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中共中央
4
1
5
妈 分享 回
6
@六镇
7
123456
8
南京李志
9
写小说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起源 解读 龚
3
中共中央
4
1
5
妈 分享 回
6
@六镇
7
123456
8
南京李志
9
写小说
10
百度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2月27日
2023年3月15日
2023年3月15日
2023年3月16日
2023年3月16日
2023年3月17日
2023年3月17日
2023年3月18日
2023年3月18日
2023年3月20日
2023年3月20日
2023年3月21日
2023年3月21日
2023年3月22日
2023年3月22日
2023年3月23日
2023年3月24日
2023年4月4日
2023年4月4日
2023年4月5日
2023年4月6日
2023年4月6日
2023年4月19日
2023年4月19日
2023年4月20日
2023年4月20日
2023年4月21日
2023年4月21日
2023年4月22日
2023年6月27日
2023年6月28日
2023年6月28日
2023年6月29日
2023年6月29日
2023年6月30日
2023年6月30日
2023年7月1日
2023年7月1日
2023年7月2日
2023年7月2日
2023年7月3日
2023年7月3日
2023年7月4日
2023年7月4日
2023年7月5日
2023年7月5日
2023年7月6日
2023年7月6日
2023年7月7日
2023年7月7日
2023年7月8日
2023年7月8日
2023年7月9日
2023年7月10日
2023年7月10日
2023年7月11日
2023年7月11日
2023年7月12日
2023年7月15日
2023年7月16日
2023年7月16日
2023年7月17日
2023年7月17日
2023年7月18日
2023年7月18日
2023年7月19日
2023年7月19日
2023年7月20日
2023年7月20日
2023年7月21日
2023年7月21日
2023年7月22日
2023年7月22日
2023年7月23日
2023年7月23日
2023年7月24日
2023年7月24日
2023年7月25日
2023年7月26日
2023年7月26日
2023年7月27日
2023年7月27日
2023年7月28日
2023年7月28日
2023年7月29日
2023年7月29日
2023年7月30日
2023年7月30日
2023年7月31日
2023年8月1日
2023年8月1日
2023年8月2日
2023年8月2日
2023年8月3日
2023年8月3日
2023年8月4日
2023年8月4日
2023年8月5日
2023年8月5日
2023年8月6日
2023年8月6日
2023年8月7日
2023年8月7日
2023年8月8日
2023年8月8日
2023年8月9日
2023年8月9日
2023年8月10日
2023年8月10日
2023年8月11日
2023年8月11日
2023年8月12日
2023年8月12日
2023年8月13日
2023年8月15日
2023年8月15日
2023年8月16日
2023年8月16日
2023年8月17日
2023年8月17日
2023年8月18日
2023年8月18日
2023年8月19日
2023年8月19日
2023年8月20日
2023年9月6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7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8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9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0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1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2日
2023年9月13日
2023年9月13日
2023年9月14日
2023年9月14日
2023年9月15日
2023年9月17日
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的话,听还是不听?
Original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2-27
原本权威的象征“专家”,都快成贬义词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成了热点。
这并不奇怪,伴随现代化带来的信息发达、民智渐开,专家被怯魅是必然的结果,再也不可能想过去那样,找个洋人说几句广告词又或者拿下电视台的标王就能让一个产品火遍全国了。
这也是好事,但又是坏事,大治之前必有大乱。
从过去无条件相信专家和权威,到现在专家成了被嘲笑的“砖家”,
权威被瓦解,必然会有一段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和情绪,而不是逻辑与理性的阶段
。如果破解不了,难免会出现反智、精英和普罗大众之间越来越拉大距离。
这个道理,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哲人谈过了,现在已经形成了
“修辞学”
,一门研究修辞的学问,通过修饰自己的文章和语言,起到吸引其他人注意力、加强对他人影响力等目的,说白了就是更让人相信。
比如《易传》中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思是通过修饰言辞可以确立自己的威信,如此就可以用来操持事业。
在修辞学领域,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修辞学的三要素:
逻辑、情感与人格。
逻辑
可以简单理解为专业性,对某个领域的认知度,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比如常年钻研一个领域的人,就是比其他人在这个领域更有发言权,就像我们在治病时更相信医生,遇到法律问题咨询律师,而不是反过来一样,这也是专家的根本,是客观性的。
情感
就是主观了,说白了就是要投其所好,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都知道难听的“忠言”有好处,但就是不想听,能做到“闻过则喜”的更是罕见,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人。比如体制内搞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随着一些企业学习政府管理以及一些公职人员辞职到企业,也都跟着搞起来了,但是真敢放开批评吗?
