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坏底线的,一定要付出代价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2022 2023-06-03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要重塑利益结构,砸人饭碗、断人财路,那是大仇,容不得半分侥幸。

利益、立场不同的且不去说,有很多人还活在过去,心存幻想,觉得总该有底线、总不至于那么坏,对斗争的残酷性缺乏准备,这都是要吃大亏的。

底线再次被打破,有些国家一再说俄罗斯进行核讹诈,却说一套做一套,英国国防部官员明确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贫铀弹,这简直是反人类。

贫铀弹的危害众所周知,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况下,对南联盟发动78天的持续轰炸,投掷了15吨贫铀弹,时至今日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前南联盟地区,仍然饱受核辐射之痛。

有一组简单的数据,1981年到1999年北约发动轰炸之前,塞尔维亚每年死于癌症的数量基本在1万人左右,然而轰炸两年后的2001年就爆增80%达到1.8万人,癌症致死率一直位居欧洲首位。现在塞尔维亚很多地区,地下水不能直接饮用,很多旅游攻略都建议到塞尔维亚旅游引用瓶装水。

贫铀弹的危害绝不仅仅针对人,更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想想看乌克兰是什么地方?

乌克兰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全球第三大粮食出口国。2021年乌克兰小麦产量为2903万吨、出口2036万吨,占全球小麦出口的10.54%;大麦1020万吨、出口600万吨,占全球大麦出口的18%;玉米4200万吨、出口3161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的16.85%,2021年乌克兰各类农产品出口总计高达1.06亿吨,几乎能养活一半非洲人口。

因为俄乌冲突以及化肥、能源的短缺,2022年3月到12月,乌克兰月均出口的谷物和油菜籽仅为冲突前的六成,粮食出口下降了29.3%。最近,乌克兰方面预计2023年粮食产量将比2022年再减少15%左右,谷物产量同比降低880万吨,这还不算其他农产品的损失。

粮食是绝对刚需,如果出现短缺,价格一定会涨到有人买不起、饿死的地步。虽然还不知道俄乌冲突什么时候能结束,但双方都在努力保证粮食生产和运输,2022年7月,在联合国同俄罗斯、土耳其、乌克兰等国家共同努力下达成了黑海粮食运输一揽子协议,这个协议实际有两部分,乌克兰农产品经过黑海出口运输,以及俄罗斯粮食和化肥出口正常化。

上周俄方按照此前条件将该协议延长了60天,并呼吁协议各方在延长的60天内推动解决俄罗斯粮食和化肥出口正常化,而俄罗斯化肥出口同乌克兰等国的农业生产直接相关。

本来在近期一系列积极行动下,俄乌冲突有望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春耕已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但咬咬牙还能坚持。但倘若贫铀弹在乌克兰大量使用,对乌克兰带来的破坏甚至超过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的确就算像塞尔维亚或者伊拉克那样使用15吨贫铀弹,造成的核辐射也只有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百分之几,但核泄漏毕竟集中在一个地方,而贫铀弹的损害甚至可能影响全境。

黑土地是属于全人类的珍宝。乌克兰60%以上的领土都是黑土地,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最优质的典型黑土地,占全球典型黑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乌克兰平原面积广阔,机械化程度高,气候温和、降水丰富,这是全球极为稀少的农业生产宝地。

从最极端角度推测,假如废掉这片宝贵的黑土地,或者仅仅放风而不去做,四大粮商以及背后的资本、国家都更容易用粮食控制世界。乌克兰一旦因为核辐射导致粮食生产出现问题,绝不是几十年能够解决的,全球粮荒必将持续很长时间,必将导致全球局势更加混乱,而混乱是谁最期待的,就不必多说了吧?

正如昨天《当垄断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还有意义吗?》提到的,只有世界混乱,迫使全球底层资产结构性崩盘,才会出现核心资产的贱卖、全球资本回流,类似的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现在正在发生。

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绝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些国家的底线和仁慈上。

(来自:新华社)
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和经济社会技术的大发展,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19连丰,国家宣布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的食物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现在正向吃得好迈进,典型的就是蔬菜、肉类、奶类、油类等非粮需求不断提升。

2004年开始中国从粮食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9年开始进出口差额明显扩大,2022年粮食进出口贸易赤字高达1375.2亿美元。

在人民对食物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生产供给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粮食自给率仍然保持在高位(95%以上),但食物自给率不断下降,蛋白缺口越来越大,高度依赖进口。而且很难国产替代,比如大豆,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物加工,生产豆类制品,并不适合榨油,高度依赖进口大豆。

