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捷克出土2.7万年前陶像:奇特现象再现,西方考古让人质疑

简牍学 简牍学 2024-02-19















快来关注我们吧!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简牍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2012年,在克罗地亚科尔丘拉岛维拉·斯比拉洞穴中,考古发现东南欧最早的陶器,距今有1.5万—1.75万年的历史。西方学者声称:这一发现将“填补欧洲陶瓷发展历史空白”。

1925年,在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地区,考古发现一件女性陶瓷塑像,被称为“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距今2.7万—3.1万年。

但从“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繁荣期,欧洲有一个漫长的“陶瓷空白时代”,此次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因此,西方学者认为:在大约3万年前,欧洲陶瓷开始兴盛,消失近万年后,又在克罗地亚重启,然后再度消失,新石器时代之后陶器再度繁荣。换言之,欧洲陶器“二起二灭”,最终在新石器时代大繁荣。

然而,无论是1925年的考古,还是2012年的这次考古,奇特的现象都一再出现,不能不让人对西方考古产生怀疑。

下维斯特尼采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陶器,除了这件女性陶像之外,还有熊、狮子、猛犸象、马、狐狸、犀牛和猫头鹰的动物雕塑以及两千多个陶球。

科尔丘拉岛维拉·斯比拉的洞穴遗址,考古出土的36块陶瓷碎片中,多数是动物造型的残片。

基于上述两个遗址的考古事实,可以看到西方考古的奇特现象一再出现:

首先,出土陶器的类型

按照常理,陶器首先应该被用于日常生活,然后才有酿酒,此后再有艺术,不太可能一上来就是艺术。然而,上述两个遗址出土的陶器,基本都是与生活无关的艺术品,其中第一个更夸张,不是动物雕像就是人像,再就是2000多个陶球,却没有将陶器用于日常生活。

在下维斯特尼采遗址时期,为了祭祀、为了信仰,不是不能有陶器艺术品出现,但大规模乃至全部出现这种东西,的确有悖于常理。

与之类似的是,西方考古发现的遗址,往往都是出土各种雕像、钱币,但反映社会生活的用品却鲜有出土,还有制作设备等也几乎没有,古希腊、苏美尔、古埃及、古罗马等皆是如此。去年,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一处古罗马遗址中,就考古发现了一批24具青铜雕像与大约5000枚金银铜币(上图,雕像之一),没有其他生活用品,又一次让人奇怪。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陶器,来自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距今2万余年,是一种陶制容器。此后的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陶器种类丰富,数量还很众多,但基本上都是日常使用的器具,不实用的艺术品数量不多。甚至,考古还能发现整个制作环节的各种遗址或遗物,证据链非常清晰。

两相比较,谁才更为可信?至少,中国的考古发现更符合逻辑吧。

其次,出土陶器的水平

人类陶器发展史,必然是从简陋到精美、从简单到复杂,这是必然的规律,不接受反驳。

“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见上图),虽然造型比较原始,但制作的却很精美,陶器整体水平比较高。

与之类似的是,西方考古发现的遗物,无论是陶器、青铜,还是其他东西,往往制作水平较高,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显然有悖于常理。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各种陶器、青铜等,往往都能表现一个发展过程,基本都是从简陋到精美。以仙人洞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陶器残片为例(见上下图),火候偏低、质地疏松易碎,陶片厚度不均匀、器壁凹凸不平,陶器口缘周围没有发现耳、足等附件等,说明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差距明显,但时间上却晚了万年。

更为重要的是,以中国最初的陶器水平衡量,那么欧洲陶器史应该至少要前推数千年,出现最初的陶器后,然后经过千年或数千年演化,才能发展到“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的水平。但对于这一点,没有丝毫考古证据支撑。

基于上述两点,西方考古也就不能不让人质疑了,但就此说西方伪造了文物,可能也有些武断,因为还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现象,就是断代问题。

所谓“历史”,首先要有“历”,就是要有相对准确的时间,不然就可能出现张飞战岳飞、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上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确立的历史断代体系,基本靠主观推算,但在碳十四出现后竟然基本没有变化,推算的如此准确,这一点是不是很神奇?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确推算错了一件事。

中国五谷之一的黍,直到本世纪初西方还认为“西亚是黍的发源地”,即起源于西亚哈拉夫文化时期,距今至少6000年以上,在距今4500年前传入欧洲匈牙利。但在本世纪初,中国学者通过碳十四精确检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公开确认西亚的黍不超过4500年,欧洲的黍不超过3500年,“粟和黍都是由中国的原产向西传播”。因此,西方学者出现重大误判!

既然黍的年代判断错误,那么遗址的年代判断是否也有错误?对此,西方学者认为遗址年代没有判断错误,之所以黍的起源判断错误,原因在于“晚期混入”,即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黍漏到了早期地层中。但问题在于,为啥中国遗址的“晚期混入”极其罕见,为啥西亚、欧洲的两个遗址都同时出现“晚期混入”?是不是过于巧合!

由此,也就让人怀疑,“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的断代,是不是准确无误?与之类似的是,苏美尔、古希腊等等文物,它们的断代有没有问题?

201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考古,中美德三国学者一再核实,最终将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年代确定为2万年到1.9万年前。项目参与者之一,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欧弗·巴尔·约瑟夫断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意味着时代更早的陶器可能会在中国南方发现。”

然而,早在1925年已经发现“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似乎表明欧洲陶器史已有3万年,远超仙人洞的陶器,约瑟夫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历史,那么为何还会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这个回答或许已经给出西方考古可不可信的答案了!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211博导:如何借助ChatGPT高效撰写论文?


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推进会在沪召开


传承与创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刊丨《文史》2023年第2辑(总第143辑)目录和摘要


海昏新解丨刘贺墓出土儒家典籍的师传


《历史研究》2023年第2期目录与全文链接


李宇明|三尺讲台就是人生天地——邢福义先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简牍学】立场。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简牍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蒋明玉

审核:陈晓梅

来源:“百家杂评”公众号

简牍学
扫 码 关 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捷克出土2.7万年前陶像:奇特现象再现,西方考古让人质疑

简牍学 简牍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