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简牍地理,一窥湖北简牍之风采!

简小牍 简牍学 2023-05-17
点击文字立即关注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简牍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近百年以来,对书法史的重新认识,源于两大考古发现,一是在安阳殷墟发现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二是全国多地简牍的不断出土。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自1965年荆州江陵望山大墓发现楚简后,在荆楚大地上至今仍不断有简牍出土,这些深埋于楚地的简牍,给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材料。湖北的简牍书风多样、书体完备,既有瑰奇浪漫的楚简,也有古拙生动的秦简,还有规整严谨的汉简,既体现了书法的地域特征,又呈现出书风不断融合、书体不断演进的历程。湖北的简牍,颇多开创性发现,比如曾侯乙墓竹简是迄今我们所知最早的简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简牍、汉代最早的一批简出土于荆州张家山汉墓、包山楚简发现我国最早的司法文书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荆楚简牍的世界,一窥湖北简牍之风采吧。



以往的历代学者,常视楚国为蛮夷之地,似乎没有多少文教可言。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偏见。重新考虑中国古代学术的地理分布,有关的材料和研究条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把现有的这几批简(编者注:指荆门郭店楚简等)综合起来,结合传世文献研究的成果,写一部战国时期楚国的学术史,肯定会别开生面。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

出土简帛古籍有多方面的价值,从古文献学的角度来说,它们至少在下述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佚书。2.提供了一些目前尚有传本的古书的最早本子。3.使我们对古书的真伪、时代和源流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裘锡圭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睡虎地秦简奠定了我们对日书最初的了解,以后不断发现一些类似的文本,这些文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详尽。

(李零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大汉简整理研究工作核心参与者)

湖北出土简牍数十批,约万字,是当之无愧的简牍大省。

(陈伟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教授)

睡虎地秦简里有《为吏之道》,其成书在战国晚期,里面夹杂了多派思想,包括老子、儒家、法家、名家等,最早就是给官吏或者士人用来修身养性的。

(朱凤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北大汉简整理研究工作负责人)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局部)

1993年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是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有关宇宙生成的重要文献。


荆 州

天星观楚简

年代:战国中期(公元前361—公元前340年之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78年,江陵县观音垱五山

数量与内容:70余枚(4500余字),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

尺寸:整简长64—71cm×宽0.5—0.8cm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收藏与保管: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天星观楚简,1978年出土于湖北天星观1号墓,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竹简资料对于楚国封君制度、封君葬制以及番氏家族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星观1号墓位于湖北江陵县观音垱公社五山大队境内,东临长湖,西距楚故都纪南城约30千米。清代曾在该墓封土堆上修建过“天星观”道观一座,因此而得名。该墓在战国晚期至秦时,曾被秦人盗掘过。

竹简出土于西室。一部分夹在漆皮中,压在兵器杆下;一部分放在竹笥内,保存较好。整简长64—71cm,宽0.5-0.8cm。简为两道编。简文书于竹黄上,不留天头。整简70余枚,其余残断,共4500余字,字迹大都清晰。

墓主姓名为番胜,其爵位当是楚国的上卿,官职在令尹、上柱国之列,生前应是武官。墓葬的下葬年代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时期。

遣策残简较多,经拼对复原后,大致了解其内容:

一部分记录了为墓主邸阳君助丧之人的名字、官职和所赠的物品。赠物助丧的官员有“集厨尹”“集精尹”“宰尹”“集尹墨”“阳令”“小司马距”等;有邸阳君的同姓,如“番之里人”;还有无官职的人等。赠送的物品以车辆为主,并详细记有车上部件、饰物的名称和质地。

另一部分简则似为记录送葬时所用的车辆、仪仗,一般记有御者的官职、姓名,所乘车辆在车阵上的位置,以及车的名称、所载的仪仗、兵器、甲胄、饰件等。

卜筮记录的竹简文字数量较多,计2700余字。大多是为墓主邸阳君番胜卜筮的记录,少部分是关于祭祀的内容。天星观1号墓楚简的卜筮记录保存较好,为研究当时楚国的卜筮情况、揭示当时贵族们的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天星观楚简字体宽扁疏爽,以欹侧取势,运笔果毅明快,为楚系古文的代表之作。

