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小程序即可加入“印尼视角”微信小圈子,里面甚是热闹,就等您的加入了!!
槟小封闭前一张难忘的旧照片
堪称法国小说《最后一课》境界
方冬花: 印尼邦加槟港,1965年我在槟小最后一届小学毕业后师生大合照。(上個月雅城同学转来的)。 邝国乾: 这张旧相片估计用高精度扫描仪,可以得到很清晰的图片。 这是小编每次回印尼邦加(Bangka)槟港(Pangkal Pinang)必到的的地方,右边往里进是大伯公庙及老槟小旧址,对面是同窗第二代客家人张育才家的电器商铺。这张图片是槟港卖凉茶的传奇广府籍方昌老人的女儿方冬花制作的,贴在归侨群,令好多槟港归侨乡愁难解!
老槟小隔壁的关帝庙(也叫大伯公庙),建于1841年(另说1797年),迄今亦有179(223)年的历史了,它是由最早开发邦加的粤闽籍华工兴建的,也是这些离乡背井的游子们,寄托乡情以及不忘桑梓文化的集合地。 邦加的华文学校,始于1907年。这在印尼也是算最早的,它的历史可以说得上是“说来话长”呀!邦加过去只有荷兰人办的学校,华人只有学生人数不多的一些华侨学堂,规模小,很原始及简陋。因为资源有限,竞争无力,很多华侨子弟进了洋学堂,结果就忘了爹和娘,与祖国文化隔绝。
上世纪50年代老槟小的校会,看得出来学生不少,而且都穿统一的校服,说明学校的规模与管理还是很不错的。 邦加省府槟港的关帝庙隔壁的老中华学校校址,建于1907年,这是1951年的毕业照。(鸣谢厦门归侨谢美莲 提供) 侨界领袖觉得如此下去,不用几代,华侨就会数典忘祖,于是酝酿办学,正在纠结于没有人才之时,幸好有一位流落南洋,侨居邦加的湖南益阳籍的辛亥革命党人李燮和 积极投入。 他与华侨领袖们运筹帷幄,发动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集合华社资源,终于让槟港中华会馆学校 横空出世,并衍生到后来的槟港中华小学(槟小)、槟港中华中学(槟中),接着邦加八港也陆陆续续办起华校,邦加也成为印尼当地华文教育开展较早,华人继承保留中华文化很突出的地方。 邦加的华校,从一开始就打上崇敬中华文化、变革、求进步的革命基因,所以,建国后,几乎一边倒拥护新中国,支持北京成为主流。业培育了很多仁人志士,无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还是坚守印尼,都是响当当的。 这就是老槟小的广场,它建于1907年,与湘籍的辛亥革命元老李燮和息息相关,从一开始就打下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的基因。 邦加勿里洋中华学校,是具有浓烈爱国传统的百年华校。 辛亥革命党人李燮和作为创办者,他播下的革命情怀,心系祖国,报效国家的精神,在邦加华校代代相传,所以人才辈出,华校生为祖籍国及印尼当地社会,贡献良多。
邦加勿里洋出生的钟庆发(谢生),是延安时代老革命。 邦加各地华校,培养了很多精英。如勿里洋(Belinyu)中华学校(里华),有几名学生如钟庆发(谢生)与谢石基(陈安顺),解放前参加中国革命,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他们是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功臣。钟庆发曾为前中侨委办公厅主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谢石基曾为中国新闻社社长。 邦加勿里洋还有个老革命叫李大庸,广西博白人,早年回国,加入广西青年军,为中共从事兵运统战工作,后远赴邦加,从事爱国教育工作,回国后在广西政协文史馆工作,享受离休待遇。 其弟李育筹(原名李毓筹)也很传奇,革命期间曾用名李鸿基、李一平,1920年5月23日出生,2011年8月9日在广西南宁逝世,享年92岁。 李育筹1929年和母亲一同到印尼跟随父亲,就读于勿里洋中华学校。 1933年独自归国追求真知。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广西梧州。博白及桂林及广西大学担任党的领导,进行地下工作。 曾赴延安抗大任四大队十队及三大队二队宣传委员;晋察冀边区银行党总支副书记、宣传委员;边区中央局社会部整风班秘书、研究员;张家口市二区常委、宣传部长;阳泉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广西南下工作团政委;广西合山煤矿军代表、总经理;广西省首任统计局局长;柳州化肥厂厂长、自治区煤炭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自治区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1984年7月离休,享受自治区主席级医疗待遇。 作为广西第一任统计局局长,由于坚持原则,曾被错划右派,蒙冤20年(1958年因为坚持实事求是而被错划右派、开除党籍、行政级别由11级降为14级,时间长达20年之久)。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丝毫没有减弱!他把自己的三分之一的收入用来捐资助学;还多次为各地灾区捐款捐物,512大地震他一次就捐出一万元。 杭州市还有一位李姓邦加老革命,曾担任浙江省文化厅(或杭州市文化局)领导人,也是经历过解放战争及革命运动的邦加人。 这是1960年6月14日,槟中部分师生高中毕业合影,其中的校长龙运财(前排左6)、副校长赖官林(前排左3),教导主任吴俊林(前排左7)、副主任何维芳(前排左5)均已凋零,他们都是除了吴俊林是久居上海的宜兴籍暨南大学高材生,何维芳是粤东蕉岭籍的中山大学高材生(何老师最高龄,前几年九十几岁辞世),像龙运财、赖官林等好几个老师,都是留学暨南大学回来的的。