就好像很多被媒体以及公众嘲笑为“奇葩建议”的,真的奇葩吗?放在专家原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真的没有道理吗?
举个例子,杨燕绥教授是长期研究社会保障的大家,在社保领域有极为深刻的见解,多读读她的专著,要比看各种媒体、自媒体零零散散的东西强太多了。
但是十几年前,因为断章取义的“50岁退休,65岁领养老金,中间15年自力更生”,杨燕绥教授遭受了长期的网络暴力,甚至有清华学生跟她说“杨教授得罪了老百姓,要向全社会道歉,一周内不道歉,就往她办公室泼东西”,还有很多谩骂和不解。
但有几个认真看过全文?有没有理解这里面的必然性?如果不这么干,又能怎么办?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是逻辑而不是情感。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触动了利益。不得不说,杨教授意志坚定,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这也是真正专家的操守,
坚持逻辑而不是迎合情绪
。
最近一些地方进行医保改革,核心是“医保个人账户改革”落地,很多人习惯了自己可以支配个人账户里的钱,用在非医疗方面,比如去药店购买卫生纸、洗衣粉等生活物品。这次改革,将个人缴费部分一大半转入统筹账户,退休职工个人账户月划入额度也减少了一大半。
这项改革引起不满早有预计,但引起如此汹涌的反对确实始料未及。尤其是高龄退休人员极为反对,认为这是从老人兜里抢“救命钱”,对于这个问题,今天不展开,仅仅作为一个例子。
从逻辑上讲,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
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是不是属于个人?
还是得说杨燕绥教授太“刚”了,她是国内最早提出“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她一直从逻辑角度论证,医保个人账户不属于个人,是医保基金的组成部分,只是授权在一定范围内由个人支配。
概括地说,这次医保改革是好事,是现在激烈反对的高龄退休人员获利,但就是因为动了既得利益,内心很难接受,尤其是过去多年,改革太慢、有错不改,已经让很多人形成了
“进了个人账户就属于自己”
的错误认知,现在要回归本意、拨乱反正,当然会引起激烈反弹。
举这两个关于养老的例子,就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情感”。
然后是“
人格
”,说得直白点就是长期形成的信誉。比如说都找一个人借钱,关系熟的、名声好的、家底厚的,就是更容易借到钱;又比如说同样的话,10年前的小镇说话就是不如现在有人听,等等。
为什么媒体特别喜欢采访专家,不就是想借用专家的身份,说出媒体自己想说的话罢了。毕竟媒体自己说,不容易取信还要担责,那就不如找别人说出来,还能标注上“该言论不代表本台(报)观点”。
看似理性客观,但全是套路。
任何一个领域,就算是数学、物理这种似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学科,针对一个前沿问题照样有不同的观点和探索,不同阶段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不同;更不要说社科、经济、文化等等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的领域,想找持任何观点的专家都易如反掌。
如此采访者只需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专家,就可以非常轻易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现在这种做法都嫌麻烦了,开始直接搞断章取义、扭曲篡改、伪造专家头衔等等。
一个人要成为专家实在是太容易了
。
不拿别人举例,容易被举报。就拿小镇自己举例吧,小镇一直觉得自己差得远,但如果小镇不要脸点,也可以披上“专家”的外皮,毕竟文章也见过纸质,写的报告也被批示过,也参与过全国性的专业论坛,再把这些年公众号分享的文章好好调整下,出几本书,用不了几年就是一个“专家”,在“专家”泛滥的当下,含金量高多了。
更甚至,都不用这么麻烦,专家头衔已经泛滥了,比如互联网公司,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专家这个本来代表权威的称呼,竟然成了一种职级,而且档次极低。尤其是阿里,P7就对应“专家”,P8所谓的“高级专家”,P9就成了“资深专家”,搞不懂这“专家”还能三六九等。
而随着互联网公司职级注水,现在的P7专家可能毕业一两年就能拿到了,一个阿里就漫山遍野几万专家,还有什么权威性。
