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隋朝为何重蹈“二世而亡”的覆辙?缘由耐人寻味

殷啸虎 品茗谈史 2022-07-18

杨坚再度统一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隋朝,但最终却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个中的缘由颇耐人寻味。
隋朝虽然是亡于隋炀帝杨广之手,但根源却是在隋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虽然一统江山,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但他的晚年却《隋书·高祖纪》的评论所说:“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剪伐本枝。坟土未干,子孙继踵屠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因此“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
隋炀帝杨广和秦二世胡亥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阴谋手段夺取太子之位;都是因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引发了各地的暴乱;而且最终也都是被身边的亲信所杀。但两人根本的不同之处,就是胡亥是一个典型的昏君,而杨广在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个“昏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干才”。他称得上是文武全才,而且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都可堪称一流,甚至可与汉武帝刘彻和唐太宗李世民等雄才大略的君主相媲美。
隋文帝杨坚父子假想图
杨广“美姿仪,少敏慧”,可谓是秀外慧中,而且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和诗歌,这也是他颇为自负之处。后来他做了皇帝之后,对于诗歌写得比他好的那些大臣,难免有些嫉妒。著名诗人、司隶大夫薛道衡的《昔昔盐》一诗中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为时人所称道,后来他因言获罪,被处死时,杨广讥讽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大臣王胄因参与杨玄感谋反而被处死,杨广依然念念不忘其佳句:“庭草无意随人绿”,并说:“复能作此语邪?”从这些“斤斤计较”中,可以看出杨广的确是“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不欲人出其右”。
杨广不仅文才很好,武略也很行。由于是皇子的关系,他13岁就被封为晋王,后又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588年(开皇八年)杨坚大举征伐南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统领八路大军近52万人马,三个月时间就攻占建康,俘虏南陈后主陈叔宝。灭南陈之后,斩杀了南陈的著名奸臣,而且“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来在平定南方的叛乱以及北征突厥等战争中,也锻炼的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就这一点而言,他的确是胜过了长期身处深宫的太子杨勇。
由于身份关系,决定了皇位的继承人是太子杨勇;而杨广要争夺帝位,首先必须夺得太子之位。而从两人的能力和性格而言,杨广无疑都是胜过杨勇的。杨勇性格直率,不善矫饰;而杨广性格沉深,善于伪饰。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杨坚性节俭,不喜欢铺张,而杨勇则喜欢搞排场,为此杨坚曾告诫他说:“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但杨勇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杨坚由此对他“恩宠始衰,渐生猜阻”。反观杨广,就善于伪饰,杨坚和独孤皇后去他那里时,他“悉屏美姬于别室,唯留老丑者,衣以缦彩(没有花纹图饰的衣服),给事左右;屏帐改用缣素;故绝乐器之弦,不令拂去尘埃”,从而使得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欢心。而且杨广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包括杨素、宇文述在内的一些朝廷重臣都替他说话,加上独孤皇后的不断怂恿,使得杨坚在600年(开皇二十年)下决心废掉了杨勇的太子之位,另立杨广为太子,从而埋下了覆亡的祸根。隋朝的监察御史房彦谦(唐初名相房玄龄之父)就曾私下对人说:“主上(杨坚)忌刻而苛酷,太子卑弱,诸王擅权,天下虽安,方忧危乱。”房玄龄也私下对其父说:“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诸子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翘足待。”

平心而论,正如前面说到的那样,若论治国理政的才能,杨广是远胜于杨勇的。他即位后,有三件大事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修建运河。杨广于即位之初的605年(大业元年),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沟通了黄河和淮河水系,接着又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开邗沟,沟通了长江水系;608年(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永济渠,北通涿郡(今北京一带);610年(大业六年)又沟通了京口自余杭的八百里河道,从而形成了洛阳为中心,南北蜿蜒五千多里,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尽管直到今天人们对杨广修建大运河有不同的评价,但客观上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开创科举制。506年(大业二年)增设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奠定了后世科举制度的基础,虽然后人对杨广设进士科的内容和目的有不同看法,但在科举考试制度是由杨广开创的这一点上,应该成为定论,其意义也不容否认。唐玄宗李隆基时的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就认为:“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三是开疆拓土。在隋朝的军事压力下,北方的劲敌突厥臣服于杨广,西方的强敌吐谷浑也被打得大败,都城被隋军攻占,君主落荒而逃。609年(大业五年),杨广亲率大军西行,到达张掖郡,西域27国“谒于道左”,并在西域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中国历史上君主到达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唯杨广一人。杨广开拓疆土,拓展了西北边疆,繁荣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增强了隋朝的国力,弘扬了隋朝的国威,“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也难怪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道:“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隋朝疆域图
然而,在这些“丰功伟绩”的主要动力,无疑是杨广好大喜功的心态。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心态本来是很正常的,但也应当“取之有道”。而杨广为了达到目的,不顾国力和民生,大肆折腾。他开挖大运河、造龙舟,征发民役,“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皐,北至河阳,相望于道”。更有甚者,杨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三次攻打高丽,不顾百姓死活,大肆征发劳役和兵役,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也成为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隋末大乱,造成了隋朝的覆亡。
611年(大业七年)杨广下诏征讨高丽,大肆征伐民夫,“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而离高丽较近的山东则首当其冲,使得民不聊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邹平县民王薄聚众起义就是以此为号召,“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612年(大业八年),杨广亲率大军征讨高丽,虽然声势浩大,“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但由于举措失误,招致惨败,“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杨广不甘心失败,于次年再度出师征讨高丽,结果各路豪强“各聚众攻剽,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由于杨玄感起兵造反,攻占洛阳,杨广被迫回军,第二次征讨高丽又未能成功。614年(大业十年),杨广再一次下令征讨高丽,但此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四年后,杨广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朝也在各路群雄的打击下灭亡。唐公李渊趁势而起,扫平各路群雄,建立了唐朝。

魏征等主持编纂的《隋书》对杨广的功绩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对他的文治武功给予了肯定;而导致杨广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在于他恃才而失德,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这也正应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所说的那番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往期内容回顾

司马光为何小题大做?| 品读资治通鉴·开篇

君子与小人之辨 | 品读资治通鉴(二)

魏文侯何以能率先称雄战国?| 资治通鉴精读(三)

李元吉为什么深恨李世民 | 隋唐史札记

唐朝初年的一场阴谋,谁是策划者?| 隋唐史札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品茗谈史”

来都来了,就泡杯茶谈谈历史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