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演专访!电影不比文学,终究不是以其载体性为荣的艺术

机械硬盘 Hardfilm 硬盘电影计划 2022-07-17


Hardfilm 硬盘电影计划致力于发掘和扶持独立电影导演和青年短片影人,通过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放映,探索新兴影像的魅力和可能。







每部得到首轮“城市载体”征片企划组委会特别推介的参赛导演都将获得专文访谈的机会,我们期望在与青年创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挖掘未来影像发展的方向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青年导演温柏高和张博涵,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的他们,此次独立导演的作品《离校日》参赛作品推介|当我决定告白的那天放学晚上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温柏高


这个故事的灵感还是来源于亲身经历,它其实是我大学前的校园生活中各种亲历元素的一次重组。我小学经历过转学,高中的暗恋最是刻骨铭心,然后街头的重场戏也是有事件原型的,现实情况就是一个女孩让我充当她的男友,去会一会缠着她的混混。这个女孩只是我的好朋友,并不是暗恋对象,但那毕竟是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境,其实很忐忑,又不想显得怂,于是在路上产生了很多想象,但等到真正面对的时候,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一瞬间就结束了。


后来我就在想,如果那天晚上并没有那么风平浪静,如果我的转学经历发生在高中,如果同去的就是我暗恋的人,会发生什么,我内心深处会不会其实需要并期待着那个情境更激烈的模样?于是慢慢扩充成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一次对平行时空的书写。







▷ 青春片是一个很热门的题材,创作中是如何做到突破和革新的?


温柏高


其实创作中没有想着也不敢想着突破和革新,我觉得一切还是得从不违背自己对青春的真实感知出发。我高中的时候虽然没有片中的男主那么封闭和内向,但他的很多特点都是我根据切身的体会去赋予的,即便这些特点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普遍性,我觉得也无妨,因为自洽可能更重要——比如他开场听的歌,是田壮壮版《小城之春》的采样音乐,后期阶段不少朋友都说这就不是高中生会听的歌,有点太迷影和矫情了,但我最后还是决定保留下来,因为那就是高中的我在听的、在喜欢的,三角关系的对照反而远在其次。


然后我曾经也是个比较依赖书写的人,所以口头表达的时候总是会太过书面,经常被指“不说人话”,我也把这一点融入到了那场男女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里。


这些东西肯定够不成突破,但它可能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点点没那么常见的气息吧,我觉得创作就是这样,既然每个创作者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个体,那么承认差异,直面差异,分享差异,新的东西自然就会形成。达成共鸣的快乐,可能不仅仅在于“我和你原来如此相似”,往往还有“我终于理解了你这样的人。”


最后,针对自己的作品也有几点反思。文本上比较遗憾的一点是,碍于篇幅和各方面因素,《离校日》里的母亲形象还是变成了一个比较常见和刻板的符号,单纯发挥着给男主施加外力的功能,这其实和我现实中的母子关系是完全相反的。这点上我觉得《盛夏未来》就写得很好很新,里面的家长和孩子形成了很好的对照关系,我们能在大人身上看到小孩的部分,也能在小孩身上看到大人的部分,这在华语青春片里并不常见。另外我觉得这次创作在视听上还是比较规矩的,因为是第一次搭相对大的组,整体上还是求稳为主,下次希望能更飞一点


最近几年的青春片里,《浪潮(2019)》、《美国甜心》还有HBO的剧集《亢奋》,我觉得都有非常先进的东西在,这种先进和新鲜感都和它们的视听息息相关。电影不比文学,终究不是以其载体性为荣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有时候比表达内容的创新更重要。







短片的拍摄阶段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博涵


遇到最大的问题,应该就是拍摄场地的问题。


我们想要比较真实的质感,就选择了实景拍摄,看了几个学校的教室,发现最合适的就是我们学校的东城校区。但由于疫情原因,学校的规定很严格,我们找了两位老师,多方申请,才赶在拍摄前一晚的十一点钟申请好了场地。特别感谢我们这两位老师,因为新冠疫情,不论商业组还是我们学生组的拍摄,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还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嘛。


温柏高


除了博涵说的,还有大量群演也因为防疫政策进不去学校,最后是以不到十个人在尽量拍出一个班的感觉,不断排兵布阵,也算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锻炼了。







▷ 之后最想尝试的创作类型是什么?


张博涵


之后最想尝试的类型也是科幻,更具体就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


我是觉得,在那种环境下讨论的东西,无论是情感,还是对种种事物的反思之类的内容,应该会更加鲜明和极致,创作空间也会更大。不过,这现在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个想法,那种体量的制作,我现在还无法把控的,希望自己能踏踏实实,从身边的事情、能讲清楚的故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吧。


温柏高


手上现在在筹备两部短片,一个是和朋友一起做的,有关疫情和大海。另一个取材自亲身经历,以我外公这边一家为原型,目前想做成的调子不太知道怎么形容,暂且形容为“《汉江怪物》没有怪物”的感觉。


最想尝试的是科幻片,希望有一天有钱有力去拍。


和未来对话,也让未来能和今天对话










▷ 有什么话想对青年创作者们说吗?


张博涵


我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勇敢

一定要拍真实的东西,一定要勇敢地去拍,真正表达自我的机会,在我看来其实没有那么多,拍摄实践也至关重要,多试试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想进行何种创作,所以,大家都把握好每一个能到拍摄现场的机会,勇敢去参与吧。


温柏高


尼采说得好,
“世界并非围绕着新的喧闹的创造者,而是围绕着新的价值的创造者旋转着”这句话,给大家也给自己,以此共勉。







Hardfilm 硬盘电影计划首轮“城市载体”征片企划组委会将于作品投递阶段为优秀作品提供推介机会,并直接进入第二轮(专家、大众)评审阶段。


作品征集仍在进行中,详细内容请点击征片持续进行中!大众评审召集人揭晓




媒体合作(欢迎更多的媒体朋友和赞助伙伴联系我们)






 










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开启了招募后续展映的志愿者及参与评分选片的大众评审,向指定邮箱:2280717569@qq.com提交简历即可报名参与(若三日内未收到回复请再次提交)。


简历内容

1,基本信息

2,学历背景

3,任意一部电影的五十字简评(志愿者申请不包含此项)

4,将本条推文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到电影相关社群的截图


特别说明

我们需要来自各个地区、拥有不同审美态度的志愿者和大众评审,期待能够见到独特的你。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