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提到的“逻辑、情感、人格”三要素简单介绍了下,有兴趣的还是多看看书,自我学习。
对个人来说,对自己成长最有意义的当然是重视“逻辑”,也就是以科学为准,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这在信息爆炸、算法推荐泛滥的时代,尤为重要。
我们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权威已经被祛魅,反权威已经
成了狂欢,但人对权威仍然存在盲从,这是最危险的状态。
在种种包装下,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凭着对人性的把握,讨好人的情感,再加上拿钱买一些流量,很快就能被包装成一个权威,从而获取高额回报。
比如现在的某短视频平台,一个靠教人理财一年赚几亿的人,竟然咨询别人“从来没赚这么多钱,该怎么理财”;更甚至,越来越多看到,一个个长相颇为吸引人的,评论各种经济、社会学问题,一个对所有事都“我不禁要问”的主持人,只因为把握好了情感偏好,关注者高达数千万。
然而之所以能这么好的把握情感需求,获得巨大流量,正说明了科班和逻辑教育的重要性,一个熟练掌握正统专业(逻辑)的人,只要放低对专业和逻辑的要求,多迎合情感需求,一定更受欢迎,反而被树为“权威”,给自己打造金身。
所以,到底该怎么对待专家,以及专家的话呢?
有几点:
第一:不要迷信专家,不要苛责专家。
专家是“逻辑”的代名词,其权威来自于常年对一个领域的研究与思考,但离开这个领域,他也不过是接受了更多思维训练的普通人,就像一个医学专家去说经济学领域的事,就不再是专家了,就是一个普通人,反之亦然。
所以,看专家,一定要结合他的身份背景、研究领域,在自己深耕的领域,无论多么反感,也要好好理解;如果跨领域,那就是一个“评论员”,跟街头巷尾的闲聊瞎侃一样处理就行。
专家也是人,是人就有喜好、立场、私心、利益。因为利益相关有所偏向再正常不过了,别说社科和经济领域,就算工业、技术领域,为了自身利益和路线,贬低、攻击另一条路线实在太正常了。
第二:注意观点对冲,不提前站队。
想要发泄情绪很理解,但作为普通人对一个媒体报道的某专家“建议”各种评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真的有意义吗?尤其是报道的观点很可能早就被扭曲了。
作为普通人,花时间去看这些东西,关键是要对自己有利,自己的评论影响不了什么,发泄完情绪之后还是要回到如何提高自己,也就是抓住“逻辑”,提高自己的认知。
所以,看到一个专家的话,别提前预设立场,而是做三件事:
说这话的专家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这么说;
有没有与这个专家观点不一致的,他们怎么说;
不同观点对比、深思之后,自己怎么看。
做完这三件事,起码超越90%以上的人,甚至可能是99%的人。
第三:少凑热闹,多干正事。
小镇从小就有个习惯,看到大街上很多人聚在一起,第一反应不是凑上去看热闹,而是保持安全距离,非必须不掺和,节约时间也安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这些零零碎碎的关注多了,能放在正经事上的就少了。
网络更是如此,每天各种热点太多了,什么家长里短、乡里乡亲、各种评论实在太多,哪里看的过来,这种碎片的东西看得多了,个人的耐心、理解能力都会迅速削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看不了长文,更看不了书。
流量时代,对立才有热度,有三策:
上策是剖开热闹的对立表层看本质,打磨独立思考能力;
中策是离热闹远一点,珍惜自己的精力和时间;
下策是不提前站队,不扣帽子,让子弹再飞一会。
最后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很多时候,如果觉得一个真正专家(注意不是包装、滥竽充数)的建议很不入耳,觉得奇葩,或许不是这位专家的话有问题,更可能是自身对这个领域的认知不够,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这时候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谩骂。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思考这些“奇葩”言论到底是不是奇葩,形成自我思考的过程何尝不是“行万里路”。
其他文章推荐
■
半个州“没了”,美国本土遭受建国以来最惨重打击
■
走过的捷径,终有一天是要还的
■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甚至毁灭人类?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