天星观楚简


望山楚简

年代:战国中期(一号墓),战国中期稍后(二号墓)

出土时间与地点:1965年10月—1966年春,荆州纪南城西北七公里处的江陵县裁缝乡

数量与内容:一号墓残简拼合复原后共207枚,1093字,内容主要是卜筮记录;二号墓共出土简66枚(整简仅有5枚,其余为残简),925字,内容为遣策。

尺寸:一号墓简最长52.1cm×宽1cm左右,厚约0.1cm;二号墓简长约64cm。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收藏与保管: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漳河水库二干渠工程建设,在江陵八岭山古墓群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八岭山古墓区位于江陵县楚故都纪南城之西。考古人员在八岭山左脉东北麓发现了望山楚墓。望山1、2号墓为战国时期的中型楚墓,分别于1965年冬和1966年春发掘。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出土于望山1号墓。

这两座楚墓分别出土竹简。望山M1竹简出土于边箱的东部,叠压在漆木器下面。竹简全部残断。望山M2竹简出土于边箱的上层中部和东部。望山1号墓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文属首见,同时为研究战国简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望山2号墓楚简的遣策内容为考订楚国器物名称,为研究随葬制度与楚人的习俗提供了一批文字资料。

1号墓竹简。竹简残简长度大都在10cm以下,最长的为39.5cm,最短仅有1cm余。经拼接,最长的为52.1cm,一般长度在15cm左右。竹简从成竹劈破成条后,经过去节、刮削、整治等工序,制作较为精致。竹简三道编,为丝线编联。丝线上下的文字间距较大,因而是先编联后书写。文字均系墨书于篾黄上,头端与尾端不书写。篾青面无文字。共计1093字,其中单字216个,重复字877个,文字大都较清楚。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达30字,最少的仅1字,一般在6字至15字。简文的书写颇为工整,但笔法不甚一致,似出于多人之手。

2号墓竹简。竹简经拼接后,共计66枚。出土时竹简大多残断,尚有5枚竹简保存较完好。出土时竹简呈深褐色。整简最长的为64.1cm,而残简最短的不足1cm,一般多在4—10cm;简宽约0.6—0.67cm,厚度约0.1—0.16cm。竹简的制作工序同1号墓竹简。两道编,出土时契口上附有丝线。不同于望山M1竹简的先编联后书写,而是先书写简文之后才编联成册的。文字均系书写于篾黄上,篾青与篾黄的头端、尾端未见书写的文字。共925字,其中单字251个,重复字674个,文字大都较清楚。每简字数不等,最多的达73字,最少的仅3、4字,简文的书写颇为工整,但似出于多人之手,风格各异,或端庄秀美、厚重古朴,或斩钉截铁、恣肆浪漫。

望山楚简


九店楚简

年代:战国中晚期

出土时间与地点:1981年5月—1989年末,荆州市区九店村

数量与内容:56号墓有字简146枚,一是与农作物有关的内容,二是《日书》;62号墓88枚,内容为《季子女训》,可辨认字数2424字

尺寸:56号墓的整简长46.6—48.2cm×宽0.6—0.8cm,厚0.1—0.13cm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1981年至1989年,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对九店东周墓地进行发掘。墓地位于江陵县九店公社雨台大队(今纪南乡雨台村)施家洼东岗地上,西距纪南城1.2至1.5千米,共发掘东周墓597座,其中56、411、621号三墓出土竹简。

M56年代属战国晚期,墓主身份推测为“庶人”。M621属战国中期晚段,墓主身份推测为“士”。东周墓597座中19座墓显系姬周文化系统,称为甲组;另500余墓当属楚文化系统,称为乙组。竹简出于M56、411、621三墓,均属乙组楚文化系统墓葬。残、整简共计334枚。简经破竹修削而成,黑褐色。字用墨书写于竹黄,用笔率意,以侧锋取势,撇捺波挑,左右舒展,隐然蕴育古篆隶化意味。

