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淡斋达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鉴于2024年夏季流行的一些特点,本期分享除了会从全国的角度进行分析外,还会尝试分区域进行进行预测,以满足不同地区读者的实际需求。在正式开始之前,如果是比较在意因果关系的读者,建议先阅读之前的四期分享作为铺垫,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本期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是很在意具体原理,那么可以直接阅读分区域的简单介绍。
影响中期预测结果的因素很多,这里仅供读者们参考,具体仍以每周一的数据分析为主。
一、整体上的差异化

《后流271-差异化的流行与竞争》中曾经介绍过,尽管从中国疾控中心(CCDC)的信息来看,上一轮JN.1系变异株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第6周~第18周的感染高峰的峰值出现在第11周(图 后流287-1),但从北京疾控中心和广东地方疾控中心的数据来看[2,3],北方省份的新冠高峰可能要略早于全国平均,且峰值更高;南方省份则略晚于全国平均,峰值可能更低。北方以北京市为例,峰值可能出现在第8周或者第9周;南方以广东省为例,峰值可能出现在第13周或第14周,不同区域达峰时间可能相差了4~6周。

图 后流287-1

类似地,在《后流286-6月月报之外的流行差异中》,通过分别对“北方地区”、“五岭地区”和“长江雨带区”流感和新冠流行情况的对比,推导出在非全国性高峰期的6月,不同地区存在着流行差异。

也就是说在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相对复杂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冠病毒全年易感的前提下,不论是全国性的感染高峰期还是相对低谷期的区域性感染峰期,不同地区都可能存在着流行差异。

二、全国性or区域性
在既往的中期预测中我们介绍过可能对每轮新冠疫情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人群免疫背景主流流行的变异株其他传染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天气情况等。所以要推测下一阶段是全国性疫情还是区域性疫情,我们需要从这几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进行观察。
(一)人群的免疫背景
我国大陆地区大部分人群的基础免疫是1~3剂的原始株灭活疫苗,从既往的流行株来看,自然免疫则是BA.5.2系(或BF.7系)、XBB系、EG.5系和JN.1系的排列组合,一般在2~3种[4](图 后流287-2)。

图 后流287-2

之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疾控中心的信息则显示,在2024年第23周或第24周时,当地人群的新冠抗体整体上处于较高的水平[5]。由于乌兰察布市在第6周~第18周的JN.1系变异株流行高峰期的流行情况基本符合全国平均水平[6],因此可以得出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人群在第23周或第24周时新冠抗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根据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以维持3~6个月较高水平的说法[7],全国范围内的抗体规模性衰退会发生在8月中旬,北方部分地区会发生在8月上旬,南方部分地区会发生在8月下旬。
(二)主要流行的变异株
根据中国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CCDC)数据显示[4],根据采样日期,6月的4周中JN.1及其亚分支占比分别为72.5%、66.4%、64.6%、67.5%,XDV及亚分支占比分别为25.1%、31.0%、32.9%、31.4%(图 后流287-3)。

图 后流287-3

考虑到XDV系变异株近期出现了和KP.3系相近的趋同进化,所以下一阶段国内的主流毒株更可能是XDV系变异株。但从目前XDV系变异株在大陆的占比情况来看,距离其占据主要传播优势仍需一定的时间,或许为6~10周之后。也即之后一段时间大陆地区的主要流行株或仍为JN.1系,结合人群抗体水平和整体流行情况,因此推测在5~6月期间新增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是在第6周~第18周没有出现感染的人群,属于持续性“查缺补漏”。
(三)其他传染病流行情况
我国目前正处于多呼吸道传染病“共流行”的大环境中,南方部分省份在整个6月都处于甲型流感的高发期(图 后流287-4)。

图 后流287-4

尽管按以往的经验来看,随着时间进入7月南方的夏季流感活动会逐渐减弱,但目前来看2024年的南方夏季流感或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或9月初。因此受甲型流感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新冠的流行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四)社会活动
全国大部分学校在第27周(7月1日~7月7日)都进入了暑假,高校学生的规模性地域流动会在最初的1~2周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但由于作为呼吸道传染病重要驱动因素的幼托机构和中小学生不存在大规模的跨省流动[8],所以在7月中旬后整体的传播风险反而会有所缓和。
暑假出游是另一个潜在风险因素,但由于出游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且目的地主要以旅游城市为主,所以其带来的主要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但会给一些热门城市带来输入性风险,比如上海、北京、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杭州、重庆、南京等地[9]。
(五)天气影响
季风气候的夏季的持续性降水会显著提到区域内的感染风险[10],但随着雨带在7月中旬开始北移,在6月积极参与了新冠阳性率增加的“长江雨带区”的感染风险将会有所降低。由于持续降水造成的风险的风险降水覆盖降水期间以及降水结束后的7~14天,所以即便即便天气情况有所好转,短期内仍需提高警惕。
综合以上信息,初步判断7月~8月中旬这段时间,我国大陆地区的综合条件并不满足出现全国性新冠大流行的基础条件,除非出现重大的气象变化或毒株变异。更有可能的流行趋势为:部分地区随着季风性雨带的转移出现接力式的区域波浪流行,在雨带影响期间的短时感染风险极高;非季风性雨带地区继续保持相对低位的流行状态。
二、不同地区可能的发展情况
由于下一阶段爆发全国性疫情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所以本期的中期预测会分区域进行说明,目前分为(图 后287-5)