农业生产需要要素投入,核心是土地,中国显然是土地稀缺国家。按照日本经济学家的总结,土地稀缺国家的农业会先后碰到三个问题:粮食不足问题部门收入不平等问题高收入阶段自给率下降问题

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粮食问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正在解决第二个收入问题,也出现了缓解向好的迹象,比如非农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从2003年最高的6.85下降到2021年的3.77,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

我们现在正面对第三个自给率下降问题,中国有14亿人口,又是一个特别喜欢吃、善于吃的国家,对食物的庞大、丰富需求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面对过的,如果按照过去趋势测算,到2035年中国食物自给率将会从现在的74%下降到65%,这是一个危险的数字。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呢?
要抓住比较优势,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说。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极高,三种主粮的亩均成本已经从2005年的425.78元上涨到2022年的1247.81元,年均上涨6.5%。生产成本迅速上涨,中国本土粮食生产相比美国、加拿大等粮食主要出口国比较优势下降,就出现了进口粮食到岸价还比中国本土粮食收储价更低,

所以国家才要设置进口粮食配额,就是要通过市场手段,在确保满足国内粮食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进口对本土粮食生产的冲击。

很多人说种粮太苦、不赚钱,确实如此,国家也确实投入很大,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2023年一号文提出建设“农业强国”,有人拿日本、荷兰、以色列等来比,觉得它们是农业强国,要向这些国家学习,大错特错。

日本、荷兰、以色列等等,农业生产确实有可取之处,比如日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但这些国家都算不上农业强国。这些国家都是重点发展鲜花、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后再从国际市场换回粮食,一旦国际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必将受到冲击,未来要面对的显然是疾风骇浪,这种农业结构一定会受制于人。

正因此,国家投入巨大力量用于农业。比如反复强调的18亿亩耕地红线,对一些侵占耕地兴建别墅的严加打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明确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为什么国家必须掏钱搞高标准农田建设?

过去几十年,各种生产要素从乡村向城市聚集,大城市病和农村失血并存,中国土地资源稀缺,农业回报率又远远无法跟城市相比,种地一年辛辛苦苦,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赚的多,现在去一些地方调研,一个普遍现象是,就算回乡的年轻人没事干,也不愿意去种地,宁可闲着。

正常种地需要恢复地力,但现在哪能让土地闲置,必须把土地用到极限,农民也拿不出钱去恢复地力,于是土地越来越差,产出越来越低,成了恶性循环;再加上由于种种原因,原本更适合耕种的南方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从隋唐以来的南粮北运变成北粮南运,从某种意义上讲,南水北调的水变成粮食又回到了南方。

但就算土地可以开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地力,水可以依靠改善灌溉,但光热呢?

未来粮食增产面临严重挑战,尤其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更极大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农村的生产要素密度。

最核心的就是解决土地问题。

最近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粮食安全就是12个调研重点之一。上一次大兴调查研究还是1961年,主要针对粮食生产中大放卫星问题。最近也出现了类似问题,比如耕地问题。

3月初,自然资源部发布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结果,2022年连续第二年耕地面积止减回增,达到19.14亿亩;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统计,2019年末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差了400万亩,说明2020年耕地减少太多。

从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到第三次的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但东北三省、内蒙、新疆新增了9100多万亩,如果把这5省区新增土地去掉,意味着10年间全国丢了2亿多亩耕地。

要知道“18亿亩耕地红线”早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提出了,而且是作为一个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说18亿亩红线不是说高于18亿亩就行了,而是为了确保这一目标对耕地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护,但就算这样从2009年到2019年仍然少了2亿多亩。

更严峻的是,土地质量也出现了大幅下降。摘录几段讲话: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耕地)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是平衡了,但耕地质量是大大亏空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城郊占了一亩高产田,然后到山沟里平整一块地用作占补平衡,这两块地能一样吗?质量相差甚远,这样的一亩地甚至二亩地不能顶一亩高产田用啊!这不是“狸猫换太子”吗?在耕地占补平衡上玩虚的是很危险的,总有一天会出事。”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2022年两会期间:“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这几年耕地减少,已经是实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出现的减少,占补平衡的意思就是占多少就得补多少,但10年间仍然丢了1亿亩耕地,补的地去哪了呢?

关系到未来国家生命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呢?

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测的情况必将越来越多,有的国家保持领先的时候,可能会保持风度、展现文明,但当饿肚子或者优越感不再的时候,还会保持风度吗?相比饿肚子的风度,一定会变得更务实、更逐利、更没底线。

看别人脸色吃饭,又何谈现代化?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概括了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依靠自身力量端牢饭碗”,这就是底线。

破坏这个底线的,一定会付出代价。


其他文章推荐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当垄断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还有意义吗?
■  理解机构改革的一些“常识”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