M56,简205枚。出于侧龛内。系成卷入葬,内裹墨盒,盒内盛墨、削刀。其中完整和较完整的35枚,余均残断。上有编联线痕三道。字数约2700个。简文的书写从头端开始,不留天头。一简中字数最多的57字。整简长46.6—48.2cm,宽0.6—0.8cm,厚0.1至0.12cm。可辨字2332字。

M621,均为残简,共127枚。其中有字简89枚,字迹清晰的32枚。长22.2cm、宽0.6—0.7cm、厚0.1至0.13cm。可辨字92字。此部分竹简残断过甚,已不能缀连成文。

M411,简2枚。字迹不清。一简完整,一简残缺。简长68.8cm、宽0.6cm、厚0.11cm。

九店楚简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称量农作物有关,包括衡制和量制的换算。二是与数术有关,相当于云梦秦简中的《日书》。三是与典籍有关。九店楚日书是截止到2010年,所见时代最早的日书。古人使用的日书,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料。

九店楚简


王家咀楚简

年代:战国

出土时间与地点:2019年—2021年,荆州区纪南镇洪圣村

数量与内容:3200余枚,《孔子曰》《诗经》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王家咀战国楚墓距今约2300年,位于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洪圣村。为配合基建项目,荆州博物馆于2019年至2021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2021年6月在编号为M798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漆木器和3200余枚(不计小碎片)竹简。

经过室内揭取,初步估计这批竹简至少可复原为700支,其内容可分为《孔子曰》《诗经》和《乐》。

王家咀楚简《孔子曰》虽与西汉各本《论语》有一定渊源关系,但文本结构差异较大,不可视为同一书。考古专家认为,战国时期儒家分为多个流派,可能存在多种版本的“论语”,今本《论语》及各种汉简《论语》传承自齐鲁之地,而王家咀简《孔子曰》与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仲尼》有相似之处,为楚国儒者所诵习的经典。

除了《孔子曰》,王家咀出土楚简还包括《诗经》,其内容可与今本《诗经》“十五国风”的绝大部分诗篇相对读。而这批竹简的第三个类别《乐》,内容为数字、天干及少量笔画简单之字的不同排列组合,疑似首次考古发现先秦乐谱,如能确认,将对世界音乐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王家咀798号战国楚墓出土竹简数量较多、保存较好、形制规整、字迹清晰、内容丰富,对先秦时期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考古价值。字距疏朗,书风稳重,显得典雅秀丽。

王家咀楚简


张家山汉简

年代:西汉初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83年—1984年,荆州江陵张家山

数量与内容:竹简计1236枚(不含残片)。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

字体:秦隶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文物》1985年第1期登载了荆州地区博物馆的《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以及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对该批汉简进行了简要介绍。汉墓中的247号汉墓随葬品中有竹简计1236枚(不含残片)。其中包括有宗教、医学、数学、农业等相关竹简。这些竹简的发现不仅仅为汉代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价值参考,而且对世界历史文明发展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简书用笔、章法具有独特风韵,字形长方,有纵逸之势。

张家山汉简


谢家桥西汉竹牍

年代: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2007年,荆州沙市关沮乡谢家桥

数量与内容:竹简208枚、竹牍3枚。竹简墨书内容为遣策,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形态等;竹牍内容为告地书

字体:既有与秦简接近的写法,也有近于马王堆、孔家坡、虎溪山等西汉前期简牍之处

2007年11月,荆州关沮乡谢家桥1号汉墓出土竹简208枚、竹牍3枚。竹简墨书内容为遣策,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形态等;竹牍内容为告地书。据竹牍记载,该墓下葬年代为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11月28日。竹牍大者四行墨字,小者分别写两行、一行墨字;竹简每枚书3至20多字不等,简面空白较大。既有与秦简接近的写法,也有近于马王堆、孔家坡、虎溪山等西汉前期简牍之处。墨迹风格不尽相同,应为多人所书。

