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几天媒体在大量报道JN.1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的消息,一下子让很多读者留言变得焦虑了起来。不过鉴于国内暂时还处在相对平静期,所以“复活”一下这个好久没更新的Q&A系列(闲聊更的太多了),对呼吸道多病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期涉及到的问题有:
Q1:我家孩子最近检查出了“冠状病毒”感染,请问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吗?
Q2:为什么我看小X书有好多说是“病毒性感冒”,说既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但就是查不出具体什么病毒,不会是新冠病毒现在查不出来所以都算成病毒性感冒了?
Q3:往年都没有那么多呼吸道传染病,今年变得这么多,是不是为了掩盖新冠病毒而宣传的?
Q4:今年儿童肺炎支原体已经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有很多官方媒体会说“未达到之前的峰值”?
Q5:官方说很多呼吸道疾病都是“自限性”的,这是不是在刻意让大家忽视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新冠病毒危害呢?
Q6:我还是觉得官方的数据和通报有问题,跟我身边的实际情况不符。
读者们可以看看有没有自己也比较关注的类似问题。另外寒潮的影响范围扩大了,记得保暖。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本期的Q&A。
1.Q:我家孩子最近检查出了“冠状病毒”感染,请问这是新冠病毒感染吗?
A:检查结果显示为“冠状病毒”感染那应该就是冠状病毒感染。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目前已知的共有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具体又分为可以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SARS-CoV和SARS-CoV-2,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非典”和“新冠”;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也叫“新非典”。
剩下的则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和HCoV-HKU1,也被称为“普通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大流行前,在全球范围内10%~30%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普通冠状病毒引起的,在造成普通感冒的病因当中仅次于鼻病毒排在第二位,所以在多呼吸道病原流行的时期感染冠状病毒是很常见的现象。2.Q:为什么我看小X书有好多说是“病毒性感冒”,说既不是新冠也不是流感,但就是查不出具体什么病毒,不会是新冠病毒现在查不出来所以都算成病毒性感冒了?
A:排除载量过低、操作流程不正确以及样本污染等特殊情况,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如果确实感染了新冠病毒是可以通过常规手段检测出来的。
“病毒性感冒”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一般是在无法判断具体感染病毒时采用的说法,类似的还有“细菌性感染”。由于在我国大陆地区有条件进行相对较为完成且又能及时的多病原检测的医疗机构很有限,抗原自检在流程上有些时候又无法作为诊断依据,所以才会出现比较多的“病毒性感冒”的现象。一个较为全面的多病原检测会包含很多病原体和变种,不同医疗机构可能会有些差异,如果以北京地区多病原监测网络的要求为例,会包含20种/型的呼吸道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以及13种呼吸道细菌。
所以即便排除了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也还有鼻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在人群免疫水平普遍低下情况下,任何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表现为较难自愈的病毒性感冒。3.Q:往年都没有那么多呼吸道传染病,今年变得这么多,是不是为了掩盖新冠病毒而宣传的?A:这个问题前有题其实本身有问题。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往年都没有那么多传染病”,真正没有太多呼吸道传染病的时间其实只有为了遏制新冠病毒蔓延的三年管控期。
以流感为例。根据相关研究在新冠大流行前流感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大约在35~50%之间(不同研究的数据有差异),而有症状的感染者中又存在很多轻症患者,这两种人群的存在会让一部分读者得出“往年哪有那么多流感”或者“我之前根本没得过流感”的印象。而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削弱了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就会使得之前的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症状加剧又无法自愈的情况下患者普遍会前往医疗机构寻求医疗干预,这就会在流感流行季节造成集中性的医疗挤兑,从而给人一种感染病例突增的错觉。不过一点需要明确,如果人群持续地反复感染新冠病毒,那么随着免疫系统的进一步削弱,确实会出现呼吸道疾病传染范围和感染数量激增的现象,欧洲、北美和日韩等地的监测数据与相关研究结果都可以作为未来的参考。只不过在2023年12月这个时间点,从相关统计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人群新冠病毒的感染次数普遍在1~3次之间,免疫系统的强度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如果免疫系统被进一步削弱,那确实会造成呼吸道传染病非正常的增加。4.Q:今年儿童肺炎支原体已经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有很多官方媒体会说“未达到之前的峰值”?
A: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类似,在人群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在流行年份肺炎支原体的感染其实也并不少见,但是发展成为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并不多。但是在今年由于人群免疫力的削弱,特别是儿童的免疫水平整体偏低,所以发展为支原体肺炎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出现了非正常的增多(肺炎支原体≠支原体肺炎),进一步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即更严重的病情给人带来了更多感染的印象。
但如果以北京地区多病原监控体系的统计数据为例,2023年15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情况确实未能达到2019年的水平。
5.Q:官方说很多呼吸道疾病都是“自限性”的,这是不是在刻意让大家忽视呼吸道疾病特别是新冠病毒危害呢?A:我知道很多读者在之前对一些医学概念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比如Q1中的新冠病毒与普通冠状病毒)。“自限性”脱胎于“自限性疾病”,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倾向。
正常情况下一些疾病有它自己的病程,这个过程不会无限扩大,就算没有特殊的针对病因本身的治疗,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通常疾病也会渐渐改善。虽然常见的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出现了较重的症状,也需要及时就诊。虽然疾病本身在达到高峰之后,各种症状就会逐渐平息。但这个过程依旧会给人体带来挑战。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人群,通常不会出现严重的情况;而免疫水平相对较弱的人群则可能会面临较高的健康风险。所以在通报或新闻中提到一些呼吸道疾病的“自限性”,这本身非常正常,问题出现在了其他的地方。
6.Q:我还是觉得官方的数据和通报有问题,跟我身边的实际情况不符。A:个人的感受和整体数据有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小范围流行情况和整体流行情况之间的差异。至少在2023年12月,主要还是非新冠病毒的多种呼吸道疾病共同流行。在之前的《后流闲聊09-第49周流感过峰了吗?如过。》中,比较粗略的介绍了哨点体系和多病原监控体系,如果读者们有仔细阅读应该会明白占90%以上的非哨点医疗机构和小部分哨点医疗机构不进行认真检测,也基本不会对最终的哨点抽样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况且还有很多其他辅助的数据可以互相印证。
我很理解部分读者在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的焦虑,毕竟仅仅通过症状很难直接判断自己身边生病的人到底感染了何种病原体,一些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信息放大效应也加剧了对未知的恐惧。虽然JN.1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增长给之后的疫情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种情况和数据来看,至少大陆地区目前仍暂时处于新冠病毒的低位流行期。过于焦虑反而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防疫与生活,还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在了解不同病原体的传播机制和风险后,能够充分利用好新冠病毒流行的波峰与波谷,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各种防疫措施,好心情也是免疫力。
关于短暂平静期以及后续猜测的内容可以查看: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