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原理与38种实践方法


全文约6100字,阅读需12分钟


导读

合作学习法是30年来欧美国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C改革)中广泛采用的一类重要教学方法,其可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本文首先讨论了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原理,然后介绍了美国大学总结的38种合作学习法。


作者丨高筱卉  赵炬明

来源丨《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5期


作者介绍:高筱卉,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博士,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赵炬明,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01
概念与原理

1、概念

合作学习法是以合作方式学习的一类教学法。这类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主张改变传统教学强调学生个体学习和相互竞争的学习文化和氛围,强调学生之间互教互学,通过合作促进学习。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很多大学都致力研究和开发合作学习类方法,并把它们用到各种可能场景中去。合作学习法是一类重要的大学教学法。

2、原理

根据合作学习的科学原理,绝大多数大学课程学习涉及认知框架构建,即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认知框架,并学会用这些框架来解决问题。但知识框架和认知框架是两件事。

知识框架指包含在教科书或教材中知识体系,是客观的。而认知框架是学生学习后在头脑中构建的,是主观的。教师的教学目标通常是希望两者一致,即“全面掌握课程内容”。但实际上经常是不一致的,即课程结束后,不同学生在脑袋里构建了不同的东西。即使是同一门课,大家的理解和掌握也各有不同。如何消除或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大学教师关心的大问题。

美国大学教师和研究者们发现,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们发现,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缩小这种差异,因为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统一共识!这个优势是个人独立学习所没有的。

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合作学习需要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即相信人因合作而共存、因合作而发展。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只有当这种互助共存的价值观成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时,学校才可能广泛开展合作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学校和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不是把学生分组后,有效的合作学习就会自动发生。教师要创造条件才能促使有效的合作学习发生。要创造哪些条件呢?据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合作学习研究者约翰逊(David Johnson)等人的研究,有效的合作学习还需要五个条件:(1)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t);(2)个人责任感(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3)促进性互动(promotive interaction);(4)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5)小组工作(group processing)。他们把这五个条件称为合作学习的五个支柱(five pillars)。

“积极的相互依赖”指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彼此是相互依赖的,而且喜欢和支持这种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指虽然是合作工作,但是每个人都愿意担负起自己作为组员的工作。“促进式互动”指在彼此互动时大家都抱着促成小组工作发展和成功的态度。“社交技巧”指学生有能让合作互动成功的社交技巧。“小组工作”指学生有能力最终使小组获得成功。

但这不是说要等到学生有了这五个素质后才开始合作学习。恰恰相反,是应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这五项素质,从而为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和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合作学习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学生学术能力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

有了这些基本知识,下面介绍美国大学创造的一些主要合作学习方法。


02
合作学习法介绍

关于合作学习的文献很多,但美国学者巴克利(Elizabeth Barkley)等人编写的《合作学习技巧:给本科生老师的手册》(第2版)在美国大学教师中享有盛誉,是美国许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采用的主要参考书。该书首版于2004年,2014年又出了第2版。

这本书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出方法为问题服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的问题选用不同方法。作者把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问题分为六类:讨论、学生互教、问题解决、信息组织、写作、游戏。围绕这六类问题介绍了35种合作学习方法,并介绍了相关操作方式和案例。我们把这六类方法按复杂性和耗时成本大小列表如下(见表1)。下面简要介绍这些方法。


A.讨论类(6种)

(1)思考—配对—分享:即同伴互教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结对讨论分享心得。

(2)圆桌发言:学生4~6人一组,组内学生依序发言,讨论同一个问题。发言时不允许提问和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清单。

(3)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后,在全班分享。

(4)发言卡:小组中每人有卡若干,每次发言使用一张,用完后不能再发言。旨在限制发言次数。

(5)三步访谈:学生两人一组,首先A采访B,然后B采访A,最后A和B向另一组学生汇报结果。旨在训练学生倾听、总结、复述的能力。

(6)审辨辩论:就一个问题确定正反两个观点。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观点,然后组队辩论。

注:讨论法想达到好的效果,有三个要点:1)学会表达;2)学会倾听;3)学会总结和复述。

B.学生互教类(6种)

(1)相互交流笔记:学生两人一组交换、讨论、补充和修改彼此的课堂笔记。

(2)二人学习组:两人一组,让学生彼此就学习和作业问题相互交流。相当于组建二人学习小组。

(3)内外圈:把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围坐成小圈,B组在外围坐成大圈。教师提出问题。先让A组学生讨论,B组观察;然后B组讨论,A组观察。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他人发言改善自己发言的能力。