图 后流287-5

计划外地区除西藏外当地每周均有疫情数据更新;部分靠近省界地区气候特征可能会和邻省相近,相关地区的读者可以根据当期气候情况进行调整。
(一)北部边疆区
相关要素:人群抗体水平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性的抗体衰退的危险值大约在第32周之后;没有规模性的流感流行;7月~8月中旬降水相对较少,气候条件相对稳定;部分热门城市存在输入性风险(图 后287-6)

图 后流287-6

基于以上原因推测:
前期的哨点阳性率或将在4%~7%间波动;旅游热点城市需要额外注意。
(二)暑期雨带区
严格来“暑期雨带区”其实分为北方和西南两个区域,但为了便于说明,将两个区域提取共性进行了合并(图 后流287-7)。

图 后流287-7

基于以上原因推测:
考虑到暑期雨带的降水强度整体低于梅雨时期的强度,所以除北京外的相关地区整体感染风险虽然有显著提升,但会略好于6月底和7月初的江淮地区,哨点的峰值可能在15%上下,但不会持续很久。
北京市的风险区别在于作为共和国的首都,作为暑期出行的热门地点,从第28周的输入性风险就显著高于周边地区,且当地的降水情况也和周边地区略有差别,所以请北京地区的读者在6月底的预警基础上多加注意。
(三)江淮地区
从第25周开始当地已经深度参与到了新冠病毒的区域性传播中,随着第28周雨带逐渐北移,第29周当地开始入伏,第30周感染风险仍会相对较高。但从第31周起,随着天气相对稳定(持续性高温)和潜在感染人群的减少,当地的整体感染风险会出现回落(图 后流287-8)。

图 后流287-8

基于以上原因推测:
前期哨点阳性率或将在10%~15%间波动,部分区域在峰期可能会达到25%左右,但整体影响有限。曲线可能最终会呈现为一个峰值不明显的坡状。额外可能造成曲线异常波动的是7月中下旬开始当地可能过境的台风。
上海市是这一区域的重点地区。
(四)五岭地区
这一地区整体上由于夏季流感中的甲型流感活动非常强势,所以整个7月的新冠感染风险是比较低。这一区域的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和福建北部地区,这里的流感活动强度相对于广东、广西和海南稍弱一些,可能会在8月后随着气候因素开始快速回落,从而增加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图 后流287-9)。

图 后流287-9

前期哨点阳性率或将在1%~5%间波动,尽管风险相对较低,但依然存在感染风险,不要大意。另外尽管7月上旬开始当地台风风险显著增加,但在短期内造成规模性新冠疫情的风险并不高。当地目前的主要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风险是以流感、百日咳、鼻病毒和腺病毒构成的“多呼吸道病原共流行”风险(图 后流287-10)。以及各种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图 后流287-10

如果参考香港地区的流行情况,则甲型流感阳性率至少应维持在10~15%区间才能实现和新冠病毒间有效的压制竞争(图 后287-11)

图 后流287-11

从全国层面来看,由于“北方边疆区”和“五岭地区”对夏季流行的参与度相对有限,特别是人口众多的珠三角地区,所以7~8月间很难出现全国性的大流行。但“暑期雨带区江淮地区的,这两个人口稠密地区的交替式区域流行,同样会给当地的医疗体系和人群健康造成一定的负担。由于大概率是交替式流行,所以最终全国的数据统计很可能不会出现曲线快速且大幅增长的结果,或将是一个相对平缓但上升的坡形,“峰”的表现并不明显,最高值有可能出现在“暑期雨带区江淮地区风险重叠的7月中下旬~8月上旬。
第35周之后,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区域性流行的可能逐渐降低,秋冬季大概率会再度恢复成有小幅差异的全国性流行模式。
三、远期的可能性

其实2023年5月起EG.5引发的第3波感染浪潮和今年6月起的波浪式流行存在一定的共性[1],但由于2023年的夏季流感强度过于羸弱,所以最终并没有导致区域性流行的结果(图 后287-12)

图 后流287-12

远期来看,今年秋天伴随全国性开学、区域性流行概率的降低和人群免疫的普遍衰退,进入九月之后新冠疫情很可能会出现一轮快速增长。不同于2023年夏季的全国性流行,对后续的传播影响,2024年夏季的区域性流行可能会使得9月开学季和10个月国庆两个关键时间点相连,造成一轮较大范围的影响。之后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回落,进入11月或将再次爆发以甲型H3N2或乙型Victoria为主导的全国流感大流行。

四、近期的注意事项

5月和6月的相对平静让很多读者在防护措施上进行了调整,也忽略了持续性降水带来的额外风险,同时区域性的信息差异亦使得精神上有所放松,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应该的感染案例。但原本针对夏季的区域性流行在防护上并没有那么困难,简单来说就是重点关注自己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在出现持续性降水和降水结束后的一周时间提高警惕,尽量避免高暴露风险活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风险。注意雨带,注意湿度,注意天气。

虽然近期部分地区的感染风险显著提升,不过基于区域性规模流行的特点,读者们也不用过于焦虑,特别是不需要“跨区”紧张,至少近期很难出现全国性大流行。所以暑假依旧可以安排一些出行活动和高暴露风险事项,但要选择目的地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流行差异,“错峰”出行。防疫生活是一项持久战,个人不建议将压力都集中在非全国性流行的时期。不过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读者来说,也可以现在就开始进行免疫和物资的储备,检查各种的防疫漏洞,为今年秋冬可能存在的新冠及之后的流感疫情做准备。

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开始入伏,高温天气持续,还请注意防暑降温。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本期封面:Odalisque by Charles Amable Lenoir(1860–1926)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份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参考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