengtheningmacro-prudential policy regulation unde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conditions, the risk-taking levelof banks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ombined regulation based on "twopillars" can indeed partially compensate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工作论文
编号IMI Working Papers NO. 2216
原文刊发于
《金融评论》2022年02期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整理 张斌
编辑 尚星彤
来源 《金融评论》
监制 安然
关于我们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本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负责维护及推送,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微信号:大金融思想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推荐/投稿/合作 ☎️010-62516755
联系方式 📮imi@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