(4)角色扮演:在对以专业岗位训练为主的课程中如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管理、物流等,由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专业任务,以加强学生对岗位和任务的理解。

(5)拼图:教师把一个主题分解为N个分主题,并把全班同学分为N个组,每组有N个学生。各组先集体研究一个分主题,直到所有人都完全弄懂成为“专家”为止。然后把各组打散重新分组,使每组各有一位分主题“专家”,让他们教其他同学,直到大家都弄懂为止。这是一种学生全员互教互学的教学方法,但分主题和分组过程比较复杂,适合专业类课程学习。

(6)考试团队:对一个考试,首先每个人独立参加考试,然后把学生分组,以小组方式再次参加同一考试。然后比较考试结果。这个方法尤其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消除考试中的个体差异性。


注:学习有三重境界:会说、会做、会教。会教是最高境界。会教者不仅要自己首先弄明白,还要帮助别人学会,自己也会学得更好。

C.问题解决类(6种)

(1)结队/讲解/倾听法:学生两人一组。给每组一个题目,让一个学生当解题者,一个学生当倾听者。解题者负责解题并把解题思路和步骤告诉倾听者,倾听者负责提出建议。然后互换角色。

(2)问题轮流解决法:教师提出N个题目,并把全班分成N个组。每组一个问题。问题各不相同。各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把问题和解决方案依此传给下一组。下一组在不看前一组方案的前提下提出本组的解决方案。然后再传,直到最后一组。最后一组负责分析、比较、总结以前各组的解决方案,然后向全班报告最佳方案。注意,这是N组并行运作的模式。

(3)案例研究:学生分组共同研究一个案例,各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在全班讨论。此法广泛用于管理、法律、医学教学领域。

(4)结构化问题解决法:大学课程中有很多高度结构化的专业程序如工程、会计、物流等。对这类课程,教师可以把学生组成小组,让他们按所学工作流程,把项目分解成若干环节,每人负责一个环节,但最后解决方案要得到小组成员认同,且所有组员都能解释小组的解决方案。如工业设计课中,在给定预算下,各组设计制造一辆可以搭载一人的车。最后进行比赛,速度最快者获胜。在这个项目中,教师起组织、管理、咨询、裁判的作用。

(5)分析团队。在社会研究类课程中,可以让学生组队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分析报告,最后全班汇报,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这类项目需要教师事先做好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分析。

(6)调查团队。学生组成团队,自己选择符合课程要求且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进行调研。教师和其他团队提供咨询和评论。

注:所有问题解决类方法都可以归为团队项目学习。团队项目在任务设计和组织上更加复杂,需要学生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技能,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合作学习五支柱。


D.信息整理类(5种)

(1)相关概念分类法: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3~5人的小组,每组一沓便利贴和一个白板。然后教师提出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如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学生们首先在便利贴上写出自己的思考,每张只写一个理由。然后小组讨论,并把本组所有想法分类,按逻辑顺序贴到白板上。最后向全班报告结果。这是限时活动,教师要规定各环节时间。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即时总结分析问题与建构概念框架的能力。比较适合小班教学。

(2)概念分类法:把学生分组,给学生一个空白的课程概念导图,让各小组集体填图,然后分组汇报。此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整理课程相关概念和零散信息。最好由教师制作空白概念导图,保证其正确性。

(3)概念辨析法:大学教学中会涉及很多概念辨析问题如比较不同哲学观点或美术流派等。教师制作一个M×N表格,M代表需要比较的概念,N代表需要比较的维度。学生二三人一组,集体填表,辨析这些概念,然后讨论。

(4)因果顺序链。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对一门课程如物理学、高等数学等制作概念逻辑框图,然后全班分享。尤其适合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

(5)概念网。把学生分组,向他们提出一个挑战性概念,如如何拯救地球,让各组发展自己的看法。然后把这些想法关联起来,形成全班的想法。

注:大学教学涉及大量的认知框架构建,包括框架构建、审辨、调整、修改、应用与发展。如何在这方面帮助学生一直是大学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而这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E.互动写作类(7种)

(1)日志评论:学生两人一组,彼此检查和讨论学习日记。

(2)圆桌会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四人一组,依序在同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每人一句话,最后形成小组想法清单。

(3)问题答案比较法:根据一个阅读作业、讲座或其他的演示内容,学生先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在课上两人一组交换作业,参考彼此答案,讨论并修改。