谢家桥西汉竹牍


凤凰山西汉简牍

年代:西汉

出土时间与地点:1973年,荆州江陵纪南城凤凰山8、9、10号墓

数量与内容:400余枚,契约、账册、遣策

字体:隶书

凤凰山汉墓竹简共400余枚。另外,9、10号墓出土木牍共9枚。简牍文字皆墨书隶体,大多清晰可辨,总字数3200多个。8号墓出土竹简175枚,9号墓出土80枚,简文内容均为遣策。9号墓出土木牍3枚,长16.5cm,宽3.8—4.9cm,厚0.25—0.40cm,内容均为安陆守丞绾收到郡中、县中的信牒后所上郡中的文书。10号墓出土竹简170余枚,一般长23cm、宽0.7cm、厚0.15cm,另有两枚宽简,长约37.3cm,宽2.9cm,厚0.25cm。各简字数不一,多者20余字,少者1—2字。简文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田租账目,一类是商业账目。10号墓出土木牍6枚,长23—23.5cm,宽4.6—5.8cm,厚0.3—0.4cm。牍文内容可分为契约、账册、遣策三类。简字草率,圆笔圆势,用笔比较肥厚。

凤凰山西汉简牍


纪南镇松柏村西汉木牍

年代:汉武帝早期

出土时间与地点:2004年底,荆州纪南镇松柏村M1汉墓

数量与内容:木牍63块,木简10枚。“南郡新傅簿”“南郡免老簿”“南郡罢癃簿”

书体:隶书

2004年底,在荆州区纪南镇松柏村发现了几座古墓葬,其中编号为M1的汉墓中出土木牍63块,木简10枚,内容十分丰富,学术价值较高。根据墓中出土的汉武帝建元、元光年间的历谱推断,M1的年代为汉武帝早期。该木牍正反两面书写,内容分别为“南郡新傅簿”“南郡免老簿”“南郡罢癃簿”,都与汉代的徭役有关,为我们认识汉代的徭役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其墨书较西汉初简牍已有较大发展,秦隶式的构形越来越少,汉隶大体规模成型。

纪南镇松柏村西汉木牍


江陵高台木牍

年代:西汉文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73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93年,荆州江陵高台

数量与内容:木牍4块。“路签”“报道书”“告地书”“遣策”

尺寸:长14.8—23.2cm,宽3.15—5.7cm,厚0.4cm。

收藏与保管:荆州博物馆

1993年发掘的高台18号墓为江陵一座比较特殊的西汉早期墓葬,出土器物兼具秦文化与楚文化的某些特征。共出土木牍4块,保存较好,颜色金黄,字迹清晰,背面有丝绸捆绑的痕迹。牍甲为江陵承给死者前往安都签发的“路签”。牍乙为死者给地君的“报道书”。牍丙为“告地书”,据内容来看,墓主为新安人,名燕,是一名寡妇。牍丁为“遣策”。简书圆转笔画较多,个别字拉长末笔,章法变化丰富,单件简牍均可视为一件完整的作品。

江陵高台木牍


沙市关沮乡岳桥村西汉简

年代: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2002年—2004年,荆州岳桥

数量与内容:竹木简2300余枚、木牍60余枚。内容分为文书、卒簿、历谱、编年纪、日书、律令、遣册等

字体:近秦简

2002年—2004年,荆州岳桥印台九座汉墓共清理出竹木简2300余枚、木牍60余枚,内容分为文书、卒簿、历谱、编年纪、日书、律令、遣册等。因简牍出于多墓,墨迹中虽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记录,而从墨迹看也有近于秦简的写法,所以这批简牍书写时间有早有晚。

沙市关沮乡岳桥村西汉简


胡家草场西汉简

年代:西汉

出土时间与地点:2018年底,荆州胡家草场

数量与内容:4546枚。历谱、律令、编年纪等

字体:隶书

2018年年底在荆州胡家草场墓地M12发现的西汉简牍共4546枚,可以分为竹简、木简、木牍三类。竹简主要内容包括历谱、律令、编年纪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史书记载,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按照这个历法,一年有12个月或13个月,十月为岁首,九月或后九月为岁尾。胡家草场M12出土的简牍中,就是以十月为岁首。

