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疫情又“变长”了?——后流闲聊50
临近开学,最近的私信和留言又紧张起来了。首先是部分读者提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这轮疫情时间好长啊”。嗯,真的是每轮疫情都要提及的一个固定话题了(《后流闲聊22》)。尽管本轮新冠疫情还在继续,但是从截至第35周的情况看,目前在疫情的“长短”方面并没有和以往的疫情显现出特别明显的差别。最近3个月以来,公众号在各种相关分析中都在反复强调这一轮的“区域性”和“接力性”,感觉疫情很长的读者有极大概率是出现了我之前提到过的“跨区焦虑”情况以及信息选取的问题,顺便还有阅读理解的事情。
一、跨区焦虑
我知道部分读者并不认同公众号提出的“区域性接力流行”的说法,具体原理以前提过这里不展开,不过最近几周各地疾控陆续披露了部分相关数据(表 闲聊50-1),让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前一阶段的疫情的发展情况,这里简单选取了部分作为展示:
表 闲聊50-1
南方省份的读者请注意提高防护意识,尽管近期仍处于相对低谷期,但受持续性降水影响,可能会出现区域性波浪式的感染高峰。 淡斋达原,公众号:淡斋达原南方的雨快把CPU淋透了——后流闲聊31
三、“为什么没过峰?”
其实挺复杂的,没有几期可能说不清楚。但简单来说就是在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人群免疫差异的综合影响下,很难再现2022年12月时的集体感染模式,感觉以后可能更多的会是分批次的波浪式感染,身边统计和局部统计的结果会和整体流行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没有必要纠结“我单位都过峰了,为什么整体上还没过峰”这种情况。
淡斋达原,公众号:淡斋达原后流闲聊20——灵魂三问
我也知道读者们为了判断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其实都有很多不同的信息来源或者数据来源,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统计人群或者算法等诸多原因,同一时期的不同源头数据往往会相互矛盾。我发现这种时候,读者们更愿意选择相信数值风险较高的信息源,比如公众号在《可以到时候再焦虑》提到的一个例子,当第20周时(中疾控哨点阳性率5~6%)有读者采信了正处于高峰期的新加坡的阳性数据,认为大陆地区同样处于高峰期(图 闲聊50-1);之后又采用了香港上一轮峰值的数据,认为大陆地区处于持续的高峰期。
图 闲聊50-1
我不想说哪个信源或者哪位创作者的数据更准确或者更优秀,只是觉得读者们在采信时应该选取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看清楚疫情可能的走势(除非你是抖M,只有疫情持续处于高点才开心)。
但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区域化流行差异如此显著的情况下,单一曲线怎么能代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呢(求你们别再单发一条曲线问我怎么看了)?等开学后全国整体流行情况趋同了我们再说。
三、阅读理解
当创作者发布了自己的内容后,即便是同一段文字,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一直以来中期分析和每周分析都使用的是文字描述,从留言和私信看大家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原来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吗?)。虽然我确实应该在文字表达方面更精准一些,但有时也有一些额外的考量,毕竟偶尔会有读者拿着一些奇怪的的数据来私信我说预测存在偏差,或者用整体性/单独城市数据指责这次的某个区域性分析(总之就是很麻烦)。
但由于发现部分读者对之前的部分内容存在明显的理解偏差,所以我瞎画了一份A、B、C、D四个区域的模拟走势,读者们可以根据之前分享的文字描述自己代入一下自己所在地区9月和10月可能的发展情况(图 闲聊50-2)。
先说好,瞎画的,就是方便理解用的。
图 闲聊50-2
最后再叨咕一句,有问题最好私信或者邮件,因为之前没有留言功能我比较习惯这种方式回复问题。现在有留言功能了,我默认留言都是可公开让所有读者一起参与讨论的。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私信,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本期封面:De quoi écrire by Hermann Fenner-Behmer (186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