而照片里的同学,有的已经回国深造,现在也是耄耋老人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槟中,由福建会馆与乡贤集资筹办。(鸣谢厦门归侨谢美莲 提供) 钟庆发(1910-1986),祖籍广东蕉岭县,出生于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民国18年(1929)回上海求学。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1年(1932)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2年(1933)8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参加绝食斗争等活动。 民国25年(1936)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26年(1937)8月,在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他被无条件释放。 他先后在南京、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被调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研究院、海外工作研究班学习和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参加了中侨委的组建筹备工作。 建国初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真、宋庆龄、何香凝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印尼华侨观光团,槟中校长龙运财也是在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中侨委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办党组纪检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理事,全国侨联党组书记,全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6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 。
槟中伍官全老师及李嫦娥同学等6人回国,部分师生合影。物转星移,伍老师等已经离世,有些同学也是八旬长者了。
邦加文岛(Muntok)华侨王谦(邓汉章、王家光),1909年出生,祖籍广东五华。 1931年12月参加“援马团”回国抗战,参加了上海的128的19路军抗战,失败后曾回印尼半年,1933年1月再次回国到北京,参加了“华侨抗日救国军”,在东北军王以哲部接受军训,准备出关抗日。 后来华侨抗日救国被国民政府解散。他求战心切,加入国民党中央军17军25师砲兵,参加了古北口长城抗战。后因该部队被调去打19路军,他表示坚决不参加内战,寻机离开部队,回上海继续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荷兰殖民时期邦加文岛的荷兰人胡椒园,农工都是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契约工人。 1937年8月,经上海救亡协会介绍,王谦与归侨梁国栋、谢石基、胡一川等5人奔赴延安。 在延安期间,王谦曾担任毛泽东专职司机近两年。1940零年赴山西吕梁山根据地工作,1949年南下广东,1956年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王谦1958年下放到海南水泥厂,任党委书记。1963年调任海口市委副书记,1966年调回广东省委,直至离休。 上图是老槟小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纪念资深教师凌彬老师教学5周年的合影(右6、右7为凌老师与同为教师的夫人周贤妹) ,图中前排右2是邦加侨团总会及福建会馆主席谢贤德、右4是主管校务的总会与福建会馆理事黄书典,右3、右4为印尼原住民教师,负责教授印尼语。
凌彬老师在梹港中华学校当教师到1958止共32年,在梹小第1个服务25周年,受到表彰及庆祝的是赖官琳校长,第2个是张鸿南,第3个是凌彬,那是1951年。
凌彬、周贤妹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教育子女有方,他们的孩子,很早就分批回国深造,而且个个都很有出息。
老大凌云,58年由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在地质系统工作34年,是地球物勘探高级工程师;老二凌均,北京矿业学院毕业;老三凌婉,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退休前是高级教师;老四凌荣,上海交大精密仪器系毕业,曾任上海光学仪器厂厂长,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是高级工程师,后调任上海侨办主任;老五,凌妍,退休前是广州建筑研究所党委书记;仅有老六凌莹,在香港定居。
像槟小资深教师凌彬周贤妹伉俪的子女,建国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华校学生,不计其数,有的考入大专院校,成为建设祖国的英才,活跃于科技、工业、医学及教育阵线,也有随家人战斗在各地华侨农场,把不毛之地荒野建成现代农业基地,功不可没。