本次出土的历谱简有两种,分别为《历》和《日至》。其中,《历》简100余枚,记载了从汉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64年之间的每月朔日干支;《日至》简102枚,记载了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起,下推至公元前41年之间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之日的干支。专家大致推测,本次历谱的施用时间,应该在从《颛顼历》到《太初令》的117年之间。它的施用,为司马迁等人推行《太初历》提供了依据。

本次发掘的1500余枚律令简,均有目录和篇题,部分律名比如盗律、囚律、关市律等,与西汉吕后颁布的“二年律令”一致,由此可以揭示律法逐步演进并完善的过程。

最有趣的是,本次出土的简牍中,还有1000余枚经方简,记录了45种传统方技,包括治病、保健、育儿、种植、养殖等。比如,767号简名为“令齿白方”,记载到“以美桂靡之百日,而齿白矣”,这是古人使用中药桂枝或桂皮,让牙齿变白的方法。这批简牍的出现,会将中药经方的历史向前推进200到300年。

胡家草场西汉简


随 州

曾侯乙简

年代:战国早期(公元前433年—公元前400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78年9月,随县(今随州市)西北三公里擂鼓墩

数量与内容:240枚,皆为有字简、遣策

尺寸:整简长70cm—75cm、宽1cm,两道编

字体:楚系文字

收藏与保管: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的一座大型木椁墓,从墓口到墓底最深处达11米。墓穴内铺满了厚厚的一层木炭,木炭外层又被白膏泥密封着,最外层是夯土层,土层中间还夹有一块大石板。据考证主棺内所葬人物是一位42—45岁的男子,另外还有21个陪葬棺,陪葬者皆为年轻女子。陪葬物品合计约15000件,包括铜器、漆器、陶器、皮革、金器、玉器、竹器、丝织品、麻织品等多个品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大型编钟。64个铜钟按大小分三层悬置,最大的重达308千克。编钟、编磬和编镈的铭文中镌刻着“楚惠王五十六年作”(公元前433年),由此推断出墓主人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比此稍晚时节。倘若推断无误,那么当时曾国已经成了楚国的一个属国。有人考证为曾国即文献中记载的随国。

墓中出土的文字资料很丰富,竹简和各类器物上的文字加在一起,共计12696字。据考证,竹简与漆饰衣箱上书写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当时的通行体书写而成的,而刻在石磬和漆饰衣箱上的文字却稍微显得有点儿中规中矩,铸刻在铜器上的大部分文字采用富有装饰性的长脚体精心设计而成,使人强烈感受到一种高超的艺术性。

当初发掘时,竹简散乱不堪,其中一部分已经断裂破碎,整简中最长的75cm、宽1cm,在迄今为止出土的简牍中可谓最长,内容为四种(简的NO.是发掘报告的编号):一、NO.1—121,记录了车马和车载武器装备;二、NO.122—141,记录了车上配备的人员和马匹所披挂的甲胄;三、NO.142—209记载了拉车用的马匹;四、NO.210—215,记录了坐骑和木俑的数量。曾侯乙墓竹简虽然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简牍墨迹,但其文字书写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用笔爽劲而锋利,横画外拓而沉稳,竖画斜画笔立悬针,字形纵长。笔致跳动而有节奏,布白疏朗而有变化。

曾侯乙简


孔家坡汉简

年代: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2000年1月,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

数量与内容:785枚。数术简703枚,历谱简78枚;木牍4枚,其1枚写字,可能是告地策。

字体:隶书

孔家坡简牍,2000年1月出土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有785枚。其中数术简703枚,内容基本同于睡虎地、放马滩秦简《日书》,可以互相比勘;历谱简78枚;木牍4枚,其1枚写字,可能是告地策。李学勤在《随州孔家坡8号墓的年学问题》一文中谈到,根据木牍“二年正月壬子朔”的记载,论定墓葬时间应为淮南王刘长二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孔家坡汉简


