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境之钥,待您亲启(三)
2020年伊始,一场全球范围的疫情不期而至。在这场突发疫情初期,我们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充分的实践证明了我国几千年医药文化历史的积淀——中医药,历久弥新。大家知道在这场新冠疫情抗击战中,中医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吗?那就让小招来告诉大家。
据张伯礼院士说,我们在方舱(医院)里使用了中药以后,方舱(医院)的转重率一般是2%至5%,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预测的10%到20%的比例。而在他自己组织的江夏方舱医院中,共564个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
余艳红介绍,通过总结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律和经验,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药。
所以说,中医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并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不俗成绩。
而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历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实从未远离,如古时鼠疫,03年非典,19年新冠……在历次应战“疫病”的过程中,中医药已形成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今天小招给大家介绍的这门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正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课程简介
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理论源于《内经》,至明清臻于成熟,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人都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经典课程,是培育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中医温病学于伤寒病学的基础上产生,其辨证论治体系不仅对包括传染病在内的现代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亦对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温病学》条文必读: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这句话是阐释温病的感邪途径: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是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逆传。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本条论述气血两燔证的治法。“太阴温病,气血两燔”是指温热邪气侵入手太阴气分,并深入发展,深入血分,气热未罢,血热又起,而形成气血两燔之证。该条中的“气血两燔”是以血赅营,笼统言之的。因其气营两燔,热炽津伤,故治用玉女煎加减,可收气营两清,养阴生津之功。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大家一起来看看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温病学教研室叭~
开设该课程的学院
基础医学院
师资力量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建立之初即在全国首批开设温病学课程,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位点,为教育部教指委温病学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教研室张之文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温病学界泰斗。
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在职教师博士学历占比100%。长期致力于温病学经典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拥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名中医、省教书育人名师等,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温病学师资队伍,学科专家享誉全国。
课程亮点
温病学教研室于1956年建校之初即在全国首批开设温病学课程,80年代开始举办全国师资培训班,2005年《温病学》成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自2004年起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开设《瘟疫学》课程,2006年编写特色教材《瘟疫学新编》,主编“十三五”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瘟疫学》,成为全国学界亮点。
教研室现为全国本科规划和研究生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单位,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主编单位,连续主编中医药行业“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温病学》、“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温病学理论与实践》、中医师承规划教材《温病名家理论与实践指要》,中医药行业精编教材《温病学》、西部精品教材《温病学》等,副主编10部,参编教材12部;获人卫社优秀融合教材主编奖1项。
通过以上对于温病学这门中医经典课程的介绍,大家是不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呢?基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医药的未来一定会愈加光明,走向世界。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还需要更多的优秀学子将它细细参透、领悟、专研,然后将其传播于世界!
-END-
图文来源 |基础医学院 文雪桐
图文排版 | 张倩倩
文章校对 | 杨茜茜
责任编辑 | 支 媛、肖晓琳、张婷慧、李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