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工作论文|张明等:经常账户变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非对称影响及潜在渠道探析

IMI 大金融思想 2023-03-28

原文信息

张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刘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摘要

本文参考 OR(2005) 三国模型,实证检验了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走向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经常账户顺差增加或逆差缩减驱动经济体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第二,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具有国别间的非对称性与时变效应;第三,制造业规模的大小、估值效应同样影响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本文最重要的政策建议是,各国需要密切关注经常账户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构成的冲击,避免两者联动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


以下为正文内容:

1

引言

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及调整始终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收支的变迁通常引发一国汇率、财政货币政策、资产价格、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变动。但是,已有文献关于经常账户调整的潜在影响始终关注不够:一方面,在直观上经常账户的显著调整与宏观经济变量的走势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周期性因素与经济政策的扰动令这种效应难以被有效捕捉,为实证研究增添了不少难题。


经常账户与实际汇率即为这类问题的典型代表之一。通常而言,一国经常账户的变动同汇率的走势具有联动效应。目前,现有文献和理论仅仅单向解释了汇率对经常账户的驱动作用。反之,对于经常账户调整如何影响实际有效汇率,学术界并未达成某种共识。依据经济学直觉,一国经常账户由顺差转为逆差的过程,意味着本国需要抛售国外资产偿还债务,这会导致净国外资产存量下降,进而由于本币供给相应增加而汇率相对贬值。然而在实证研究中,关于经常账户变动对汇率的作用方向上,鲜有文献给出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曾有一些早期研究建立仅含有净国外资产单一解释变量的汇率决定方程,并得出一些统计上显著的结论。在笔者搜集到的国内文献中,经常账户调整对实际汇率走向的研究极为有限,只有少数关注经常账户、贸易条件与实际有效汇率的联动效应及对外净资产与汇率变化背后的金融调整渠道(肖立晟和王博,2011)。


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发的外部平衡评估法——EBA(External Balance Assessment)为评估经常账户对汇率的驱动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思路,EBA方法的第二步实际有效汇率法引入了决定实际有效汇率的一些重要解释变量,并且在历年的外部汇率评估上均得到了相对稳健的结果;同时,Obstfeld & Rogoff(1995)(以后简称OR(1995))、Engel (2016)等构建的两国模型,将汇率变动、经常账户调整等引入同一个系统进行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两者分别为本文实证思路与理论搭建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文中,这是因为EBA实际有效汇率法中并未引入经常账户本身作为解释变量,而后者的两国模型仅得出经常账户变动与双边汇率的相关关系,并未引入多边汇率。鉴于此,本文参考了Obstfeld & Rogoff(2005)(以后简称OR(2005))构建的一般均衡三国模型,引入了实际有效汇率与经常账户,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借鉴,笔者同时选取了EBA实际有效汇率法的重要解释变量作为实证分析参考。本文选择从全球视角出发,考察一国经常账户的变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检验了不同组别国家该影响的显著与否及大小,进行了分时段面板回归;基于制造业大国经常账户调整更为显著的特征事实,本文检验了制造业规模是否会放大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冲击这一猜想,并进一步探究了交互项的作用及可能存在的估值效应。可以说,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在国家维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时间维度(金融危机前后)与截面维度(制造业规模大小)的异质性是本文探索的主题——非对称影响;贸易调整渠道与估值效应变动渠道则是本文揭示的潜在渠道。


基于此,本文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参考OR(2005)模型,类比构建三个经济体,推导出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构方程式,得出经常账户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作用机制与方向,揭示了经常账户调整的潜在渠道;第二,结合EBA方法中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驱动变量,对1990-2016年度数据进行分组分阶段面板回归,得出各阶段经常账户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驱动作用大小,考虑了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结构性突变影响,分析非对称影响;第三,依据理论方程式,猜想制造业规模可能影响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作用,并得到了富有参考性的结论;第四,进一步检验了经常账户交互项、估值效应是否对实际有效汇率构成显著冲击。


2

主要内容

(一)理论机制与相关文献


(二)实证模型设定及变量简介


(三)数据选择及实证思路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3

结论

本文参考OR(2005)三国模型,类比构建三个经济体,推导出实际有效汇率与经常账户变动的结构方程式,结合EBA法中的实际有效汇率决定式,运用全球39个国家1990-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经常账户作用于实际有效汇率的驱动作用做出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第一,总体而言,全球经常账户的变动是实际有效汇率走向显著的驱动因素,经常账户盈余的扩增或逆差的减少会驱动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升值;第二,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具有国别间的非对称性与时变效应;第三,制造业规模放大了经常账户变动对实际有效汇率的正向冲击;第四,净国外资产收益变动及产生的估值效应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显著影响不可忽视。


笔者进一步对发达国家失衡加剧期间、制造业小国分组中,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驱动影响并不显著做出合理分析。由于现实中,理论模型推导的基于贸易渠道调整的经常账户失衡并非与经常账户余额完全等同,还包括各国海外资产的利息收益和统计上的误差与遗漏,基于除个别发达国家(如美国)外,各国海外资产利息收益并不算高,因此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余额很可能存在严重的统计误差和隐含的资本外逃。此外,当今发达国家服务贸易更为占优、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为主导的格局可能使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驱动作用存在异质性,随着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服务项与收益项比例的提升,未来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将会显著削弱,而各国NFA的金融调整渠道将更为明显。同时,笔者的实证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危机后全球经常账户是否呈现失衡调整的存量与流量之争的根源,即可能为存在较大的估值效应,造成存量调整不易对实际有效汇率构成显著影响。


本文的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首先,各国应该广泛重视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冲击,付诸积极改善结构性失衡的努力,避免突然性的消极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构成不利冲击、恶化贸易条件,对于方兴未艾的发展中国家更应注重改善收支结构,避免国民福利的恶化;其次,制造业大国要适时调整进出口结构,避免经常账户与实际有效汇率联动,从而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再次,各国应改善本国经济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风险的累积经对外部门的放大酿成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最后,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应携手合作,避免大规模贸易冲突或贸易战的发生,积极做出有利于经常账户再平衡的结构性调整。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country model of OR(2005), combined with EBA REER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account adjustments on a country’s REER.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First,  both the increase of surplus and reduction of deficit drive REER apprec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pose non-significant effect on developed countries.Second, the effect of current account adjustment on a country's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has asymmetric and time-varying effects among countries. Third, the manufacturing scale and valuation effects also influence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urrent account to 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The main sugges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countries ne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current account adjustments on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and avoid the deterioration of terms of trade caused by linkages of both items.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工作论文

编号IMI Working Paper No.2224

来源

《经济学(季刊)》,2022.09

扫二维码阅读原文

   编辑  田佳禾

   来源  《经济学(季刊)》 

   监制  安然


 

关于我们


“大金融”概念,在学理上源于黄达教授所倡导的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的基本思路,在理念上源于金融和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系统思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系统论证了“大金融”命题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构建有利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大金融”体系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本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负责维护及推送,围绕大金融理念,专注传播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大金融学术研究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微信号:大金融思想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推荐/投稿/合作     ☎️010-62516755

          联系方式             📮imi@ruc.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