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Q&A-10——统计与预测
尽管我在10月7日上午请假去拿了驾照(《后流162-驾校学车的感染风险》),但今天才刚刚周三,这周总共要上七天的班,各种意义上都很难过。感觉自己已经患上节后综合征了。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本期的Q&A-统计与预测。
1.Q:官方公布的新冠数据有多少可信度?总觉得都是假的。
A:理论上来说是不存在所谓“假数据”的,CCDC每次公布的数据应该都是真实可信的。之所以有些读者会觉得数据假,主要公布的数据与自己的实际感官和认知不符。如果刨去地域性的一些明显差,造成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学的应用,这里涉及到标准与口径等多方面因素。举例来说,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对新冠病毒死亡的统计方式就并不相同(其他国家标准也各不相同)。
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测试结果呈阳性的个案,如果在首次阳性样本收集日期的28日内死亡,则会被列为2019冠状病毒病的死亡个案。死者的死因可能与2019冠状病毒病无关。
2.Q:我发现医院对病人都不进行核酸检测了,那官方的数据还有多少可信度?
A:CCDC的阳性检测率数据主要是来自全国400余家哨点医院(年初数据,可能有变化)及部分哨点机构。除了所谓的“全民核酸”那较为短暂的一段时间,阳性检测率的统计实际都是抽样调查,非哨点医院或非哨点机构是否对病人进行核酸检测对最终的数据呈现影响很有限。
A:在CCDC公布的9月月报中第39周(9月25日~10月1日)的阳性检测率已经是第18周以来的历史新低了,不过由于病毒存在潜伏期,会有一部人在国庆假期当中接触到足以感染的病毒,但在假期结束后才发病;同时也会有一些感染者选择带病旅游,试图享受一个完整的假期。所以综合起来,个人认为第40周(10月2日~10月8日)的阳性检测率应该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但从第41周(10月9日~10月15日)也就是本周开始疫情应该会开始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回升,并且相关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4.Q:您怎么看待几个月之后的新冠疫情走势呢?
A:我哪里会做什么长期预测,做中期预测都是直接翻车的。上次在9月8日发布的《后流149-CCDC8月新冠月报分析》当中刚做完第35周到39周的预测,结果到第36周的时候我自己都改主意了。而且随着毒株的变异以及其他传染病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像年初那样直接靠刻舟求剑香港地区2022年的疫情走势来进行分析以我现在的数据整合能力和数据渠道,能做好复盘和两周之后的数据预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读者们如果要看还是重点看每周一的《重点关注传染病数据分析》,月报分析里的中长期预测偏差可能会比较大。现阶段我还是专心做好每周的数据分析和短期的预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
A: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在8月月报分析时提到的EG.5.1.1系变异株对人群的再感染效果可能并不是特别突出。最近新冠病毒流行水平较高的地区,上一轮感染高峰普遍要比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二轮高峰靠前,感染者的抗体水平可能随时间而衰减了。
人群在感染XBB系变异株后产生的自然免疫仍然有效,至少比最初预想的要好(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根据相关研究也可以了解到部分“临床试验中的XBB疫苗可诱导高水平的针对EG.5和BA2.86的抗体”
在近两个月分享当中经常提到的“病毒间的竞争关系”,不同的病原体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互斥的情况,感染某些病毒或许会降低感染其他病毒的可能性,而其他一些则会加重感染症状,这两种结果都是可变的。不同的病原体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互斥的情况,感染某些病毒或许会降低感染其他病毒的可能性,而其他一些则会加重感染症状,这两种结果都是可变的。从相关数据来看,在Omicron大流行期间及随后的时期,不同疾病的活跃强度会受到其他疾病活跃程度的影响,经常会交替流行,每次交替可能会持续3~4个月。特别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与Omicron变异株之间存在着比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在中国大陆地区,一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是6月初开始广泛流行的肺炎支原体疫情。从相关数据来看,从今年第22周开始回落的第二波新冠疫情与肺炎支原体的流行时间基本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