随州周家寨简牍

年代:西汉前期

出土时间与地点:2014年,随州周家寨

数量与内容:完整竹简约360枚,16000字。另有木牍1枚、签牌3支。主要内容为《日书》。

字体:隶书

周家寨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周家寨村和孔家坡社区。为配合当地小区建设,2014年9月至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曾都区考古队联合组队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发掘。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灰坑1个、窑址1座。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前期,另有少量的东汉和南朝墓葬。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西汉墓M8出土了一批简牍。经初步清理,竹简编号566个,其中完整竹简约360枚,总字数约16000字。另有木牍1枚、签牌3支。竹简主要内容为《日书》,木牍内容为《告地书》。其中《日书》在内容上与随州孔家坡M8《日书》内容最为接近,二者年代也相仿(根据木牍纪年推算,相距不到10年)。

周家寨M8出土简牍保存良好,文字清晰、书法精美,且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是我国近年考古出土文献的又一次重要收获。这批出土文字是研究我国秦汉社会极其珍贵的原始史料,通过这批简牍,有望从数术史、风俗史、社会史等角度窥见西汉社会的若干细节。目前这批简牍材料正在整理中,其学术意义还有待完整评估,但至少有如下几点:

新出《日书》极大地丰富了秦汉《日书》的内容,对研究秦汉《日书》文本的演变也有重要意义。木牍《告地书》关于“桃侯国”的记载进一步确认汉初随州境内曾置有桃侯国的事实,可补证史料记载的不足,对研究《告地书》的性质与格式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告地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存在较大争议。本次所出木牍记载“从车一乘、马二匹、奴婢十人”,与同墓随葬器物完全吻合,内容应是真实可靠的。另外,其行文格式与此前所见告地书有所不同,对于研究告地书的行文格式具有重要意义。

随州周家寨简牍


孝 感

睡虎地秦简

年代:秦代

出土时间与地点:1975年,云梦睡虎地

数量与内容:竹简1155枚(另有残片80片)。内容为《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日书》乙种

尺寸:长23.1—27.8cm×宽0.3—0.7cm,厚0.25cm

字体:秦隶

收藏与保管:湖北省博物馆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cm,宽0.3—0.7cm,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睡虎地秦简书风古拙,线条短直,结体扁方,有些还略带篆意。

睡虎地秦简


龙岗秦简

年代:约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04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

字体:秦隶

龙岗秦简内容为秦代律令,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牍出土之后,秦代法律文献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秦统一后的法律文本。墓葬年代可以定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之间,与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基本同时。这也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墓主人应是一个职掌云梦禁苑管理具体事务的小吏。关于这批简牍的资料,起先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的《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和《云梦龙岗6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考古学集刊》第8集,1994年12月)中披露,引起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以后,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平生、李天虹、刘国胜等联手对龙岗秦简进行了再整理。鉴于简牍质量较差而产生文字模糊的问题,首先利用复旦大学文博学院研制的“红外线读简仪”,重新释读简牍文字,解决了许多疑难,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接着进行重新释文、缀合的工作。在充分吸取已有成果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融整理和研究为一体的《龙岗秦简》。简字笔画平正短促、字迹工整,运笔流畅自如,有些字明显保留着篆书的特征。

龙岗秦简


郑家湖木觚

年代:战国晚期

出土时间与地点:2021年9月,云梦县郑家湖墓地

尺寸:长34cm、宽3.5cm。半圆形木面被削成七个大小均匀的棱面,每个棱面宽约0.5—0.6cm

字体:秦隶

2021年9月23日,在云梦县距离睡虎地秦墓以西约3000米的郑家湖墓地,再现惊世简牍类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gū,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因该文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最长,涉及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古代史等诸多领域,学术价值重大,为探究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史事、研究秦隶提供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该文觚形制极为罕见,由一截圆木纵向中剖而成,长34cm、宽3.5cm。半圆形木面被削成七个大小均匀的棱面,每个棱面宽约0.5至0.6cm,正面七行书写文字,底面七行,一行留白,全文约700字。觚文记载长文,是关于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的故事。据专家考证,该事件可能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国势头强劲,东方五国结盟抗秦,取得暂时胜利,谋求与秦休战,故派谋士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先引“以不义反为义”“桀纣亡国,吴人失其先王冢庙”等典故,暗示秦王当以史为鉴。此外,谋士又以自己所见所闻,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最后,细述秦国地广、兵强、人众、物丰,暗喻秦王应当“知足”。