而留在印尼的邦加华校师生,也是默默奉献印尼社会,成为华社团体的领导人的不少,如凌贝利、曾关英、陈应求、何维芳、唐昌明、廖照山温志勇、魏保富、赖木荣、刘俊远、郭文平、李振结、邹霖财等,他们事业有成,积极投入公益,为华社争取权益与福利,令邦加的社团具有很大的凝聚力。 回国深造后,定居香港的邦加华校生也不少,其中烈港人黄宪懿、勿里洋里华学生邹结雄、朱运德,槟港人李丽娟、张木添、烈港烈华学生周鸿生、沙横人曾观玉,也是爱国爱港,热心侨团工作的佼佼者。 而推翻荷兰的独立斗争的老战士,有个华校生叫温敬多(Boen Kim To / Tony Wen),也是烈港华人望族温氏家族后人,邦加华校毕业生,年轻时代曾在上海的暨南学堂留学。印尼独立后,他也成为第一届国会议员。 印尼开国元勋,首任总统苏加诺,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囚禁在邦加文岛琴山(Gunung Menumbing)的山顶荷兰招待所(Pasanggerahan),救助他的革命志士中,温敬多名列其中,他深得苏加诺的信任。 也是邦加槟中及雅加达巴中学生,印尼雅加达的著名专栏作家陈正祥老师,曾经介绍温敬多的生平如下: 温敬多(上图左中间) 参与梭罗实际抗荷行动,鲜为人知。但为了表彰其功绩,邦加勿里洞省之省府槟港有一条街命名为 Jalan Tony Wen,位于Kampung Bintang后之街道,是槟港古老华人区。 温敬多是地道邦加烈港人,生于1911年,邦加人称为BOEN KIM TO,别名Tony Wen。原是PNI(印尼国民党,当时苏加诺主持的执政党) 推举国会议员,代替了叶全明。 50年代初,曾居住在巴城(雅加达旧称) 铭丁区之爪哇街,即今之卓格洛阿米诺多街,正在壮年有为时,天不假年,1963年去世,安葬于铭丁波罗坟场。 其唯一儿子温典故,巴中学生,也曾负笈纽约大学,学有所成。当莫塔尔·古苏玛阿特玛查任外长时,他被委任为驻澳洲我国使馆之文化参赞。 印尼历史资料称他是革命者,为了支援独立战争之需,走私鸦片到新加坡。他既是国会会员出访过荷兰,还是个杰出足球运动员,但也曾参与建立印尼篮球总会。
1948年温敬多曾在梭罗动员华人组织抗荷志愿军,他是国际志愿军司令,另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后裔声援支持45年独立斗争也参与在内。
他曾走私偷运鸦片赴新加坡出口,所得款项用来支援独立斗争,甚至有一次被英警捉捕。他的走私行动,突破荷兰层层封锁线,可谓在惊风骇浪打滚、险象环生,可想而知,这与华人李约翰海军中将运作,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温敬多为独立斗争无私奉献革命精神,提供斗争之物资需用,他的英勇作为获得苏加诺总统之赞扬,这是肩负了民族大使命,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精神,并效忠于印度尼西亚,何其壮善之事。
邦加勿里洞1999年底脱离南苏门答腊省,成为一个省。它位于印尼的重要海上交通要道,离苏岛的巨港、占碑、西加的坤甸及新加坡、西马的柔佛、马六甲都很近。 槟港湘籍辛亥革命元老李燮和
[公元1873年-1927年,辛亥革命元勋]
李燮和 (1873-1927)
中国同盟会会员,光复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元勋。安化县兰田镇(今属涟源市)人。字柱中,派号代钧。清同治十二年(1873)生。初补县学生员,又就学长沙求实书院,喜与会党及忧时志士交游。
光绪三十年(1904),约集同志立黄汉会。旋参加华兴会,与谋长沙起义。事泄失败后,隐身于宝庆学堂教书,又与谭人凤、刘德佩、唐鉴招集贺金声馀部,密谋在宝庆起事,不成,走上海,结识陶成章,加入光复会。不久东渡日本,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二年冬,萍浏醴起义爆发,李燮和回国谋响应。潜入江宁,谋刺两江总督端方。事败,遁上海。后由沪去香港。
三十三年一月,经冯自由介绍,去南洋荷属邦加槟港中华学堂和双溪烈埠启智学堂任教3年,深得华侨信任。
在槟港创设中华会馆,建立同盟会分会。又周游爪哇全境及英属新加坡、缅甸,创设爪哇全境同盟会分会,招致国内志士前往担任报馆主笔和学校教员者百数十人。
宣统元年(1909)六月,李燮和与华侨林亚华结婚。七月,陶成章在南洋筹措经费,因与孙中山意见不洽,邀同李燮和等共同上书同盟会东京总部,指责孙中山,要求改选总理,受到总部黄兴等人抵制。
十二月,光复会总部在日本东京重新建立,遂致与同盟会合而复分,他被推为南部执行员,负责南洋会务。
二年正月,黄兴至南洋,力劝其“捐除意见,同任艰巨”,他深有同感。
同年九月初十日,孙中山在庇能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南洋各埠代表会议,议定广州举义及筹款方法,他与会商讨。
宣统三年(1911)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燮和被黎元洪委为长江下游招讨使,与同盟会陈其美等筹划上海起义。 民国成立后,初谋北伐,李燮和被任为光复军北伐总司令。旋以南北和议成,请解兵柄。4月中旬,被南京留守委为长江水师总司令,节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南、江苏各水师。旋命黄汉湘自代,辞职归里。
民国2年(1913)3月,宋教仁被刺后,李燮和由湖南经沪、宁至北京,以调和南北自任。后寓居北京。
民国4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他在杨度邀约下,列名发起筹安会。
民国5年袁世凯死后,他退隐家园,不闻政事。民国11年(1922)携全家去荷属榜甲(邦加),与岳父母相聚。越年,单身返回故里。民国16年(1927)8月16日病殁,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