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欲壑难填,如何终结?

修德侯 修德坊 2023-05-01


经济学家说,人都是理性的,做决策时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再精打细算之人,也逃不过时代的局限性,一次次反复斟酌、权衡的慎重决定,从历史的视角看,也躲不过周期、逃不过趋势。


比如这些年来,长辈们都说,无论自己怎么节约,生活还是变贵了。


老房子楼下的生煎相较十几年前翻了两番,常年订购的光明牛奶也隔三岔五地偷偷涨价。


虽然它们涨价了,可大家的工资也涨了,而且涨幅是足以覆盖这些开支的。但是,身边的不少朋友却在说,如今生活远比过去更拮据。


为什么?因为债务涨了。


工资的涨幅远跟不上房价的涨幅,更跟不上房贷的涨幅。相比之下,物价的涨幅不值一提。


极其典型的沪上,从2006年到2022年,除去崇明,几乎每个区房价的涨幅都达到了500%以上。而一些新贵地段的价码更是直接劝退绝大部分看房者。


作为稀缺资产,上海房产的虹吸范围几乎涵盖了不同经济能力的群体。


小侯身边很有实力的领导同事,仍在寻觅核心地段的优质房产;同学里颇有积累的中产白领,已把刚需转改善摆上日程;单位刚落户的年轻人砸锅卖铁凑首付;甚至还有未取得户口的,也要通过假结婚也买上一套.....


都在抢滩登陆,都一直坚信,只要买了房,就进了保险箱,就可以喘口气,就不会输。


作为关联上下游企业最多的支柱性行业,房地产一直都获得在金融融资、土地审批、税费优惠这些项目上得到一条龙的力挺。


地方为完成发展锦标赛,也和房地产行业完成合流。先是举债搞基建,基建起来了地价就上来了,然后就有能力借更多的钱来搞基建,然后地价再进一步上涨……


专家做出经济模型,预测房地产行业的繁荣能带动全体上下游行业的繁荣,从业者们有钱了自然会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


结果就是房子的金融属性太过突出,大家宁愿节衣缩食,也要加足杠杆,只要房价一直上涨,那么当下的债务就是可以覆盖的。


现实如此,大家都在击鼓传花,都以为自己不是那最后一棒。


并非不知这条路迟早到头,可是人性本质就是趋利避害,对欲的执念有多深,对害的恐惧有多强,想必是无上限的。


再精准的模型也只能考虑可控的变量,而对于人性的弱点却是无从把握。再漂亮的理论也是服务公共利益的优化,而忽视人的欲望和私心。


这也不能怪大伙儿,毕竟房价确实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想象,


还是沪上,2016年的一次暴涨,让身边几个未上车的年轻同事耿耿至今;2020年疫情首年的“小阳春”,又让抓住时机的小伙子庆幸跑赢了大盘。


消费、出口、投资日渐疲软,经济的转冷反而使得地产成为资本的避难所,也让一线城市的房市继续膨胀。


无论是上海还是三四线城市的民众,不过都是时代大船上的乘客,被迫跟着时代浮沉罢了。批判人性的都是故作高深,毕竟又有几个人能战胜人性呢?


只是,作为去人格化的机构,竟然也被人性的弱点所牵着鼻子走,那就有点匪夷所思。


确实在过去,基建越建越多,地价就越来越高,只要地价一直在涨,那么当下的债务也不再是个事。


可如今,远没有上海那般幸运的三四线城市们,纵然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居民大面积断供,连还个利息都要七借八凑,还是等不到梦醒时分。


增长的尽头?是存在,反正不在本届这里。


不是他们的带头,民众的人性弱点哪会这样轻易落地,还遍地开花;不是他们的一路狂飙,民众哪里会胃口越来越大,预期胀得比热气球还大?。


那么,到底是谁在纵容着人性弱点在蔓延?


之前看到新闻,某县一号开大会要求体系内带头买房,赶鸭子上架。最近一些三线城市出台政策,首套房贷利率已经不足4%。昨天又看到数据,说我国有6亿栋房屋。这么一算,人均将近0.5栋房子。不是囤积居奇,是产能过剩。


再深处想,这些消息的放出,或许就是变革前的放风。


同样,马上要正式入春了,春暖花开之时,新的篇章正在徐徐展开。有人要人走茶凉,一并带走那过去的债务热忱。有人蓄势待发,呼唤转型,重新轻装上阵。


格局在改变、动能在更替,人性却始终如一。那么这一次,相似的剧本会再次上演吗?


由于推送机制变更,像小侯这样发文频率较低的出现在时间线上的频率大减,因此还请朋友们点进修德坊首页,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并星标,感谢。愿我们能在修德坊共同成长。


其他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