文觚上所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史所未见,其真实性目前有待考证,还没有相关的证据可以佐证谋士是否真实存在,相关专家还在进行研究解读工作。但文觚对于探讨古代木觚的形制和应用,丰富、推进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态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郑家湖墓地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东南郊,西距龙岗墓地约1000米、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郑家湖墓地属于公共墓地,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通过多学科检测,在此前挖掘的墓地中,清晰揭示了当时南北人群的频繁迁徙和密切互动,是多民族融合的生动写照。

郑家湖木觚


荆 门

包山楚简

年代:战国时代(公元前316年)

出土时间与地点:1987年,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

数量与内容:竹简448枚。内容为司法文书、卜筮祭祷、遣策,另有竹牍1枚

尺寸:司法简长62—69.5cm、宽0.6—0.85cm;卜筮简长67.8—69.1cm、宽0.7—0.85cm;遣策简长72.3—72.6cm、宽0.8—1cm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收藏与保管:湖北省博物馆

包山位于湖北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1986年11月—1987年1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了5座战国墓。其中,2号墓由于未曾被盗掘,包括铜器、陶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在内一共出土了近2000件,并且得到竹简448枚。简的内容是卜筮祭祷记录、司法文书和遣策,其保存状况较好,字迹清晰可辨。墓主人推断是楚国左尹邵,死亡年龄在35—40岁之间。左尹乃楚国当朝高官,相当于宰相助理一职。从竹简的内容来看,可以确定他所分管的工作与司法有关。第267枚简上发现了“大司马悼滑救郙之岁”的纪年,这正是墓主人邵入葬之年,经考证得知这一年正值公元前316年。

司法文书由5部分构成,包括编题内的“集箸”“集箸言”“受期”“疋狱”和除此之外的其他。“集箸”13枚,即3年期间的户籍调查记录;“集箸言”5枚,即纠纷诉讼记录;“受期”61枚,即庭审记录;“疋狱”23枚,即与诉讼案件有关的记录摘要。除此之外,还有94枚没有编题的简,其内容是诉讼案件。卜筮祭祷记录是为墓主人占卜疾病的卦辞,简文的体裁大致有首卦(前辞、命辞和占辞)和次卦(命辞、占辞)两部分组成。遣策27枚,即按照种类和用途分项记录的随葬品清单。

包山楚简字体是一种当年以古文作为基调的通行书体,并且是一种体现了所谓圆浑造型的楚系文字。这批简的书写风格变化多端,式样繁多。

包山楚简


郭店楚简

年代:战国中期(公元前四世纪末)

出土时间与地点:1993年10月,沙洋区(1998年改为沙洋县)纪山镇

数量与内容:竹简804枚(有字简703枚,13000余字)。《老子》甲、《老子》乙、《老子》丙、《太一生水》等18篇书籍

尺寸:3类(长①32.5cm左右、②26.5—30.6cm、③15—17.5cm、宽0.45—0.65cm)

字体:楚系文字(篆书)

收藏与保管:荆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发掘出土,共804枚,为竹质墨迹。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郭店楚简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娴熟精到,神采飞扬。

在一号墓头箱出土竹简804枚(M1:T4)。虽两经盗扰,盗墓者曾打破边箱,盗去一些文物。不过从后来发掘的平面图看,所失不多,特别是简基本得以幸免。其中一少部分为无字简,有字简据整理后的数字统计,共计730枚。大部分完整,未拼合的小碎片数量不多。

郭店楚简包括先秦时期儒、道家两家的典籍与前所未见的古佚籍18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说之道》《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郭店楚简


(部分资料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新书推荐 | 《南越木简》


流行语 | 当代互联网热梗究竟是“通话膨胀”还是“语义磨损”?


为什么汉字打乱顺序也能读懂?其实不单汉字如此


5月14-18日人文社科讲座31场!王贵元:复音词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简读西北”工作坊 第44期:《悬泉汉简(壹)》研读(十七)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简牍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简牍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邓宇凌

审核:李燕娜

来源:“汉字文明”公众号

- 扫码关注了解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