(4)同伴修改: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相互评审作业,提供反馈意见。

(5)合作写作:学生集体完成一篇文章。包括五个环节:合作构思、合作提纲、独立写作、合作修改、文档合并。教师首先说明工作流程,规定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确定合作规模(一般为3人一组)、提供评价量表,然后学生按步实施。注意,这五个环节中,只有写作阶段是独立完成的,其他环节均需合作完成,最后是一篇完整文章。

(6)团队文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学生一个主题或他们自己选一个相关主题,然后自己收集和选择文献,并进行评论,最后编撰主题文集。

(7)文章讨论会: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名学生介绍,另外两名学生评论,最后小组就这篇文章的内容、假设和价值进行讨论。

注:团队成员各自贡献想法,最后合成一个作品。前四种方法重在贡献思路和相互矫正,后两种重在形成作品和集体共识。


F.游戏类(5种)

(1)团队寻宝: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戏地点、规则和必须找到的物品清单、合作策略,以及这些物品与学习主题的关联。然后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最后让各组报告搜索过程和找到的物品。

(2)团队答题占位赛:先让学生组队。然后提供一个表格,表中每个空格有一道题。各队可按任意顺序选择空格来答题,但每次答题都需要抢答题机会,每轮抢答只有最快抢位的一个队可以答题。答对一题则占领相应空格。最先连贯五个空格的队伍获胜。

(3)团队答题控制赛:先让学生组队,然后老师提问。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每队要在限定时间内列出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列出的正确答案越多分数越高。经过多轮答题,累计分多队获胜。

(4)团队选分答题赛:先让学生组队,然后各队选择不同分值的题目来回答。答对的组获得相应分值的分数。经过多轮答题,累计分多队获胜。

(5)团队游戏锦标赛:先让学生组队,然后每个队员离开自己的团队,去和其他团队队员一起学习特定的课程内容,学完后再回到自己的团队参加团队答题竞赛,为自己的团队得分。

注:关于在大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学界有争论。关键是如何定义游戏。如果用竞争性定义游戏,大学教学中当然可以采用游戏法,例如广泛被采用的团队竞赛法。但如果把游戏定义为怡情和娱乐如寓教于乐,那我们认为不宜在大学教学中广泛采用。此外,以上这些方法比较肤浅,有为游戏而游戏的特点,未必是好方法。但作为一类合作学习方法,理解一下即可。

以上是《合作学习手册》中35种方法的简要介绍。我们认为前五类方法值得借鉴,但对最后一类方法有所保留。此外我们还在其他文献中发现三种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方法,也一并介绍如下:

(1)两栏法:这是教师组织讨论的方法。教师把黑板分为两栏,分别代表正反两方观点。然后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就不同立场提出事实和论据,教师则记录在各栏内,帮助学生理解各方观点,发现各自的理据和逻辑。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讨论,教师在旁边指导。

(2)作业互评法:教师制定一个评分量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量表给其他学生的作业打分,并给出评分理由。这是美国著名慕课公司Coursera在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他们的内部研究发现,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误差并不大,甚至有时比教师评价更为严格,而且提供的评分说明也往往比教师更明确和具体。于是Coursera规定,所有采取学生评分的课程,学生必须给其他五个学生评分之后,才有人为其作业评分。Coursera认为,作业互评方法给学生五个观察和分析其他同学作业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对课业要求和标准的认识。但这个方法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教师在上课前要首先和学生详细讨论评价量表,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评价量表的要求。

(3)头脑风暴法:这是一种通过集体讨论达到最佳方案的方法,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主要教学法,在管理 、设计、咨询等行业的教学和培训中也被广泛采用。首先教师给出要讨论的主题,然后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叫发散阶段。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补充各种不同想法。但只准贡献新想法,不允许评论和批评。一定要确保所有想法——哪怕不合理——都能统统说出来。第二阶段叫聚焦阶段。这个阶段欢迎各种评论和批评,目的是通过批评和讨论,形成最佳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在黑板上供大家讨论。被否定的意见就撤掉,只保留大家认可的看法,最后形成共同认可的最佳方案。讨论由教师主持,可分组也可不分组。这是典型的激荡新思想、汇聚新观念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美国大学中也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后两种方法已经有大量成功实战经验,因此建议广泛采用。

注: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教学》2022年第5期,较原文有删减,如需阅读完整文章,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高教司吴岩司长: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国际共识高度契合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与“大概念”


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